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家中行之,有時確生阻力,尚未有公共處所,專作是事,實一憾耳。
問: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則一佛從口中而出,是神通乎?抑感應乎?(高添丁)
答:大師境界,區區不知,以理而言,發現神通,由于定力,得到感應,亦由定力,大師之德,神通感應,定必兼有。且有感斯通,能通即是得感,確有連帶關系。念佛而口出佛,顯系示現攝化,說感應固可,說神通亦未始不可。
問:淨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淨土,如念阿彌陀佛即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念藥師佛東方佛來接引往生東方淨土。但是有的人沒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如念佛一樣,口念耳聞執持持念,此人命終誰來接引?往生何處?求大德指示!(孫妙松)
答:念彌陀,彌陀佛來迎,而彌陀經有此記載。念藥師,藥師佛來迎,藥師經無此記載。念大悲咒,有大悲咒之功德,至于往生何處,須仗願力,如無願力,恐僅斷幾分惑,而不生東西兩佛土。古德雲,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故知無願不生東與西土也。
問: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滿虛空,又說六方有恒沙諸佛,這樣解釋對不對?要是對的話,既有彌陀法身,已經塞滿,六方恒沙數量佛,坐在何處?(張營林)
答:佛有叁身,所問二句,乃是指法身而言,法身無相,猶如虛空,以空入空,何有所礙。前哲以燈光爲喻,極爲透辟,雲一室千類,光光互入,縱一室萬燈,亦不相礙,可細味也。
問:西方說是蓮花化身,無有父母,若是離開蓮花出生以後,依靠何人撫養長大?(張營林)
答:花開出生,自與彼土之衆,身形齊等。由此土之竹,筍箨出土,一夜長足,並非繼續數年也。且皆金色相好,神通自在,不須受人撫養也。
問:極樂娑婆,同是佛土,爲何生到彼處,便皆不退轉,生到此地,便皆退轉,這是什麼理由?(張營林)
答:此問古德在經文後,早有詳注,請檢閱之自明。茲再略補其意,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是一得超果而去,一得墮果而來,此理由之一。彼是淨土,純是淨緣,既到已無緣而不導之使進,故得不退;此是穢土,既來已無緣而不引之使墮,故多得退,此理由之二。彼土生者,皆是淨業成熟之人,覺而不退;此土生者,多是孽緣現行之人,故迷惑而不進,此理由之叁。簡言如是,詳則萬言難盡。
問:以前,還不像現在深信的時候,閉目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每每有一尊穿白衣,執錫杖的和尚,顯在目前。或是在夢中恐懼之時,這尊白衣和尚都會來解救,可是現在這種境界,思之亦不出來,是不是現在比以前懈怠了,還是那一種境界是不正當的,我雖然修的淨土法門,可是不知怎樣心裏不會攀緣想極樂國土的境界,雖是丈夫時常提示我,要觀想西方國土的莊嚴才能往生。這種修持的方法是不是有哪一個地方不對,毛病在那裏?請你老開示,令我得到正當的修法。(陳慈容)
答:前見像今不見,皆不可執著,宜以一心持名不去理他爲對,若是執著之,反而是病!至修淨之道,爰有四法,即實相,觀像,觀想,持名,是也。前者暫不說,觀想與持名合修之法,自蓮池大師以後,多不采用,惟主以專持名號,單刀直入,較爲穩當。蓋觀想須依十六觀經而修,今人心粗,難入細境,經雲若他觀者名曰邪觀。觀不明法,或招錯誤;莫如心起念,口出聲,耳聽聲,叁處輪轉,加以深信切願,但求獲得一心,不必定觀境界也。
問:我已老了,這四大幻驅時常被病魔侵襲得難當,雖然早晚二課及念聖號都不間斷,前日看高僧傳裏面有一法師病了,夢見佛祖給他指示誦涅槃經病就好了,弟子可不可以也模仿誦持涅槃經如何?還是有別的方法?人家說過老居士對醫藥也有相當成就,我是患了久年的肝病,右脅時常做痛,透過背後肌肉也小腫。我相信我的業重,我不願就醫,(因行動不自由,腳動病就發作)以虔誠的心持念聖號來治療,可是功力不見效,敬請老居士贈我療病的方法!(陳慈蓉)
答:修法貴乎專一,最怕朝叁暮四,腳踏兩船,須知佛法皆可圓用,更在舍生用熟,六字洪名,阿伽陀藥,萬病皆醫。且經明訓,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已有珍寶,何必他求。再居士既雲老年,又長患病,而“身見”猶如此重,娑婆興趣深戀不舍,大是往生障礙。區區雖會醫病,卻不會醫障,敬贈數言,無論求往生,求去魔,求卻病,都要立定主旨,搖動不得,只有堅持彌陀聖號一法,他皆節外生枝也。
問:彌陀經中:“廣長舌相,遍覆大千”,雲何舌相能覆大千世界?(陳淨願)
答:聲相所及,即同舌相所及耳。
問:佛法導論書中說持佛名號,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十六字請示!(陸玄智)
答:查佛法導論最後一頁末一行括弧內,所載極爲分明。即“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等十六字,非另有所指也。
問:西方叁聖佛,觀音,及地藏王菩薩的根源並請示叁菩薩未成佛前俗家之姓氏及其朝代!(芮春榮)
答:此皆久遠劫前所修成果,今之曆史僅及五千年,何能論以朝代,只有按佛經所說,我輩方知大概。西方叁聖乃彌陀、觀音、勢至叁尊之總稱,並非一位菩薩,名曰叁聖,不可誤會。按無量壽經,彌陀過去世系一國王出家,名曰法藏比丘,修成佛果。按大悲心陀羅尼經,多劫以前,有正法明如來,爲度衆生,倒駕慈航,到西方世界,權作菩薩,輔佐彌陀,即觀世音。按地藏本願經,久遠劫中有一國王,發願永度罪苦衆生,是地藏菩薩。再佛與菩薩,皆系多劫修行,其身非一,經上只記有關系之事,瑣碎小節,不勝其載,故略之。如中國曆史,盤古氏,有巢氏等,較佛經所舉多劫之人,即爲最近,且亦不載姓名,況最遠者乎。
問: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系?(周慧前)
答:六字恭敬,四字方便,過快過慢皆非得宜。須心平氣和,不快不慢,能輕安爲是。
問:曾閱印光祖師答衆弟子總信內有雲:“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愚小在未皈依叁寶以前,未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日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次念觀世音菩薩二千,是否可以?已受五戒,供有叁聖像後,可否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周慧前)
答:印祖此一段訓言,當別有用意,若能讀此信全文,自明其旨也。至于皈依以後,擬專念彌陀,亦甚佳,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衆,諸禮誦之規定,不可不遵也。
問:淨土叁經系五時說教的哪一時?(蔡世芳)
答:淨土叁經,既是大乘,自然列入方等時。但淨土教法,則不受此限製,因開首華嚴時曾說極樂,最後法華時又說極樂,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是叁經者,淨法之專書也,淨法者,佛教之通論也,能知專著與通論有別,自不致以酪酥醍醐,半字滿字,起輕重之心矣。
問:“歧路指歸”之卅五頁十二欄有“不論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時候,都可以念佛”一節,是否對于佛,有欠禮貌?(廖增龍)
答:念佛注重相繼,故不論何時,皆使不斷,然念分出聲與“心轉”之別,入廁時“心轉”無妨,但不必出口耳。
問:某自念佛時,初由心念,忽而念在頭念,頭腦感覺昏脹,余爲不祥之兆,遂攝心念,時經月余,尚間有微覺。余閱“宇宙萬有本體論”53頁聖心無知章有“頭上安頭,將心覺心。”是否即此謂也?(魯開智)
答:居士學佛何人傳授,宜向其將念佛之道,詳細問明,或先看淨宗入門之小冊子,先求理解,否則因疑惑入歧途,而招魔事。“宇宙萬有本體論”,非初機應讀之書,讀亦不懂。凡一切學問,皆有次第,躐等而進,有損無益也。
問:念佛時,念在虛空,或念在身,有時念在虛空,念亦在身,未知是好是凶?如凶,應如何補救?(魯開智)
答:念佛不在身,亦不在虛空,奉勸將如是等疑神疑鬼,幻妄念頭,一律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此是本旨。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除一句佛號之外,一切妄念俱要放下。尚要嚴戒殺盜淫妄,多作慈善公益,(作善作公益,並非專指金錢,不可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子先看“歧路指歸”,“淨業初機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此明白後,再學看經。
問:(1)在家修行居士,任何精修與否,當臨終時是否總逃不了“病”字?(2)又在家精修大居士,臨終與出家高僧圓寂來較,神色有無差別?(3)在家修行居士須修何宗功夫,及多少時間,臨終時方能瑞相異俗?(卓忠振)
答:此問叁段,一、谛閑大師、太虛大師出家高僧也,圓寂以前,皆示病苦。宋王龍舒,在家居士也,身立念佛而終,有病無病與出家在家無關。二、此但論功夫如何,亦不在出家在家也。叁、佛法普及群生,弟子雖有出家在家之別,再修法一道,只論根器,任人選擇,並未限製出家修何法門,在家修何法門,至雲時間瑞相,豈能預期,此全在乎勤惰之作,頓漸之機。如同一株樹,其所開花,其所熟果,尚不能在一時也。
問:淨土法門,原來崇敬西方叁聖,阿彌陀經又是淨土宗必要的經典,而且定爲日課,爲何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呢?(金雲)
答:淨土叁經,教相雖一,行持卻各不同,異則各有其重心,不可不知。大本重六度萬行,故廣陳功罪,備舉五受五痛五燒。觀經重在觀想,故詳言依正微妙,列舉觀音勢至,及九品生衆。小本重在持一名號,故單提彌陀,而不及其他。
問:淨土宗自蓮池大師以後,專主持名,不教觀想,極樂世界有四色蓮花,將來往生,生到何色蓮花裏?(金雲)
答:法華四花,表四因位,即住行向地之四類也。據此,知行人是何因地,則生何色之花也。
問:常聽老師講說,經雖是道,文字也佳,初機之人,必須先明文理,方能求道。我對阿彌陀經上,六方佛一段,很有疑惑,爲何四方先說東方,不是北方爲上嗎,反而列在最後…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