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等對自己更有幫助,更容易産生幸福感。
我們是一群得了嚴重健忘症的人。受苦受難哭天抹淚心灰意冷,全架不住健忘,一轉眼功夫,又哪兒熱鬧往哪兒趕。不是說大家不能積極樂觀,而是在樂觀的同時應該意識到人生何其脆弱、短暫,我們的身體逐年衰老,終將死亡,在生與死之間還有疾病和各種事故的侵擾,一生當中可以用來積累福慧資糧、追求解脫的自由時間並不多,而我們卻把這寶貴的人生浪費在瑣碎、無聊的事情上,努力想去維持正在不斷消逝的事物,甚至爲此造下惡業。
當人生走到盡頭,除正法外,什麼都幫不了你。縱然富有四海,也帶不走一針一線;位高權重,也帶不走一奴一仆,就連最爲珍愛、精心保護的身體也不得不舍棄。那時,唯有惡業對你有害,除此以外哪怕整個世界都與你爲敵,他們也無法向你射出一支寒光閃閃的箭。
我們不喜歡無常,因爲它總在試圖向我們傳達另一個讓人深感威脅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無我”的,都沒有永恒、固有、實存的性質。事物皆觀待因緣而生滅。
因緣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種物質及非物質條件。因緣具足就會産生現象,因緣缺乏現象就不會産生,因緣變化則現象變化,因緣消失則現象消失。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爲事物都是緣起的,不可能恒常不變,也不可能有一個不需要條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獨立的“自我”。這徹底打破了我們對安全感的幻想,多麼令人絕望!
然而,像無常一樣,無我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質,它本身不好也不壞,只是因爲人們堅持認爲事物是固有、實存的,並且認爲只有這樣,人生才有立足點,才會幸福,所以極力抗拒“無我”的觀點。
的確,不要說體悟無我,就算在概念上初步理解“無我”,都是一件極爲困難的事。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萬事萬物不是明明存在麼,我們有各自的身體、思想,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桌子、牆、水,都看得見摸得著,怎麼會無我呢?
龍樹菩薩在《中論》、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的智慧品中對無我進行了完整、詳盡的闡述。這裏,我們只結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對無我的觀點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認爲事物具有穩定性、持久性,是一種錯覺,若加以分析,就會明白其中的謬誤。拿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是爲了方便指事和溝通,才說“我”、“自己”,其實找不到一個固有、實存的“我”。如果說肉體是我,那麼減肥之後,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不再是原來的我了?若如此,那有一部分我去哪裏了呢?實際上,減肥之後,我們覺得自己當然還是原來的自己,不但沒有缺損,反而更加完美。肉體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也就是說無論是一個胖的身體還是一個瘦的身體,我們都認爲那是“我”,那麼“我”就是可變的,可變的事物不具有永恒性,而是隨著外部條件及內在成分的改變而時刻變化。既然時時在變,哪裏還有一個實存的我呢?可見,以肉體爲我,不過是一種幻覺。如果血液、體液、內分泌物是我,那麼每次出汗、流淚是不是我都在變小?如果張叁的血液即是張叁,那麼當他向李四輸血後,根據血液是“我”的假設,新輸入的血液就是李四,而這些血液來自張叁,前面說了,張叁的血液即是張叁,這麼一來,豈非李四就是張叁了?從另一方面說,同樣的血液,既能在張叁體內流淌又能在李四體內流淌,恰恰說明血液不是“我”。構成人體的地、火、水、風四大因素都可以如法炮製加以分析。
其實,“身體不是我”的結論並不難得出。看看以前的照片,那個被人抱在手裏、還沒長牙、只知道傻笑的小孩真的是我嗎?那個我到哪兒去了?如果那個是我,現在看照片的這個又是誰?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身體,作爲處于連續不斷、無窮無盡的逐漸變化中的聚合體,會存在幾年、幾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緒、感受等心識卻是念念生滅,更不具常一性。如果身體不是我,刹那變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然而無我並非斷滅。生命是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的。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卻又相續不斷。何以故?因果不虛也。生命的遷流可以理解爲一系列前後傳遞的因果關系。在前的肉體和精神行爲影響在後的行爲,每一狀態的生起都依賴之前的狀態,生生不息,變化不止。死亡不過是一種比較深刻的變化而已。因果的傳遞不會因爲死亡而終止。
人是無我的,物也是無我的。自然科學的發展讓無我的概念更易于理解了。所有物體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佛經上稱爲微塵的東西組成。這些微塵根據一定的結構、比例關系不停地高速旋轉、運動,所劃出的運動軌迹被人們誤認成實在的物體。就像夜晚手拿一支點燃的香快速劃圈,會看見一個光環,而光環並不實存,只是香頭劃出的軌迹在視覺上産生的錯覺。
如果把人體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常人眼中執爲實有的這個身體消失了,變成水、鈣、磷、鐵等礦物質、各種氣體及碳水化合物;若進一步調大顯微鏡的倍數,上述這些物質又消失了,變成一堆分子;分子再分解,就出現原子,如此無止境地分解下去。大乘佛教中觀派的著作中對此作過詳盡的論述,認爲常人看似實有的東西與虛空無二無別。當然現代物理學的發展還沒有最終印證這個觀點,佛教內部也存在不同見解,但不管怎樣,到目前爲止的科學研究成果已具有足夠說服力,使人們相信沒有實存、常一的我,即使物質分解到最後不是虛空,而是有一個終極微小的物質單位,這個單位也不可能是我,否則,每個人身體裏都會有數不清的我,而同時我也存在于空氣、水、泥巴裏,這樣又回到開頭的問題:如果有實存的我,那麼哪個是我?
(叁)
能夠聽聞到無我的觀點是值得慶幸的,它給了我們一個觀察宇宙人生真實面貌的全新視角,也是一副止息痛苦的妙藥,但是只在理論上理解無我還不夠,要徹底解脫痛苦必須親證無我。探討無我的問題,目的不是做智力遊戲,而是爲了有效地息滅痛苦。
佛經上有一個繩子和蛇的比喻。某人在黑暗中走進一間房,誤以爲地上的繩子是毒蛇,因而驚懼萬分。此時若有人告訴他那只是一根繩子,不是毒蛇,他或許將信將疑,但心裏的恐懼不會完全消失;如果把燈打開,在他親眼看見地上是繩子而不是毒蛇的刹那,他的心裏便徹底沒有恐懼了。同樣道理,我們在輪回中,因爲錯覺、誤解,把因緣和合、念念生滅的東西執著爲實有、常存,而感受各種痛苦。現在雖然聽佛陀宣說了無我的道理,在理論上知道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執,但我們還是會有痛苦。只有當證悟無我時,困擾我們無量劫的痛苦才會當下消失。
如果我們不去努力證悟無我,而只是把無我的觀點當作一種知識儲備在腦子裏,就好比一個病人把醫生開出來救命的藥方當文章欣賞,而不去按方抓藥、治病救命。光讀藥方是治不了病的。懂得無我的道理之後,應該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運用到修行中去,時時處處體認無我,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對治痛苦。
初學者很難直接體驗到無我,但可以經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不斷強化這個觀念,也會相當有幫助。比如生病了我們一般會說:“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慘!”這時候如果我們提醒自己:沒有我,只是這個肉體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問題。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時的感受,而感受隨時在變化。僅僅是知道沒有一個實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會令心裏的焦慮、恐懼放松很多。
我有一位弟子,一次不小心割破手指,他疼得倒吸一口涼氣,自言自語地說:“我執真強!”這給了我極大的啓發。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感到痛苦時,就對自己說這是我執,而不要把它當成什麼大不了的事。這能幫助我們更輕松地面對、承受痛苦。很多時候,我們傾向于把當下純粹的苦受擴大演繹成悲慘的故事,甚至是連續劇,摻雜進太多不相幹的情節、評判和議論。本來割破手指,找出創可貼自己包紮一下就沒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創可貼,反而坐在那裏想:太疼了!流血了!傷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傷風了。破傷風可是會要命的!如果真有個叁長兩短,我的孩子怎麼辦?房子怎麼辦?還有人欠我的錢,他大概就不會還了。我還有很多計劃沒實現,這麼早就離開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著,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驚嚇、悲憤交加而發心髒病了。這個例子聽上去有些極端,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的反應不是與這很相似麼?
無我有助于減弱對外物的貪執。比如,在一般人的價值觀裏,鑽石和石墨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但實際上二者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不同,它們是同素異形體,是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形態。鑽石和石墨都是純粹由碳原子構成,只不過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結構不同,硬度、結晶色才産生差別。鑽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質,石墨卻是最軟的物質之一。鑽石光芒璀璨,石墨卻沒有光彩。然而,鑽石並沒有不變的鑽石性,石墨也沒有不變的石墨性,根本上說它們都是碳元素,可是由于人們的妄執,二者被賦予不同的價值。鑽石被鑲在王冠、項鏈上,成爲財富、奢華的象征,而石墨卻只是磨成粉和粘土一起用來做鉛筆芯。很多人對鑽石夢寐以求,得之喜,失之悲,對同樣由碳元素構成的石墨卻毫不在意。我們就是這樣把自己的攀緣心、分別念、錯覺投射在物體上,執著貴賤美醜,枉受痛苦。
事物無我,卻能隨緣顯象。這其中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因果律。曾有對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問我:“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概括佛教的信仰,你會說什麼?”我想了想說:“信佛就是相信因果。”佛法的無我、空性等觀點雖然殊勝,但一…
《珍寶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