..續本文上一頁,揉揉眼睛再看,還是一位樸實慈祥的老者。他心想:“一定是我的業障使我看不見觀音菩薩!”于是,他閉上眼睛深深地忏悔、祈禱。在他心中,上師與觀音菩薩無二無別的信念不曾有一刹那動搖過。正因爲如此,觀音上師對他贊歎有加,在觀音法會上歡喜地對四衆弟子說:“從托嘎如意寶那裏來的大菩薩參加我們的法會,使大家念咒的功德成倍增長。真是太榮幸了!平時我要求大家念咒要嚴格計數,不能隨意誇大,但今天情況特殊,我們可以放大膽子多一點計數也沒問題。”說完,帶頭拿起念珠把計數結的位置往前又移了幾顆。法王如意寶常用這個故事來教導弟子說:“我們由于自己的福報、因緣,也許一時不能現量看見上師就是佛菩薩,但只要我們不起無謂的分別念,真心忏悔自己的業障,上師就會歡喜,上師的慈悲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心間。”
有句話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上師心若是空中圓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靜清澈,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潔圓滿,汙物漂浮、波浪洶湧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汙零亂的。所以寶月一輪當空,江月各自不同。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只要江中有水,不論清淨汙穢,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爲只有自己才與上師相應,也不必擔心其他人與上師接觸會減損自己與上師的相應。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實踐中卻常常成爲大家修行的障礙。有時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師,會讓你感覺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會阻礙上師與其他信衆交往。你相信這種帶排他性質的貪執就是對上師的信心,而實際上,它只會妨礙你與上師、與道友之間的交流。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領會上師的意趣。
清淨的信心是開放平等的,不會排斥其他道友,也不會排斥其他具德上師。當你能做到絕不舍棄已有的上師時,若值遇其他有緣上師,仍然可以前去依止。不是每個人只能有一位上師。上師不是某位弟子的專利,同樣,弟子也不是某位上師的專利。有些信心清淨的修行人,由于因緣和修法的需要,會依止隨學衆多善知識,而絲毫不起沖突或退失信心。到底是依止一位上師好還是依止多位上師好,這完全看你的信心是否清淨。如果見到新上師就舍棄原來的上師,則會失去所有上師的加持。舍棄一位上師等于舍棄一切上師。以前,有叁位修行人向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求灌頂。尊者說:如果他們答應舍棄自己的上師就給他們灌頂。因爲這次受灌頂的機會極其難得,其中兩人思前想後,最終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個叫沃惹的人卻說:“我的上師沒有絲毫過失,就算嘴裏假裝說舍棄而心裏不舍棄,我也不會做。”于是,他被尊者趕出了受灌頂的行列。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鄉的路上,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派人把他請了回去。尊者當衆贊歎說:“依止上師就應該像沃惹一樣。”隨後把那兩位舍棄上師的求法者趕出了寺院。後來,沃惹依止欽哲益西多傑上師多年,被上師稱爲“與我無二的尊者”。
弟子的所作所爲皆爲令上師歡喜,這樣的動機無疑是純正的,不過有時“令上師歡喜”卻會成爲我們固執己見的借口。當我們認定自己所做之事正確無誤時,會比平常更固執;而對虔誠的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讓上師歡喜更正確的事了,所以我們一旦認准自己的方式合乎上師心意,就很難再接受其他人的不同意見和做法。然而道友之間,尤其是金剛道友間的和睦相處極爲重要。金剛道友是解脫路上直至成佛不離不棄的同行者。金剛道友鬧矛盾會擾亂上師的心,對上師的住世和弘法利生事業製造違緣。出發點是“令上師歡喜”,最後卻犯下如此嚴重的過失,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還是“我執”在作怪,什麼都有可能被“我執”利用,即使最良善的動機也會成爲修行的障礙。
《時輪金剛》中明確指出,十四條密乘根本戒中關系到上師的有叁條:不擾亂上師心,不違背上師教言,以及金剛道友間不相互嗔恨。這第叁條戒律常被人忽視。人們只知道上師是嚴厲的對境,卻不知道金剛道友之間關系緊張、破裂直接關乎上師,因此也是嚴厲的對境。我們若有機會與其他道友共事,一起爲上師、爲佛法做點事情,應該珍惜這份福報和緣分,隨喜道友的發心和行爲。即使有意見分歧也可以溝通解決。很多時候,爲了護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僅我們自己的意見、方式可以放棄,甚至我們所做的“善事”或“正確的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棄。我們不必堅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參與者都能夠通過共事減輕煩惱、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滿了。法王如意寶曾告誡弟子:不要惹衆生心生煩惱。無垢光尊者曾建議修行人:一切按上師說的做,這就是最大的供養。又固執又不善于取舍因果的我們,也許應該時刻牢記聖者的教言。佛經中道友們的聚會告一段落,不是也常常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來描述當時的情景麼?
根據大圓滿甯提金剛藏乘的觀點:只要師從一位傳承清淨無染、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視上師爲佛,以堅定的信心至誠祈禱,自己的凡夫心就能與上師的智慧徹底相應,無二無別,靠上師的加持就能使自相續生起證悟。法王如意寶十五歲時,懷著對無上大圓滿的強烈信心,至誠祈禱麥彭仁波切。每念完一百遍麥彭仁波切祈禱文,便仔細研讀一遍仁波切所著大圓滿竅訣精髓《直指心性》。如是反複,在圓滿念誦一百萬遍祈禱文、閱讀思維一萬遍《直指心性》後,心相續中生起前所未有的大圓滿境界。
然而,如果你認爲這輩子只要跟著上師就不發愁了,把一切都心安理得交由上師決定,這樣做可能並不完全正確。你也許只是不想對自己負責罷了。我們這些人,無始以來上天入地,什麼都見過了,生生世世的煩惱傷心,一轉臉,又忘了,再來,還是渾渾噩噩糾纏不清。釋迦牟尼佛說過:“吾爲汝說解脫道,當知解脫依自己。”自己不下功夫,總想著上師會像扔石頭一樣把你扔到極樂世界去,上師能力再大、悲心再懇切也無法滿足你這個願望。當初,米拉日巴尊者在絨頓拉嘉上師處求到大圓滿的灌頂和修行要訣。上師說:“我此殊勝大圓滿法,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具有宿緣者不需修持,僅以聽聞就能解脫,乃極利根、具法緣者所修之法。”米拉日巴尊者心想:“我以前學咒術時,僅僅十四天就出現明顯驗相。學降冰雹術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現在此法比咒術、降冰雹術更容易,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具緣者不需修持。我既然已遇到此法,也算具緣之人。”所以他什麼也不修,整天睡大覺。過了幾天,上師說:“看來我無法調伏你,你還是去找聖者大譯師馬爾巴羅紮吧。”
現在交通通訊發達,想向哪位上師求法,坐上飛機、汽車一會兒就到了上師面前;或者在家裏,足不出戶通過網絡、音頻、視頻聽上師講法;各種各樣的書籍都比較方便看到。這些都是學法的便利條件。相比之下,以前的修行人爲見上師、求正法而曆經的磨難要大得多。法王如意寶少年時期從家鄉色達步行五百多公裏到石渠江瑪佛學院拜見托嘎如意寶,沿途靠乞食維生,翻山越嶺,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之後在上師座下全面聽受顯密教法,小小年紀也能和大人一樣忍受千辛萬苦而絲毫不動搖精進學法的決心。那時,法王如意寶父母雙亡,沒有人供養他在外求學所需的衣食,他只好常年靠江瑪佛學院定期分配給僧衆的少量酸奶維生。他住的草坯房狹小簡陋,四壁透風。每當秋冬來臨,沒有足夠禦寒的衣服,便在屋裏挖一個大坑,坑裏填滿幹草,每天大半截身子坐進坑裏看書,以此取暖。晚上點酥油燈徹夜用功,累了就靠在坑壁上休息一會兒。法王常常用全知無垢光尊者依止持明上師革瑪燃匝的故事來鼓勵自己。無垢光尊者在最貧困的時候,曾經靠區區叁藏升糌粑粉維持了兩個月的生活。每當下雪,就鑽進一個牛毛口袋裏取暖。這個口袋既作蓋被又當褥墊。盡管條件如此艱難,尊者仍然堅持不懈在革瑪燃匝上師面前恭聽了諸多法要,被人們稱爲“更欽耶尼雅巴”——住在牛毛口袋裏的全知者。後來,尊者成爲革瑪燃匝上師法統的傳人,凡見到、聽聞、憶念或接觸到尊者的衆生都將獲得菩提果位。
上師的加持無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際遇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意味著我們決心直面生活的實況,選擇把順境逆境都看作修行的途徑。但是,對有些人來說,“上師的加持”也許恰恰意味著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實況。你希望有一種方法,有一個人,能帶你超越這瑣碎而低俗的人生,進入到一個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世俗的事務不再讓你感興趣,這究竟是好是壞呢?如果你仍然想要成爲,想要得到並且保有,不論目標是世俗的功名利祿、情感欲望,還是非世俗的名聞利養、神通境界,背後的行爲模式都是一樣的。你不過試圖用另一套東西來強化我執。
如果你失業了,你不會認爲這是因爲自己能力不夠、運氣不佳或者人際關系沒處理好,而甯願相信這是一項考驗,是上師或者諸佛菩薩想看看你是否堪受人生的大禮。在你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樁樁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會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應該摔在蓮花或至少是棉花上。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上師的加持無所不在,就不會在意自己會摔得多慘。哪怕山窮水盡,比周圍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實上,這份坦然和決心,已足夠令我們的生活開闊而富足。
我們聽從上師的教導,開始聞思佛法。佛教經典的文學之美、邏輯之美、思維之美,各種理論、概念、公案讓你振奮贊歎,但這一切如果沒有融入你的心相續轉化成你個人的領悟,對你來說就只是一堆知識。法王如意寶以前常說:聞法是爲解脫,不爲積累、賣弄學問。盡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識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世人炫耀,但這並不能保證減少你的困惑。若沒有對上師的堅定信心並隨時祈禱上師加持,我們在聞思…
《走出修行的誤區——關于上師和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