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唯識第八)▪P4

  ..續本文上一頁先後。如必分之,則先變七,而後變六,先變者起念在先,後變者起念在後也。

  問:“色法之生起,但須因緣增上二緣”何故?“心法必備四緣”何故?(蔡榮華)

  答:心法者八識也,諸識生起!必依種子,故須因緣。心與心所,相續而無間斷,斷則不生,生則不斷,故有無間緣。識之緣慮,乃托識之自境而起,還緣慮其自境,故名所緣緣。依其他法而爲幫助,或與排除障礙,使識安然生起,故須有此好機,故曰增上。此四有連貫性,缺一則斷而不生。色雖爲心與心所變相人,既有相矣、可以階段論,即自成一因,再以識去依緣,即現之矣。

  問: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造諸業,若有意若無意,若善若惡,將來遇緣,是否亦起現行?(苑茂盛)

  答:起現行,是言人識田中種子耳,此種子有前生與今生卸落之別,遇緣即起。精神病之動作,亦有乍清醒乍迷亂之分,此與醉酒之人相似,非全知覺,非全不知覺。其醒時之動作是有意,自然識田有印象,迷時之顛狂是無意,識田或無印象,印象即種子,遇緣自起現行,無種子何有現行。此僅言病中狀況,若未柄乃俱生來者,種子現行,自有定率。

  問:人每于夢中所見之事物,于醒後樣樣似真,其實此境我們知爲幻有,但在我們的第七識與八識中,不知有轉向種子發芽的作用否?又對因果關系如何?(邱清泉)

  答:雖屬幻夢,有時落種,視此夢境強弱,而定種子有無。種有力者,遇緣亦可發芽。發芽者,喻夢境重現。聞諸人雲,幻夢無力,屬于無記,不能結果。蓋夢系境界相,若不經過“相續”“執取”“計名字”“起業”等,則不生“系苦”之果也。

  問:是否自無始以來佛性即染上無明?亦或先有寂然不動之佛性,然後突然染上無明?佛法是超時空的,若答案爲後者,則殊不可解?(簡宗修)

  答:佛性及無明,皆曰無始而有。無始者,不能言其始也。即雲寂然不動之佛性,突染無明,染從何時,言莫能窮,仍曰無始。

  問:由第八識推至第一識全皆無明,然而宇宙之客觀存在是否真?是否假?又宇宙之客觀存在,無非是說宇宙爲生我感覺之實物,然宇宙如何能生我感覺?且是實物呢?(吳商生)

  答:宇爲空間,宙爲時間,此二皆非實物,不過二間包萬物耳。此爲境,我心起念,多爲境引故曰:“生我感覺。”

  問:一切唯心造,這句話,是不是說在心未動時,宇宙無萬物?假如無萬物,那麼爲什麼本性會被外面之物染上無明?(某生)

  答:無明分無始無明,後來增上無明等。無始無明者,是無始一念不覺,自起之無明,不覺即名無明,非從外來。如人困倦瞌睡,此瞌睡乃困倦所生,非外來者。後來增上無明者,乃叁細六粗以來,幻出萬有,始對境再增之無明,如現對六塵而起之憎愛是也。

  問:本性迷了變成識。分爲四組,名爲八識。衆生一切動作,皆是八識的作用。又雲八識也是沒有的,因念念生滅故。如此說來,在前念滅,後念尚未生之刹那間,是否就恢複本性了呢?(鮮純賢)

  答:妄念乃無明所生,生滅二字,只是總相,實則“生”“滅”各有四相,相續不斷,既知“生住異滅”而連續,便悟“住異滅生”之連續,所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也。縱有刹那“尚未生”之外相,實無刹那“尚未生”之七識,縱有刹那“尚未生”之七識,其“生”之能所爲無明,此無明未斷,何雲恢複本性!

  問: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如何互證?(簡進土)

  答:此可設喻明之,如上一C形,下一C形,試言此二形之缺口,各在何處?應須細察。已察明上缺口在下方,下之缺口在上方,此爲眼所證明。從眼方來講,眼喻“自證分”。眼是否察錯,更應從C形C形上細察,果無訛矣,是眼未錯誤,從二形之方來講,二形喻“證自證分。”取能所互證,不必再求其他。

  問:既先有識後有萬法,是否亦就是“萬法唯識”?(陳淑英)

  答:佛法雲者,是了覺萬法真相者也。萬法有相互關系,有各之異,若用有言語解釋,必就因緣而定,故每異其辭,“萬法唯識”“萬法皆空”“萬法一如”“萬法無常”等等,不勝枚舉,若執其一,則有問難,倘作圓觀,問題便少矣。茲答來問,識亦法也,以文字講,識先法先,無之不可,若以“萬法一如”來講,又無所謂先後矣。

  問:人之所以爲人的一個條件便是其有感覺器官,即看、聽、嗅、嘗、受等六識,此六識之作用無所謂善惡,而且是天生而來,故終不是“無明”而引起。因此萬法唯識可以成立,卻不必由“迷”來解釋。(張銀富)

  答:思想甚高,條理欠次,只可分析言之。(一)“六識作用無所謂善惡”按世間法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認六識非禮爲惡也。“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等。”此謂六識之思爲善也,不能謂無善惡。按出世法論;本性覺明曰智,平等一如善也,無明變識,虛妄分別惡也。貪嗔癡爲識起用,故曰惡:戒定慧爲智起用,故曰善。是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以求轉識成智;然則識無善也,性無惡也。(二)說六識之用,“是天生而來,絕不是無明而引起。”殊不知識即無明,無明即迷,迷則妄動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此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勾當自家事

  省庵法師

  有一位老人,在死生之際,非常泰然,有一天備了茶酒,會集諸親友。在聚會尾聲時,老人奄奄一息,似將大去。衆人請老人留下遺言。

  老人說:“最好是第一五更起!”

  衆人面面相觑,會不過意。

  老人接著說:“只有五更早起,可以勾當自家事,自家事就是,死的時候要往那兒去,這件事。如果我平日都僅管添財置産,衣食勞碌,到今天我要去了,又有什麼可以帶得走的呢?”

  衆人頓然有所領悟。

  

  

《佛學問答類編 (唯識第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