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小,則皆豎窮橫包,其大無外,不受身形大小之限。至于虎獅象等大而強,螞蟻毛蟲小而弱,乃系身形體力關系,神識不因而增減也。
問:爲業力所牽的衆生是否結束了報身生活(死後)必須往地獄走一遭?領導著去受報的是業抑是第八識?受報的衆生是主動的去抑被動的呢?若是主動的必定會趨利避害,若是被動的又怎可能在恒河沙數衆生中認識或找到還報主?(莫我虛)
答:不出六道輪回,即有入地獄之可能,如人居屋中,四隅總是要全經對幾次。第八識是主人翁,業力是八識中含藏之種子,所起之現行,此業力量,譬如繩索,能牽第八識升沈六道,此其主因,冤家酬對,不過外緣而已。
問:近代科學昌明,一切原理原則,依經雲乃屬第六識妄起分別並非絕對。但施之于實用則有物質文明,如學高級數理可以測高山、深水、星辰,並無毫爽。如斯效果,亦得謂之妄乎(宋瑞錫)
答:妄指迷惑妄念,及外在之妄境。境既不實,多方計度,正是以妄緣妄。高山深水,本是妄境,算理縱不差錯,不過計度心上之秩序行爲耳。
問:衆生死後不滅,各以其所作善惡諸業,輪回六道,但自無始以來,此衆生之各各識神,爲有增減乎?如謂無增減,則修行至佛菩薩地位者,即不落輪回,是明爲減;生物繁殖不已,在數量增加上應爲幾何級數,是明爲增。如謂爲有增減,則增者何自來,減者何處去乎?(張劍芬)
答:此亦可借空氣爲喻,空氣因冷熱之故,不斷流動,在此流動空氣中,建屋萬間,每間屋內各有空氣,如減去千間,豈能說減了千間空氣?設再增建十萬間,也不能說是又加了十萬間空氣。衆生之識,猶屋內之空氣而有香臭冷熱之分,甲屋流到乙屋,乙屋流到丙屋,展轉不停,無量無邊大千世界間之空氣,此來彼往,知此虛空廣大,增減問題,即解決矣。佛菩薩之性,喻如屋外一種本能空氣,既無香臭之別,亦不受冷熱沖動。
問:聖人無夢與佛家如如不動有相似否?(智化)
答:聖人程度亦有差等,如如不動,固然無夢,若僅得無夢,不可遽雲已證如如不動。
問:人有聖賢智愚庸劣秉賦之異,更有富貴貧賤壽夭受報之不同,至于其他衆生,即單指有情而言,則更有胎卵濕化水陸禽獸種種差別,若緣最初無明,而致流轉生死,則第一真如實相,必有種種不同之體,猶如金之感電,木之焚火,而所謂無明,亦各不同,猶如電如火,始形成世間一切之形形色色。其次衆生不同之相,若俱由自業造成,則最初同爲無明,若造善業,應等善業,若造惡業,應等惡業,爲何而有分別?其叁若照唯識論雲:“無明薰種子,種子染現行”,說法則最初無明,若有善惡二分,因薰習故,則染于善者,曆劫必能成佛,染于惡者,必致愈墮愈深,沈入地獄,應只有聖與地獄二道,更何有天人修羅畜生餓鬼之分,亦不致有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互相啖食之事矣。其四假如最初真如實相,猶如一疋白布,而無明猶如各色染料染缸,因所染不同故,而分各色,若照禅家“一切唯心造”說法,則最初造染色與缸者是誰?敬請示明!(蔣南海)
答:此問共有四段,宜分別說之:首段“最初無明”句,佛學只說“無始無明”不言最初。緣初尚不可得,況再說最。請任舉一物,求其最初,一直連續追上去,決難求到始,一般人言始者,其實乃是這一段落之始而已。“真如實相必有種種不同之體”句,真如實相,並無不同之體,因染有深淺,流轉有進退,故形成萬類。次段“應等善等惡爲何而有分別”句,善性惡性俱有上中下叁品之業,或有始善終惡,始惡終善,且無明起行之時,尤須視環境緣份,而形成緣善緣惡,自然千差萬別,不能一致。叁段“應只有聖與地獄二道……”句,善惡二業,粗說有上中下,若細分則等級多類,因既如是複雜,果豈僅二道之簡單,且聖界亦有聲聞四果,菩薩亦有五十二果不同。地獄亦有根本、近邊、孤獨等多種。縱言二道,亦不能一律齊等也。四段既雲“一切唯心造”,何又問誰?請自參!
問:唯識宗是怎樣修持,以及臨終後如何歸宿,是否亦生極樂世界?(顧鳳英)
答:唯識修持,只是作觀,說來極其複雜。首先明五法叁自性之理,其叁自性爲“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此叁性之如何意義,于此不能細講,不過介紹其名,說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叁性作觀,由淺入深,共有五重,一曰遣虛存實,此乃虛實相對之觀法;二曰舍濫留純,此乃心境相對之觀法;叁曰攝末歸本,此乃體用相對之觀法;四曰隱劣顯勝,此乃心所相對之觀法;五曰遣相歸性,此乃事理相對之觀法,至此已極,前四重爲舍遣“遍計所執”,使歸于“依他起”觀,後一重爲舍遣“依他起”,而證得“圓成實觀”,圓成即真如異名,亦即大圓鏡智也。願生極樂而回向者,則生之,否則不生。
問:耳朵聾聽不到是耳朵有毛病,但是我們睡覺時耳朵是好好的沒有毛病,爲何亦聽不到聲音?(池慧霖)
答:耳爲根,聽爲識,根與識皆有種子藏阿賴耶中,種子功能有靜止與現行之別,聲爲相分,聽爲見分,見緣相分,必識依根而攀緣。不論聽看等,皆須借緣而引識種根種相依,始起現行,能聽能見,若無緣靜止,則不聽不見。睡眠緣絕,識不依根,故不能聽。
問:老師常說我們做好事要叁輪體空,不落影子,若有人專做壞事,不知慚愧,譬如洋教徒說:牲畜是主專造給人們吃的,他們殺吃了,心中毫無所謂,這樣入識內似乎未落影子,有罪過嗎?(白張文適)
答:叁輪體空,乃是不使著相之一法,我輩聞此修此,不過初步之功,此際勉強而行,仍落影子。行久功深,如鏡取物,對照現相,過去則無,至此境界,始真體空。外道不解性體,未聞空無相法,一舉一動,皆落種子。其殺生吃肉,心中毫無所謂,乃是迷惑不知罪福,非性體不染真空也。其物件有種種牲畜,有種種血肉,有種種刀砧湯火,有種種滋味,有種種貪饞,昧乎種種因果,物件與心念,時時相應而染,何得雲彼八識田中,不落影子耶?
問:無意或間接犯的罪過,自己既不知道,影子怎麼會落入八識內的?(白張文適)
答:無意造作,罪福或未分別,而叁業造作之事豈能不知,知即有念,念即落影子。而一切造作,自具善性惡性,善惡寓事中,事寓念中,念落識田中,試思善惡落在何處?不過有意無意,其罪亦分有力無力,起現行時,有輕重之別耳。
問:六塵緣影,怎樣解釋?(朱幼)
答:眼耳鼻舌身五識,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五塵,其影子印于識田,名內法塵。而意識向內緣影,計度分別,叁際相續,惑業熾然。應知識本幻妄,因根塵而起,根塵若離,識亦不得。凡夫不了自心,誤認意識,爲自心相,名爲六塵緣影。
問:獨頭意識,什麼意義?(朱幻)
答:八識之中,意識力大,能同前五識緣外,名爲五俱意識,又能獨力緣內法塵,又名獨頭意識。
問:識、因緣之來由?(陳泰樹)
答:性迷爲識,迷即識之因緣。
問:據“八識規矩頌釋論”說,色根爲增上緣,色塵爲疏所緣緣,根塵正對時生識的見、相分,換言之,所見的境,是識變的,不是色塵的境,那麼,色塵的境,就非識所變了,此豈不是違反了萬法唯識的道理嗎?(吳茂松)
答:識與萬法,是一非二,如水與波,相異而已。識既曰八,如樹有根幹枝,第八根也,第七幹也,六與前五,則爲枝也,名雖有八,而實由一以變七也。第八含藏一切種子,變現根身器界,言萬法唯識者,是釋根識之相狀也。第六意主分別,而由前五根緣塵而起,所起者分,相分,見相二分,識之用也,前五識根塵不緣,而不起用,用雖不起,非無前之五識,言根塵正對而識生者,是釋枝識之相狀也。
問:請略示心造境的道理。(吳茂松)
答:心造境界之理,難以片言解決,性相兩宗之典,無不說此,如卻略說,非區區能扼其要。無已,細味前答,可悟其概。
問: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與識的道理有何差別。(賴寬珠)
答:叁界唯心,是言其能,萬法唯識,是言其所,言能謂體起念,言所謂境分別,實則此二句,乃各言其各,心識之義,似指其一。如抛開此句,而言法相,心是第八阿賴耶,識是前六觸塵之六識,則心與識,各不同矣。
問:請問全身麻醉後識在何處?第八識中是否會落境象?爲何落?(慈芳)
答:識待緣而起,緣若是不起,麻醉之時,諸根暫失作用,識伏不起而已。八識功能,即是含藏。識依于根,待緣而起,麻醉之時,乃諸根所受,暫時根失功能,識因無緣伏而不起。再第八識之功用,本爲含藏,七識一切攀緣,皆屬思想,思想有其習氣,即落其中。現代言語,名曰印象,印象深淺,又關記憶短久,知此推彼,其理一也。
問: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做夢的時候,神識就到那裏是不是?(張寬心)
答:神識即心量,其大無外,種種事物,俱含藏在內,眠後作夢,即種子起行所現,因系識所現象,故識並非來去,所謂六塵緣影,夢是一端也。
問:可是有一夜到天明不做夢,那個時候神識不知住在何處?(張寬心)
答:所謂神識,應知有體有用,體本迷後妄心,用即心起分別。醒時妄念攀緣,睡時夢想顛倒,凡此諸端,皆屬識之作用,然用又分伏起,伏者無緣潛伏,雖伏非無用能也,起者依緣而起,雖起仍屬體空也。茲爲舉一喻,可以得解,杵鍾相依,而後發聲聽固琅琅,而實無體,杵鍾不依,即不發聲,尋之冥冥,非無聲能。若明乎此,則知有夢是識用之起,無夢是識用之伏。
問:六、七兩識,若一念起(即一想),何者先,何者後?同起?抑以六識觀之,一想則六識先?若以七識相依觀之,則七識先?總之一開始想孰先後?抑無所謂先後?(蔡榮華)
答:七識既曰恒思量,則是繼續不斷,此識乃根本無明相分而變,由是再受六識,而六識之用,主于分別,時起時滅。二者一恒念,一時斷時續,便無法較其…
《佛學問答類編 (唯識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