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賴耶是用名。如臉盆,本是盆,是言其體,稱臉盆即言其用矣。在洗臉時,固可曰臉盆,而在傾水以後不洗臉時,亦可曰臉盆,悟此理則不疑性與賴耶互稱。然古人嘗雲“見性成佛”,而雲“見賴耶成佛”者,尚恐罕聞。
問:十二因緣之無明緣行的“行”在名色之前,尚無形色,如何造作“行”?請開示。(佛文)
答:法有色心之別,行有色心之起,無明緣行之“行”,乃心法所起,非身口七支之行也。然心又分“能所”,此行複爲“心所”之法也。
問:八識各有四分,未知何者是第八識之見分?何者是八識之相分?何者是八識證分?何者是八識證自證分?何者是五六七識見分?乃至何者是五六七識之證自證分?(邱炳輝)
答:此問雲繁,何以不及一二叁四等識,若雲一至四等識之四分皆已明了,便可類推以知後四。此問雲簡,而又求後四各個四分,觀此似又對四分之義尚未明了。惟是已難置答,至此八識我輩初機所知,僅能體會到第六,七八則多渺茫矣,再論其四分,不更難乎。然既從八識下問,只有勉強搪塞。八識之“相分”爲一切種子,“見分”是第七識,能知七識爲八識之見分者,是“自證分”,由此再起能緣作用,證知自證七識爲八識之見分不謬,是八識之“證自證分”,余仿此。
問:八識使轉四智,應用何種方法?最好指出有迹象可尋者,俾易入手。(賴棟梁)
答:勤修八正道及六波羅密,便可轉識成智。正語正業正命能轉成所作智,正思維正精進能轉妙觀察智,正見正念能轉平等性智,正定能轉大圓鏡智。施戒度與成所作相應,進度與妙觀察相應,忍度與平等性相應,禅智度與大圓鏡相應,再叁十七助道品皆助轉識。四正勤五根五力可助轉前五識,七菩提可助轉第六識,四念住可助轉第七識,四神足八正道可助轉第八識。
問:唯識四分自證分爲見相二分所依之體(依範古農先生著起信論講義)當是阿賴耶識,然則證自證分又是什麼?(鍾鈞梁)
答:欲明此意,擬合而答之,似較易明。四分皆系一心,不過分爲“自體、心王、能緣”,及“起用、心所、所緣”,兩大類耳。見分屬前叁類,相分屬後叁類,另起一個能緣作用,而以見分爲所緣,謂自證分,再起一個能緣作用,而以自證分爲所緣,謂證自證分。然此證自證分,仍是自證分所起,不過所謂精確益求精確,實則以自證分爲主體。緣前之見分,緣後之證自證分,皆其作用。自證分喻如算術之乘法得數,證自證分喻如棄九法,兩兩可以互證。
問:唯識論所說心王心所四字作何解?初學似懂非懂,請有以教之!並請舉例以事實證明,俾得清楚明了!(仲志英)
答:心稱王者,因王爲一國之元首,主宰一切,心亦如之。所系“所有”二字之簡稱,乃指心中尚有數十種善惡等思想,因甚複雜不便贅述,故曰“所有”。茲舉例以明:如發號施令之主作用,屬之于王故喻心爲王;其發之令,爲禍民爲福民,自具各別之作用,故喻心之“所有”種種,曰“所有”。
問:唯識叁十頌無明注:“癡迷爲性,煩惱所依爲業”。是說煩惱依癡迷而生,煩惱依迷而住,癡迷是旅舍,煩惱是旅客,毀此旅舍,則旅客不來此居住矣。于此解法,當否?(蒿石)
答:尊解明煩惱所依,“而生”“而住”,後以旅舍喻癡迷,即少欠圓融矣,因旅舍只可說能安住旅客,不可說能産生旅客也。
問:靜坐時粗念不起,但尚有似微細覺知。此種覺知是屬第六分別意識?抑屬尋伺之伺覺?(鍾鈞梁)
答:仍是六識。
問:妙觀察智,和意識之分別如何?(智梁)
答:稱識者其妄時,稱智者稱其轉成真時。
問:老師常說,人死了四十九日以內就去投胎轉生,但是有人死去很久的,有不久的,通通都能來對兒孫或親友托夢,這是什麼解釋?(有時指點善的,有時指點惡的。)(寬湛)
答:投胎統指六道,時久又夢其人,其理有二:一爲做夢之人,昔對亡者印有影相在識田中,今起現行,則有現相。如多年前曾遊某山,今忽夢之,並非某山能來托夢,實是自己意識作用。二是投入鬼道者,有機便能與生人接觸耳。
問:靈魂與中陰身有何差別?但是念佛人臨終是靈魂往生抑或中陰身往生?(慧香)
答:中陰亦稱中有,其意即此處已死,彼處未生,中間所有之身耳。稱之曰靈魂,隨順俗情,亦未嘗不可。但往生西方者,不過屈伸臂頃,並無中間。只可說神識而往,不能說中陰往生也。然亦有中陰身往生者,乃百千中偶爾事也。
問:窺基法師前世是一位自迦葉佛滅法時代修滅盡定,到唐朝時代幸遇玄奘法師取經因緣即轉世投胎中國,十六歲中狀元,其間迷住假樂,修行如是之久尚有隔陰之迷,那麼在修學期間中,神識曾去六道中投胎過否?假使無去投胎,入定之中神識到那裏去呢?(耀根)
答:修大乘菩薩,果證七地以上,入胎始無隔陰之迷。修定時間,神識即在定中,定者不動之義,無來無去,可長可短。動尚非定,況入六道。
問:請你解說輪回的道理?(王錫奇)
答:神識不能轉智(法性),即不免于輪回,造業分善惡,六道有升沈。衆生善惡混雜,故現境與出沒,均千變萬化。大體如是,知其一可概其余。
問:古今對枯骨感應之事迹甚多,倘人死後,神識由業力牽引向六道輪回去,俗雲“生不認魂,死不認屍”,枯骨何以能感應乎?(洪環)
答:枯骨感應,只限死者生在鬼道,因鬼有小通,又執著身見,以故偶有相感,並非通常,然亦有怪物假托者。
問:今天有一個人問我叁魂七魄,究竟怎麼答呢?(李秀春)
答:魂魄乃佛教以外,各家之言。在儒家謂系精神之義,左傳有化魄生魄,陽曰魂之文,注者謂依附形之靈爲魄,依附氣之靈爲魂。醫家又說,肝藏魂肺藏魄,亦主張是一種靈氣,惟道家抱樸子內景經等;確有叁魂七魄之記載。此外尚多,既非佛家之言,何暇與辯是非!佛家所講者是“性”,迷則變爲“識”,此一“識”字,即各家及各外道所說靈魂也。然此識由愈迷愈遠故,一又分而爲八,其說甚細,不能片言爲居士解也。
問:中陰尚俱根(浮塵)否?若俱則不當再假色身之根以資見聞覺知等,觀于盲聾之失外視聽,是否可說中陰有識無根?(胡正臨)
答:中陰既曰有身,自有諸浮塵根,身即諸根之一也。色身非專指胎生一類而言,四生皆可雲色。更要知見聞覺知之作用,非屬于浮塵根,是等根不過作一助緣,其主力實屬淨色諸根。
問:中有身實有否?若有則其相體雲何?又其未投生前依何而住?(陳如德)
答:實有二字,按學理說,萬法皆空,因緣而生其相,中有身亦不例外。其相如人而小,行動則有倒豎橫等種種不同,中陰經言之甚詳。未投生前,依識而住。
問:阿賴耶識依真如無所從來去,則托質往蓮臺是何?(陳如德)
答:古德有幾句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可以明矣。若不領悟,再試想阿賴耶既能托質六道,雲何不能托質蓮邦耶?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叁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蕭紹馨)
答:前五識共轉成所作智,六識獨轉妙觀察智,七識獨轉平等性智,八識獨轉大圓鏡智。
問:束四智成叁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蕭紹馨)
答:成所作與妙觀察共成化身,平等性獨成報身,大圓鏡獨成法身。
問:種子的來源是始起乎?本有乎?有漏種子是始起否?無漏種子是本有否?(林火壽)
答:種子是功能之喻辭,非實有物體。按唯識家分種子爲二類,第八識無始法爾,種本有種子,由後種種習氣,印在八識中者,稱新薰種子,方可曰始起種子,不問有漏無漏,本有及新薰兩類中,皆含有之。
問:阿賴耶識(性)即循環不斷,爲何常于昏厥中失去知覺,果爾,豈不是斷滅了一次嗎?(張弓)
答:茲以眼睛作喻。在清淨光明之際,如本性體,一切能照,各得真相,發炎生翳之時,如阿賴耶,所照幻化,不得萬物真相矣。閉目或睡眠時,概不能照,然此時雖不起照,決非眼睛是斷滅了,參此可知。
問:佛所說:對于一切動物皆有佛性,已有佛性,便有靈識。又曰:觀其一碗水,八萬四千蟲,現今科學家用顯微鏡一照,果然不錯,有人問,這一碗水潑落地上,那許多蟲的靈識有沒有呢?假若有靈識,哪能一碗水就能變成那麼多呢?(江阿玉)
答:神識無形,寄托有形之身。既承認杯水有八萬四千之蟲身。何以疑惑八萬四千神識?神識在杯中不顯多,潑在地上反慮其多乎?水潑地上,蟲身自死,而神識再去寄托,理亦甚明。更應知虛空界,一刹那間,有不可說恒沙數之胎卵濕化衆生死,亦有不可說恒沙數之胎卵濕化衆生生,舍此投彼,亦不難解。
問:佛經上雲:“人死以後在四十九天之內,就會隨各人的業力去投向那一道。還有一種。投胎的機緣未熟,常在虛空界漂遊無所依歸。”但是,常聽人雲:“在墓地之處,有發現怪相”此說。這是不是人在世時,對于色身過于執著,致靈魂依依不離,才有此相出現否?(謝智遠)
答:四十九天內,名“中有身”,過此虛空漂遊,或現怪相,已是鬼道身矣。再去依戀墳墓自是“身見”邪執所致。
問:凡夫以神識投胎,若佛菩薩乘願,既不以神識投胎,未審以何入胎?(吳明昆)
答:性迷曰識,識覺曰智,識爲業牽,一切不得自由,故有酬因入胎出胎之生死。菩薩階級甚多,以隨分而未究竟故,七地以下者,尚有識在,乘願入胎,能化身者,則以化身入,否即以識智混合之如來藏而入。若佛或等覺,皆已轉識成大圓鏡智,法身不動,化身無量,以此而入,例阿彌陀經之化鳥演法,可以知矣。
問:四生胎卵濕化的神識是一樣抑或有大小之分別。比如一樣的畜生類虎獅象身形狀那樣大又強,螞蟻,小毛蟲身形狀那樣小又弱,神識原是一樣乎?(洪環)
答:本性一樣,神識不一,以染蓋深淺,各有不同,若論…
《佛學問答類編 (唯識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