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玉樹說起▪P2

  ..續本文上一頁躲過劫難,可是等敵人退去,鐵缽拿下來一看,裏面血肉模糊,所有人還是死了。可見因緣一旦成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果報顯現。

   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顯現上也要感受自己的業果。在帕吉波國王殺戮釋迦族人的同時,佛陀也頭痛起來。衆弟子請問原因,佛陀說:以前釋迦族人以捕魚殺魚爲生。一天,他們捕到兩條大魚,沒有立即殺死,把它們系在柱子上。兩條大魚感受無法忍受的幹燥之苦,在地上輾轉翻跳,他們發願將來一定要報仇。以此因緣,兩條大魚後來轉生爲帕吉波國王和瑪拉洛大臣,被殺的其它魚類轉生爲二人的士兵。今天他們要將釋迦族斬盡殺絕。我當時投生爲一位漁夫的小孩,看到那兩條大魚受苦的情形,禁不住笑了起來,以此業力感得今天頭痛。假使我現在沒有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今天也將被帕吉波國王的軍隊殺死。

   這個世界看上去千頭萬緒、混亂無章,充滿不可思議的巧合和令人費解的沖動,但其實每個人都被業力牽引,各自造作因緣,各自感受苦樂的果報,不會有錯漏。這次地震,我聽說有一個叫香巴的德格生意人,在玉樹安家落戶。不知爲什麼,地震那天淩晨叁點,他突然跑出家門到外面的旅館去住。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完好無損,家裏人都沒事,他住的旅館卻塌了,他被壓死在裏面。香巴的妹妹怕後面的余震傷到孩子,決定帶孩子回德格老家,誰知就在臨行前與親友告別時,她一不留神,孩子被車軋死了。另一個我認識的人地震時卻是因爲外出住旅館而逃過劫難。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業是動態的,在梵文中,業的原意是“行爲”,行爲産生後果,後果引發新的行爲,如此因因果果前後相續,構成一股勢能,不斷有新的因緣加入其中,雖然其整體趨勢很難改變,但新的因緣(即新的行爲)卻能增強或削弱它的力量。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習空性,本來後世將轉生惡趣的業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爲人尚有取舍善惡的自由時感受惡報的痛苦,了結一段惡性因果,以後便不會再受此一報。同時,因爲此生受惡報時,內心懷著善意的發心,也就開啓了新的良性的因果。

   如果新的因緣本身力量足夠大,完全改變業的趨勢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本來一定會墮入地獄,但他後來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毅力和堅定決心,精進修持正法,不但沒有墮地獄,反而即身成就了佛果。

   當我們看見別人在災難中死亡、受苦,不要認爲這一切都是無緣無故、偶然發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們咎由自取。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薩,以死亡和苦難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示現無常、無我和慈悲。有些人通過積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變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輕罰。有些人了結了某些因緣,將要去往別的刹土……

   世間萬象如此複雜深奧。我們須保持謙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熱情。

  [ 叁•共存 ]

   爲什麼會有災難?

   希望我們問這個問題,是出于對衆生共同命運的憂慮和對人類自身行爲的反省,而不是想找一個責備的對象。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好像從來就不缺少問題,天災人禍從未曾間斷過。翻開報紙,每一天都有災難、沖突、搶劫、淫亂、詐騙的消息,每一天都有人因此在死去、在受苦,而我們總要等到災難近在咫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這正是症結所在:我們只關心自己,以及周圍極其有限的空間裏的幾個人、幾件事。在這個小圈子以外發生的事情,不過是又一條新聞而已。有人遭受災難,經曆痛苦和死亡,又不是我們造成的,再說,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相信自己與萬物是分離的,這樣一個錯覺強化了人心的冷漠,讓人不覺得自己應該對他人、對社會和整個世界承擔什麼責任。

   的確,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機械和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的服務。很多事情,以前可能需要一家老小齊上陣,甚至呼朋喚友一起來做,才能做好,現在只需打個電話給專業公司就行。這當然有其積極的一面,我們的生活更方便、獨立了,但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難得有機會在商業關系之外,與他人交往、交流。現在的人不善于建立、發展友誼,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沒有多少朋友,而實際上,友情,朋友之間相契相投、可以分擔憂愁、分享快樂的這種關系,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其它很多關系的基礎。人們把擁有盡可能大的獨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標志,有自己的車、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辦公室等等,盡可能地不需要別人。有人因此認爲能否過得幸福快樂完全是自己的事,與其他人沒有什麼關系,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東西就行了;至于其他人是否過得幸福,也與自己無關。

   另一方面,與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相比,現代社會裏人類的相互依存度實際上是更高了。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衣食住行,每一樣都依賴他人的勞動。城市化意味著人口不斷密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越來越多地與其他人共享同一個狹小的空間。每個人的言行影響到自己,也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僅是出于良善的願望,更是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客觀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賴、互爲影響,在地球的這一邊,一小群人的活動所産生的後果,會比以前更快、更明顯地影響到地球另一邊的人;而主觀上,大家以爲自己很獨立,可以不需要別人,也不必替別人著想。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到給其他人,不僅是現在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還包括以後要生活在這裏的人,以及與我們共享這個世界的動物,留出足夠的空間和可能性,去實現他們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處于強勢地位的人,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和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一旦出現問題,也有更強的能力自保。他們更應該顧及其他人的利益。雖然情況變糟,所有人最終都會受到損害,但最先受到損害的是那些最無助的、處于弱勢的群體,而且這些人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才能擺脫困境,從損害中恢複過來。

   環境問題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由于人們急功近利,無序、過度地開發、消耗資源,導致全球環境惡化。洪災、旱災、火山、地震、海嘯、冰層融化、氣候異常。這些代表災難的名詞輪流做著每日新聞的標題。全世界的人都受到影響,而邊遠、貧困的國家和地區往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一旦出現災害、災難,那裏的人們沒有多少資源和手段可以保護自己,只能聽天由命。

   我們曾經認爲天災和人禍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但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兩者之間的界線其實並不是那麼明確。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衆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需要懂得深奧的佛理或成爲所謂唯心主義者,也能知道人的心理活動會影響外在的物質世界,因爲正常狀態下人的思想會指導人的行爲,而人行爲的結果是改變其生存的外部環境。災難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單純地由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自然因素當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災難爆發的一刹那,自然因素往往是主要的觸發因素,但壓倒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不是駱駝背負的所有重量。探究深層的原因,災難背後總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動所産生的關鍵性影響。

   當然,社會學家們對各種社會活動及其與人、經濟和環境的關系,有專業深入的研究,他們絕對能比我這個外行更全面、准確地分析把握這些問題。我在這裏只是從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的角度,談一談我的觀察和體會。

   我發現,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身心的痛苦卻並沒有越來越少。由惡劣的生存環境導致的疾病的確比以前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現代病”、“富貴病”,像高血脂、痛風、肥胖症。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們的精神壓力也普遍較大,失眠症、抑郁症的發病率非常高。我們知道,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帶來心理上的痛苦,也是衆多生理疾病如心血管類疾病、腫瘤等的重要誘發因素。

   我並不是說物質進步本身增加了人類的痛苦。如果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去鑽木取火,未見得就會更快樂。認爲棄絕物質進步就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是短視的,也是舍本逐末,根本就沒抓住問題的根源。但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卻是陷入了另一個極端:認爲只要物質豐富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再不會有痛苦。所以人們貪婪攫取、惡性競爭,盡可能多地占有物質資源,以爲這樣就能獲得幸福。物質的確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但僅限于感官上的滿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而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卻在于他需要的不僅是感官的滿足,他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在這個時代裏,除了物質資源,人們還試圖通過擁有更多的智力資源來獲得幸福感。高學曆、高智商被視爲人生成功的一項標志。雖然無知不一定就會過得幸福,知道得多也不能保證過得幸福。事實上,很多人每天浏覽海量信息,收發無數郵件、短信,不停地接打電話,心裏還是焦躁不安,害怕錯過了什麼而被社會邊緣化。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通過消除貧窮和無知,就可以解決;但很多情況下我們陷入苦難,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對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甯靜的快樂不是向外馳求得到的。

   如果繼續忽略精神修持,我們的問題,無論是外在的戰爭、暴力、災難,還是內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機,都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 肆•自律 ]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爲獲得某種超常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爲善等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爲以讓其他衆生感…

《從玉樹說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