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衆生著想,二是爲此而采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我們能夠感同身受他人的喜怒哀樂,這種能力與生俱來。看見另一個生命受苦,我們會本能地生起恻隱之心,盡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憐憫並實施幫助的行動。比如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看見災區的圖片會情不自禁地流淚,很多人自發地行動起來進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驚懼和傷痛,那也正是震區人的感受。大家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與震區人、與所有同此愛心的人之間的那份緊密聯結。在那個時刻,不必是佛教徒,大家也能真切體會什麼是悲心。當然也有人表現冷漠,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恻隱之心,相信他們看到流血傷亡的情景,也會感到不安、不舒服,會下意識地閉上眼睛或把目光移開。
不忍心看見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就是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進而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們本具的能力,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表現得自私冷酷,但這種能力始終存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作爲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想,盡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直接參與救死扶傷的援救行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在情感上分擔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到被關注、被關愛、不孤單,沒有被遺棄。
爲亡者念經超度也是這種分擔的表現,我們陪伴亡者走過中陰,分擔他們的恐懼和孤獨。
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災會需要什麼,首先當然是物資,吃的、住的、用的,同樣重要的是,還需要關愛。被關愛不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從小到大,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愛才能生存、成長、健康地生活。對于別人的善意、關愛,我們似乎天生就能領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麼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個真誠的微笑,也會觸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們要盡其所能去關心災區的人,持續關注他們的問題,分擔他們的痛苦。
從長遠來說,我們若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須做到自律,不僅在別人遭災的時候幫扶一把,而且更切實地在平日生活中時常檢討、克製那些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身心行爲,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人與人、人與自然、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大家享有一個更和諧的生存空間。只有整體的生存環境和氛圍祥和了,人們才能有更平等的發展機會,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去創造美好生活。這一點對于包括災區人在內的所有弱勢群體來說,尤爲重要。
身體的行爲主要由心決定,我們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負面情緒和思想,外在行爲自然會隨之改變。負面情緒是指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內心活動,如憤怒、仇恨、嫉妒、貪婪以及焦慮、抑郁、恐懼等等。我不用大家熟悉的“煩惱”一詞是因爲:首先,煩惱涵蓋的範圍更廣,它包括未圓滿覺悟的衆生因無明而起的所有行爲;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無論是“五毒”、“叁毒”還是其它煩惱,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們看成是情緒、感受,而非心的本性。說“煩惱”,大家也許不自覺地就往本性上靠,覺得心本身是煩惱的;說“情緒”,不用提醒,大家也知道是表面的、波動的,只不過有些情緒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能量也很大,不容易克製。如果憤怒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就不可能有高興的時候,但事實不是這樣。我們不僅能高興,而且在生氣的時候還能知道自己在生氣,這說明意識與情緒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是有可能有意識地去控製調整負面情緒的。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留心觀察自己身、語、意的活動,觀察負面情緒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的破壞性、欺騙性何在。即使像憤怒這樣狂暴的負面情緒,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也需要各種條件才能産生和壯大。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就有辦法克製、削弱、化解憤怒的情緒。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顯現很多負面的東西,對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去做的事。
然而大多數人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都是聽之任之,反正遲早會過去,那就等它自己過去好了,何必那麼認真地對治。這主要是因爲沒有認識到負面情緒的破壞性。它使我們失去對整體局面的判斷力而愚蠢地陷入憤怒、嫉妒或惶恐中,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和行動,很難照顧到自他的利益,甚至會使自己和他人處于危險的境地。
負面情緒的一個特點是,如果你不對治它,下次它再出現時能量會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對治,它就會慢慢擠走其它的情緒,使你的情感世界成爲它的天下,不論你遇到什麼情況,你都會習慣性地訴諸一兩種負面情緒。比如一個愛生氣的人,即使遇到本該高興的事,他也能找出讓人生氣的理由。我們往往會認爲這種人本性如此,其實他只是每次在惱怒的情緒生起時,沒有認真加以對治。他的心本身並不是一顆憤怒的心。
負面情緒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安甯,有些是短暫的,有些更持久,而這種更持久的破壞往往也來自于我們自己對負面情緒的看法。比如說,當我們身陷危險中,恐懼可能讓我們更加警覺、靈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狀態下無法做到的事,這種恐懼對我們的身心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有時甚至能化險爲夷;但是如果我們左思右想,抓住恐懼感不放,還不斷添加豐富的想象,心裏只能越來越害怕,最後完全被自己製造的恐怖情緒淹沒。仇恨、悲傷、焦慮等等也都是這樣。人們常說凡事要想開一點。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裏編故事誇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沈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的想象中。
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情緒具有傳染性。當一個人情緒不好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大家先是感到心裏不痛快,接著不知不覺中傳染上壞情緒,繼而又把壞情緒傳給別人。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共同形成一種慣常的氛圍,可以是家庭氛圍、工作氛圍,也可以是更廣泛的社會氛圍。比如你早上出門坐出租車,下車時司機找零找給你一張假幣,你後來才發現,心情一下就變得很糟,到公司臉色還沒緩過來,跟你打招呼的同事就會想是不是你對他有意見,他心裏有氣,轉身就把氣撒在正好進門的快遞員頭上,快遞員沒頭沒腦地被人訓斥,很不服氣,騎著摩托車在路上也就沒那麼禮貌了,拐彎時搶行一步,一輛轎車躲避不及撞上前面的車,兩位轎車司機開始互相指責……再說你收到假幣,很自然的反應就是想辦法把它花出去,那位出租車司機也是從前面的乘客那裏收到的假幣,他也是被騙了,他又接著騙你,你被騙了,轉過頭來又想著騙別人。你們平時都是和氣、誠實的好人,可是在壞情緒的傳染、影響下,卻侵犯性十足地生氣、遷怒、互不相讓、甚至騙人。如果大部分人都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焦慮、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裏生活,大概沒有人會感到幸福。
負面情緒具有欺騙性,它讓我們相信可以從中得到保護和滿足。很多時候,我們發怒是因爲覺得這樣我們會更強大,可是你看辯論中,往往是理屈詞窮、眼看敗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攻擊謾罵。同樣地,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個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內涵的不夠豐厚。沒有什麼比貪婪更具欺騙性,我們總以爲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是擁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沒得到。雖然正當合理的需求與過度奢求之間的區別不是叁言兩語能說清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但如果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狀態,而不是這個東西、這種狀態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我們就該小心,不要被貪婪牽著鼻子走。比如我們要生存就必須吃東西,但是如果我們關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飽,就很容易吃過頭。過度飲食的結果不是強壯身體,反而給身體帶來損害。
對負面情緒進行仔細觀察,我們會慢慢發現,負面情緒的存在直接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是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還是建設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然而,自律不是壓抑情感,不是遵循強製的規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樣子給人看。自律的動機是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想因爲自己的不當行爲給他人帶來傷害,讓他人痛苦。作爲佛教徒,我們遠離十惡業,守持居士戒、別解脫戒,都是出于這個目的:不傷害。
[ 伍•慈悲 ]
幸福感源自內心的安甯,而僅僅克製負面情緒尚不足以建立強大、平和的內心世界,我們還需要主動去培養正面、積極的心態和情感。
像前面講到地震過後,大家慷慨地向災區伸出援手,與災區的人們共渡難關。其實,大家克服的不僅是外在的自然災難,也是自己內心的消極面;建設的不僅是外在的家園,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一位五歲的小朋友回到家不好意思地對爸爸說,她今天不夠堅強,在幼兒園哭了。爸爸問爲什麼。她說,因爲想到了災區的小朋友。這位父親後來說:女兒的善良讓我感到驕傲、幸福。地震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但人類美好善良的情感卻能夠化解心中的苦難,僅僅是一念同情也是一股淨化人心的力量,它讓我們的人格不斷成熟完善。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要知道怎樣去激發和培養這些會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幸福感的品質。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有人把布施比作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布施中,受者、施者雙方都會獲得利益。受者免受匮乏之苦,施者也從中收獲了喜悅和自尊。布施有很多種。像大家給災區捐款捐物就是財物布施。這不是只在災難中才能去做的事,日常生活裏,我們照樣可以布施,比如去資助貧窮的人和其他處境不利的人,去幫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受教育。
不要覺得非得有多大的財力才能去布施,關鍵不在財物多少,而在發心是否真誠。布施不是爲了做…
《從玉樹說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