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九等品級,即上叁中叁下叁,上品上生,即第一品也。
問:贊觀音偈,內有二句“叁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不解其義,請開示。(張庭瑞)
答:第一句出法華經普門品,菩薩度各類衆生,爲同類易親之故,即化現同類之身,而爲說法,如遇男子,即化男身,如遇女子,即化女身,曾化有“叁十二”種也。刹是處所,即世界國土等,塵是數目,塵多不可數,“塵刹”者,難數之處所也。第二句“劫”,多量之年歲,“閻浮”是四大洲南洲之名。即我輩所居之地球也。
問:願消叁障諸煩惱,“叁障”是何?(張庭瑞)
答:障是阻礙,使人不得自在與解脫也。(一)心有無明,而起“迷惑”,(二) 因迷惑故,而造種種“惡業”,(叁)因造業故,必受種種“苦報”。此叁有聯帶關系,欲不受苦,須不造業,欲不造業,須不起惑,去惑自必須求道聞法也。
問:“一切智,自然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無師智,無礙智”,有何分別?(顧鳳英)
答:“一切智與一切種智,大致相同。細分一切智爲平等空性之智,一切種智爲差別事相之智。自然智與無師智亦略同。此在經中某一段文法,而有區別自然。智者,指此智之本體。無師智者,兼括他智不學而得者言也。道種智者,能學諸法道,濟度衆生之智也。無礙智者,是言智之起用,處處通達而無阻礙也。又按佛學名數,“自然,無師,無礙”,曰叁大智,皆爲佛智。“一切,道種,一切種”,曰叁聖智,知一切法相真空曰一切,是聲緣之智。知種種差別之道假有曰道種,是菩薩之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曰一切種,是佛之智也。
問:“如少水魚,如救頭然。”什麼意思?(信慧)
答:魚賴水以居,猶人賴空氣以活,水漸減少,魚命何能長久?此喻人命無常也。然者燒也,火燒人身,已不堪其痛苦,須急救護。若燒頭面,不但痛苦倍加,且有頓時悶絕之危,救護自應更急,此警人須亟精進修持也。
問:地藏經內有這樣幾句“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是什麼意思?(陳聖音)
答:此乃佛之十種稱號。前曾有此問答。但每號有每號之取意。詳解甚繁,只可舉要。聊知梗概。此十號各經多有之,不獨專載此經中,如欲求詳,可檢經注參之。“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皆具足也。“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世間解”徹解各世間一切情事。“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大士。“調禦丈夫”有諸法以調理駕禦諸有情也。“天人師”爲人及天之導師。
問:閱菩提樹七十七期十四頁有“學人陳慕禅未是草”,“未是草”是何意義?(魯開智)
答:此非佛學範圍,乃是作家自謙之通套。“草”者,指自己之作品爲草稿,“未是”者,謂未敢以爲是也。
問:學佛者修大乘有“破哇”一法,祈釋“破哇”二字。(魯開智)
答:佛學分顯密二門,所問爲密宗之一法,乃“開頂”之意。學佛初機,顯尚未明,暫且不必談密,如勉爲說之,恐不知教相,亦不易了解也。
問:祈釋“薪傳”之意義?(載菩樹七十七期二十頁言述叁種薪傳,1.嚴父之薪傳,2.孔孟之薪傳,3.佛祖之薪傳。(魯開智)
答:薪是柴草之意,可以燃火,一束薪著火,可以再傳燒他薪,如此傳燒,可以使火不絕。借用此事,比喻師及弟子,父及子女授受學業。師傳之弟,弟再傳之弟,父傳之子,子再傳之子,以至于無窮。以下叁句,此知解則可了然,勿庸複贅矣。
問:“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是怎麼解釋?(唐桂蘭)
答:萬法無常,器世間之山河大地,衆緣和合而起現相曰“成”,達到圓滿程度曰“住”,衆緣漸漸消散曰“壞”,消散至究竟曰“空”。一切有情,四大生死,亦是此例,父母業力叁緣和合即“生”,身相完成即“住”,漸衰漸老即“異”,一期壽命終了即“滅”。
問:彌陀經裏面有這麼一句,如“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阿鞞跋致”是什麼意思?(唐桂蘭)
答:“阿鞞跋致”是未翻之梵語,中文義是不退轉。
問: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稱“常住真心”,“真如性”,“實相”等是何意思?(慧妙)
答:所問四句,一可稱是總,余叁可稱是別,先講其一,心性即自性清淨心之總名也。亦有分爲二事者,雲常是性,無常是心,語錄有借冰水爲喻之言曰,迷時結性爲心,悟時釋心爲性,以此而論,心性說二,不過指迷悟耳。再釋余叁,此叁皆說自性清淨心,惟各經命名不同,實則無異。心有真妄,性有迷覺,相有實假,而凡夫所知者,乃“妄心”“迷性”“假相”而已,故具縛沈淪,無有出期。聖言特揭出“真心”“覺性”“實相”,以警癡頑,期其知本還元,解脫出要也。
問:何謂“實相念佛”,何謂“入世法,出世法”?(慧妙)
答:問有叁端,茲分答之。念佛之法有四,曰持名,曰觀想,曰觀像,曰實相。前叁不贅,只言實相,即本心不思惡,不思善,離一切境,離一切念時,斯名實相。在這樣時,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無念者,我法名相,寂寂俱泯,有念者,自性彌陀,惺惺不昧,此種境界,可會而不可言,有非初機所能體解。出世法者斷惑證真,或帶業往生之方法也。入世法者,即證果出世後,應衆之感,重來入胎度衆,如世尊疊來娑婆八千次數也;及往生後,乘願再來,如豐幹寒山拾得諸師,爲彌陀文殊普賢諸聖之化身也。
問:印公語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如何解?(周羅漢)
答:如來藏本具染淨二分,如金在礦,淨是真即本覺,喻純金體;染是妄即無始無明,喻礦塵沙,礦不陶冶,而純金不顯,如來藏不修,而真性不見。性德寂而照,故能起修,修德照而寂,故能見性,是性能起修,修仍依性,性能不二,是所問之大義也。
問:“念念念佛,念念明了”,上叁字念應當如何理解?(周羅漢)
答:上兩念字,是說一個念頭隨著一個念頭相續,如後浪逐前浪然,第叁念字,是說起念在佛,而不緣及其他,合講即是每起一念,只是在佛,而不他緣也。下句言念能如此,則念皆覺照不迷也。
問:“黃檗心要”(第一頁,“無相而無不相,無爲而無不爲”是何義?(序五頁)(周羅漢)
答:此形容靈覺真心之實相。此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所以是真,照所以是靈。寂是不動,不動則不變,故說無爲,照是隨緣,隨緣則諸法生,故說無不爲。寂是心體,心體乃真空,故說無相,照是心用,心用起假有,故說無不相。
問:四十二章經內一句“生中國難”,此句是指何義?或指地方名?(陳林洲)
答:中國指各洲之最繁榮國家,或一國之中最繁榮之都,因都會之所,文化必盛,而佛法易于得聞也。
問:四十二章內之“無知磨牛”是比喻嗎?何意義?(陳林洲)
答:昔日五谷製成細粉,全用碾磨二器,磨是石作成者,上下兩層,上有洞孔二,專備谷從此入,此層或用人推,或用牲畜牽拉,使之轉動,而洞內入進之谷,即磨成粉而流出,吾國拉磨多用驢騾,印度古時,嘗用牛拉,故雲磨牛。
問:“不墮旁生”。是何解說?“天中天”是何解說?(何坤茂)
答:旁生即是畜生。天有五義,一“名天”如人王等尊稱天子;二“生天”如二十八天,作善所生之處;叁“淨天”叁乘諸聖;四“義天”十住以上諸菩薩,五“第一義天”諸佛。天中天者,謂五天之中最極天,即佛之尊號也。
問:無量義經中有雲:“聞如來說是經時,或得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此叁法如何解釋?(方奮青)
答:此名四善根,亦名四加行,功夫到相當程度即可發現,“暖”者,乃近火之時,此以聖道喻火,人近火則暖,謂修者漸近道矣。“頂”者,喻已行至高處,但有進退兩途,仍應提防退轉。“世第一”者,言有漏智慧,已達極境,再進便是無漏智,有漏智屬于世法,故雲世第一。然在世第一前,尚有“忍法”階段,方合爲四數。
問:“非因計因,非果計果”,意義請示?(寬湛)
答:此皆迷惑衆生,所起之邪見也。按凡求一種結果,必先修其因,倘不是其因,反誤認之,即名“非因計因”。而所希之果,並非究竟真實,反誤認之,即名“非果計果”。例如胡鬧之秘密教,造作釋迦退位,彌勒掌盤等妖言,彼無真法,若誤信奉,即前條之邪見也。如人天小果不出六道,自非究竟,而以升天爲最上,即後條之邪見也。
問:“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意思甚不明白,請老師開示。(慧治)
答:落作著落解,昧作迷昧解。
問:“皈依”有什麼意義?(魏慶志)
答:皈依之字,乃是佛家收弟子之專名,他教不能混用,因著衆生離不開六道輪回,好比沈在苦海中一般,忽然變成人天,像是在水中露出頭來,喘一口氣,此名“頭出”。不久死了,又變成畜生餓鬼地獄,像是又鑽入水中淹著,此名“頭沒”,要想出此苦海,必須“皈”投一個不在苦海裏之人,去“依”靠他,把我救出來,是名“皈依”。
問:什麼叫“僧寶”?(魏慶志)
答:不論人或是物,真有萬德萬能,救大苦大難,方稱是寶。最大苦難,莫過生死,此事惟有佛獨辦到,佛所以稱寶。佛所度衆全仗教法經典,法所以稱寶。代佛講經說法,度化衆生者,是出家之比丘僧,僧所以稱寶。
問:“墮落”是什麼?(魏慶志)
答:此是從高處跌到低處之意,譬如一人站在高崗上忽然跌入深坑裏。此是譬喻人由善轉惡,或是先修行而後又退轉,就如俗說“下流了”相同。
問:“佛寺”是什麼?(魏慶志)
答:我國漢朝,一切官府中,有一組織名“鴻胪寺”,漢明帝派人向西方求經,遇見竺法蘭迦葉摩騰二尊者,就請他二位用白馬馱著經像,來住鴻胪寺翻經。遂將鴻胪寺改稱白馬寺,此是紀念翻經之義。後來凡供佛住僧之處,就通名曰寺。
問:法華文句四曰:“…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