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紮西持林冬日劄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王面前,無論怎樣卑微的人也會覺得自己的可貴,無論怎樣失意的人也會覺得腳下原沒有絕路。我想所謂人間莊嚴,便是這樣吧。法王凡事心裏明白,知道他人的過錯,但凡不嚴重、能帶過的,都不會說破。人人都有羞恥心。他是什麼都能包容的。有時對弟子旁敲側擊一下,過後他都似乎會于心不忍,恐怕話說重了傷到人心,總要格外慈愛地安撫一番。雖然法王無比寬厚,但學院規模大、人員多,管理不嚴格無以維護僧團正常的聞思修行活動。偶爾有人違反戒律,受處罰甚至不得不離開學院時,都是由管家負責處理。弟子因爲破戒而離開學院是法王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每當有這種情況發生,他的眼淚就幹不了。管家向他彙報處理結果,只要說得稍微具體一點,他就連忙製止道:“不要告訴我,不要告訴我!”他實在是不忍心知道更多。

   法王如意寶上課時,學生們是不分座次的,先到的坐前面,地位再高的活佛,來晚了照樣只能往後坐。這種自由平等的作風常讓來學院訪問、旁聽的人詫異,而法王做人一貫如此,無論貴賤賢愚都一視同仁。若一定要說有差別,倒是他對貧弱者會更優待袒護些。他九歲喪父,從小飽受欺淩、饑寒之苦,所以他非常了解無所依怙的人心裏的不安和愁苦。小時候,有一次他被其他孩子欺負毆打後,在大雨中哭著跑回家,全身都淋透了。那天晚上他裹在一身濕衣服裏凍得發抖,哀傷地想道:慈愛的父親這麼早就離開了我,這世間真是太痛苦了!他帶著滿腹委屈迷迷糊糊睡去,半夢半醒之間卻看見金光燦燦的蓮師笑著來到他面前說:不要悲傷,也不要厭惡這個世間,你長大後會幫助很多人,使他們得到真正的利益。法王醒來時,他的哀怨消失了。幼年失怙的悲戚經曆反而讓他的內心更加寬厚仁慈,更加渴望給他人保護和幫助。他把自己當成一座無所不有的寶庫,別人需要什麼盡管拿去,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做人就做到這樣有氣勢!

   法王如意寶說學佛應該先學做人。人品是修行的基礎,沒有基礎,修行便像在空中蓋樓,不牢靠。無著菩薩攝受弟子前只考察一條,看來者的人品是不是好。人品好,業障再重也收于門下;人品不好的,一律讓回去先學會做人再來求佛法。

   世間對于好人的評判標准有很多。藏王松贊幹布曾頒布過十六條對在家人的道德規範。這些規範在藏地深入人心,一千多年來一直是藏族人行爲的准則。在我們的傳統裏,好人的根本歸結起來就是一點:心地善良。善良可以說是學佛者最核心的人格。

   現在社會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能幹、果斷、有權勢、富有、灑脫,卻並沒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善良,因爲善良的人都心軟,心太軟則容易受傷害。的確,沒人願意受苦、受傷害,但放眼看看周圍,我們會發現就算用鐵石心腸把自己武裝保護起來,也照樣免不了痛苦的侵襲,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選擇開放,把一顆柔軟的心完全向外界開放,春日春風也好,冰刀霜劍也無妨。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唱道:我要把成功、喜悅、幸福送給你,把悲傷、損失留給我自己。只要對方快樂,善良的人往往會主動去承受傷痛、失敗,總是那樣一派天真和忠厚地替別人打算。

   善良之心是一切世出世間功德的源頭。從前噶當派的善知識見面問好,總是互相問:您心裏善良嗎?早上見面,問:昨夜在夢裏你善良了嗎?告別時說:希望您保持善良之心!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手疼,他把手放到弟子仲敦巴的懷裏說:“請您給我加持一下這只手吧,您有一顆善良的心。”

   善良的人沒有傷害心,他(她)總會盡力避免給其他衆生造成痛苦。所謂不傷人,不傷物。往寬泛裏講,是不給其他衆生製造困惑、煩惱。一句話,如果會讓他人心生煩惱,甯肯不說;一個行爲,如果會讓他人陷入困惑,甯肯不做。當然這世上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做任何事之前都應善加考慮,如果從善意出發盡心盡力去做了,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份善心依然會積累福報。

   善良其次是對所有衆生懷一顆慈悲之心,希望他們離苦得樂。別人做善事,則衷心稱贊隨喜。看見別人做壞事、走黴運、受苦,絕不會袖手旁觀、幸災樂禍,而是盡力去阻止、去幫忙,並真心希望情況好起來。仲敦巴的同門師兄弟布多巴一生從來沒有對任何衆生起過嗔恨傷害之心。他逢人便說:希望你一切都好。

   善良之人不會一邊傷害旁生一邊講人間友愛,因爲他的仁愛之心是平等針對一切衆生的。我總記得,法王如意寶只要看見有動物受苦或者被殺害,都會難過得流淚,都會盡全力去解救。受到法王的影響,他老人家的弟子無論走到哪裏都熱心于放生,把自由、安樂與無畏帶給被解救的衆生,把慈悲、溫暖與信心送給參與放生的人。

   善良和正直總是相提並論。善良的人不一定聰明能幹,但肯定正直。他們也許看上去有點笨拙,不會討巧賣乖,可是他們心口如一,當面背後都一樣恭敬上師、道友,從不違背上師的教言。

   世出世間,唯有善良的心地裏能開出安樂的花朵。宗喀巴大師說過:心地善良的人今生來世都會過得安樂。善良的人如果堅定而穩重,一旦開始修行,解脫便不遠了。

   法王如意寶用他的言傳身教告訴我們:只要不舍內心的善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個無盡藏。

  (叁)人人是我師

   那天清早睡醒,感覺窗外的晨光異常明亮,起來一看,果然是下雪了。紮西持林今年冬天少雨雪,我還暗自惋惜,有一位弟子專程上山想拍一些雪景影像,誰知卻一直連雪的影子也沒見到。聰達端著一盆燒好的木炭進來,准備把屋裏隔夜的火盆暖上。他仿佛知道我心事一般,連連歡喜地說:下雪了!聰達是個勤快人,眼裏手裏總是有活兒。不論多冷的天都是一大早就起身,院裏院外地忙碌。這不天剛亮,他已經把劈好的柴火送到每間住了人的屋子門口。

   聰達和我從小就認識。我在劄熙寺學習時,他還只是個不到十歲的小不點兒,機靈可愛,每天夾在一群大孩子中間尖著小嗓子有模有樣地唱經,下了課卻總是他第一個沖出去,迫不及待地玩耍。他不是那種老實聽話的小孩,但很細心,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照顧別人。屋子裏稍顯淩亂的話,他若看見,就會情不自禁地在蹦蹦跳跳間給收拾幹淨了。有時我都懷疑他自己並沒意識到是在歸整房間,那不過是他遊戲的一種方式而已。我們十幾歲同在根容堪布那裏學習,後來又一起到了喇榮五明佛學院。很多年裏,他一直是我真誠而慷慨的學友,在物質上幫助我,在學業上相互鼓勵。我年長他幾歲,又比較善于學習,他于是把我當成課外輔導員,聞思中遇到疑難總來問我,漸漸地我真成了他的老師。說實話,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在很多方面不是我教他,而是我該向他學。

   每次回到紮西持林,看到這裏井然有序且不斷發展,我都由衷地感激幫助我料理各項事務的聰達、丹增尼瑪和達森。沒有他們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紮西持林不會是今天的模樣。

   聰達和丹增尼瑪都是難得稀有的修行人,近十幾年來,爲了紮西持林他們幾乎傾盡全力,我常暗自歎息,恐怕千頭萬緒的雜務耽誤了他們修行。然而,他們用行動打消了我的顧慮。白天忙裏忙外,沒有大段時間修行,念珠卻是從不離手,心咒念得綿綿密密,流水不斷;晚上則經常是通宵達旦用功。丹增尼瑪從2004年至今已經圓滿念誦了一億遍本尊心咒,前段日子,他高興地對我說,希望能再念一億遍。爲了實現這個願望,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念十萬遍心咒。他的精進鼓舞著周圍的人,包括我。當我在修行中有所懈怠時,丹增尼瑪都會是策勵我發奮的榜樣。聰達和丹增尼瑪告訴我:等紮西持林建設好了,他們就去閉關,把全部時間都用來修行。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修來的福報,能結識他們這樣忠厚的好人,並得到他們的信任和幫助。

   紮西持林養老院建成後,附近很多孤寡老人住進這裏。聰達、丹增尼瑪和達森堪布又添了一項工作: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每次聰達他們開車去縣城,總要幫老人們買回許多東西,吃的用的一應俱全。達森堪布除了教育培養年輕喇嘛外,現在每天還爲聚集在養老院的居士講課,帶領他們守八關齋戒、修五加行。有的老人已經七八十歲了,仍然拖著行動不便的身體堅持磕大頭、修加行,著實令人感動、欽佩!

   每天天不亮,達森堪布便帶著年輕喇嘛們開始供水、供燈、誦經。等一般人起床時,他們已經把早課做完了。紮西持林的水源與經堂間頗有一段距離,小喇嘛需要來回汲水才能把每天要供的幾百只水碗盛滿。像現在這樣天寒地凍的日子裏,取水是一件苦差,而小喇嘛每天都做得歡歡喜喜、盡心盡力。以前他們起得還要早些,年輕人貪睡,達森堪布常常是披星戴月挨個敲開他們的房門,把他們從香甜的夢中喚醒。後來我建議大家早上多睡一會兒,有幾個年紀小點兒的仍然需要堪布叫早。我有時也去經堂和他們一起做早課。我的加入總會令他們興奮不已。比起同齡人他們要穩重、矜持得多,但長明燈的光影中那一張張純淨年輕的臉上掩蓋不住的羞澀笑容,我能讀懂。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在上師面前總是莫名興奮,很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讓上師歡喜,卻又羞怯得手足無措,就只好笑了。紮西持林這些年輕人大都出身貧寒,從小嘗過生活的艱辛,也就格外珍惜如今學習的機會。他們的憧憬和夢想,他們的快樂、熱情和對生活的知足感恩,都曾經在我年輕的心中充盈激蕩過,我理解他們。看見那一群朝氣蓬勃的身影,我不由得欽佩和感動。是他們時時在提醒我,用勤奮和天真的熱情去擁抱每一天,毫不吝惜地去表達自己對生活、對一切生命的感激。

   小喇嘛真正的老師是達森堪布。但凡到過紮西持林的人,都會感歎這裏的小喇嘛多麼清淨莊嚴。那一派細致溫和、謙卑…

《紮西持林冬日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新年教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