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普曜日,抵突墮畜生”,此抵突何謂?(陳林曛)

  答:抵突猶今言沖突也,即是起憤怒向人,或意或口之種種惡暴動作也。

  問:釋氏要覽中曰:“辯意經有雲五事作畜生”,其第五事:“常以因緣艱難齋會”,此語何謂?(陳林曛)

  答:凡事之成,固須因緣,事生阻礙,亦是因緣。齋會當是佛法利益衆生之事,若從旁阻撓破壞,使其艱難而不能成就,即此語之謂也。

  問: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內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此叁者是何果位?(顔文曝)

  答:聲聞四果,極果羅漢,須陀洹爲初果,七番人天來往,即證羅漢,斯陀含爲二果,一來往證羅漢,阿那含爲叁果,即在不還天中,便證羅漢矣。

  問:佛說叁車,羊車,鹿車,白牛車,如何分別,其義雲何?(潘妙玄)

  答: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其義表大小與究竟與否而已。

  問:十惡八邪,八邪意義如何?(潘妙玄)

  答:叁十七道品之第七科,名曰八正道,若與正道相反,即是八邪耳。

  問:請簡解“佛教大小乘”之別。(郭李阿葉)

  答:乘是舟車譬喻之辭,小者只載自己,大者兼載多人,此是說在佛法中,自修自度的謂之小乘,自行化他的謂之大乘。

  問:何謂“了生脫死”?“生死”兩字是指“輪回生死”,或包括其他的意思?(蓮雲班)

  答:輪回六道之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尚有一種六道外之生死經,名曰變易生死。了生脫死之義,了是了結,脫是脫離,合起來講,即是將生死了結與脫離而已。

  問:“束修”一詞何解?(翟孟秋)

  答:修是割肉成條而乾者,束是縛,束修謂十條幹肉,古時相見,必有贽物,此是最輕之禮。

  問:歸依師之法名加添“上下”兩字其意雲何?(翟孟秋)

  答:中國法師之名,後多是兩字,加上下者,指上一字及下一字,此取恭敬不敢直呼其名之義。

  問:佛的十力,有“知種種解智力”及“知種種界智力”,這二種智力之略解名如何?乞示。(大寬)

  答:一切衆生,各有其所知所解,然其各個知解,深淺大小,千差萬別。而佛之智力,盡能各別徹知,此名“知種種解智力”。一切衆生,于世間接觸種種之法,自然各有各得之境界,此各得之境界,亦是千差萬別,種種不一,而佛之智力,俱能各別微細徹知,此名“知種種界智力”。

  問:佛的“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是哪幾種?懇賜分別開示。阿羅漢的“八解脫”及“十八變化”是哪幾種?懇賜分別開示。(大寬)

  答:此二條之問,等于四十八條之問也,是類名數,俱載在佛學辭典,一查便知。若但依問列舉其名,亦恐不能了解其義。若每條加以解釋,則是一種專冊著作矣,實非本欄性質,亦非短紙能容納,請加原諒,恕不能奉答也。特錄列數端,以證不釋不解之言。佛曰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叁、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無所畏。十八不共、如叁業無失,無異想,無不知已舍等。八解脫,如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等。大德如研此事,必須備辭典參考,縱圖簡單,有“法相綱要”一書,讀之亦能小補。

  問:“法師,和尚,居士”作何解釋,軍中受戒學佛者用何稱呼?(黃冠中)

  答:出家人通經弘法者稱曰法師,然亦不必如是拘泥,凡出家人,皆可以法師稱之,亦普尊之義也。和尚即印語之訛音,爲吾師之義。居士爲在家人學佛之稱。軍中學佛,仍用軍中稱呼,不必歧異也。

  問:何謂“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提亦分等級?(黎明時)

  答:即是無上正等正覺。覺有始覺、隨分、究竟之別,如月魄放明;有似鈎、上弦,圓滿等象。平等之心亦如之,德學進,則平等之心,亦隨之進展耳,此可體會。

  問:叁世諸佛、放蒙山、放焰口、廣長舌、燃指或燃臂供佛,有五種無間地獄,法身、報身、應身,如何分別?(黃伯敬)

  答:“叁世佛”是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放蒙山焰口”是密宗之施食法,因鬼道常餓,用法力,施給飲食。蒙山是地名,此法爲小施食,焰口是鬼名,此法爲大施食。“廣長舌”佛有叁十二相,不同常人,佛舌既寬廣,而又長也。“燃指臂供佛”是燒指當香,燃臂是在臂上安香燒之,皆取以身供佛之義。“五種無間”是地獄之名,無間是受苦無有間斷之義,共有五種:一受苦無間,二身形無間,叁罪器無間,四衆生無間,五時無間。“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真如本性,報身是萬福莊嚴之大身,應身是隨衆生之緣,所現之衆生身。

  問:楞嚴“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諸句意義,請賜解釋。(鍾觀靖)

  答:區區老耄多忘,楞嚴此節章句,出于某卷,一時憶尋不出。縱尋出矣,依文解句,不免囫囵。若詳釋其義,自不出古注範圍,且本欄篇幅太狹,亦有難容之勢。暫恕不答,有緣晤面,當竭知貢獻也。

  問:心淨即佛土淨,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如何名爲心淨,其義雲何?(蕭紹聲)

  答:心與佛土,非爲二事,因山河大地,盡是心中一點微塵。更應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髒,乃指無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來,爲一切煩惱,密密染汙,所以不淨,故有種種之汙穢現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黴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自無出孑孓菌黴,心斷煩惱,便是淨心,自無汙穢現相。

  問:六祖大師說“叁毒之罪一時消滅”其義雲何?(蕭紹聲)

  答:叁毒指意起之“貪嗔癡”,此叁者能造種種之罪,叁毒若斷,諸罪自消。

  問:如何名“中間”?如何名“二邊”?如何名“中道”?(蕭紹聲)

  答:“邊”如物體之一邊,“中”如物體之中心。居“中”能看全體,居“邊”只看偏面。“中”喻正見,“邊”喻偏見。“二邊”者,指凡夫之“常見”及“斷見”也。無常誤認有常爲“常見”,非滅誤爲斷滅爲“斷見”。

  問:“浮塵”與“勝義”二根之區別?(胡正臨)

  答:眼耳鼻等現外之器體曰浮塵根,各器內具之原點曰勝義根。

  問:如何圓解“叁如來藏”?請以例證之!(胡正臨)

  答:可以古鏡爲喻也,鏡體爲塵垢所蒙,此即藏之“隱覆”義。體雖被覆,而光不滅,以體未滅,即含光之功能,此即藏之“能攝”義。光依鏡體,塵垢亦依鏡體,是古鏡含光垢二事,此即藏之“所攝”義。事雖叁而理實一,本理言事,即圓解也。

  問:金剛經中“一合相”一詞,五十叁家注就性釋,江居士講義則就相釋,究應以何者爲准?(胡正臨)

  答:釋者見仁見智,各有所見,區區之意,亦同就相釋也。

  問:普門品講話(星雲法師譯)記雲“叁十叁身”,未能了解,敢祈示教?(龍文泰)

  答:此是分晰文法,中日學者不同之點。星雲法師所譯,查系日人森下大圓所著。叁聖,六天,五人,四衆,二童,一執金剛神,自與中國經師主張相同。其見解異處,即在女身及八部兩類。中國經師注重結句現身語氣,因品中衆歸一段,有“即現婦女身”句,故女數只列爲一。八部一段,于後因尚有“人”“非人”兩種,而結處曰“即皆現之”,皆字頂上列數而言,上數有十,故擴爲十類。森下大圓氏,則將婦女分成四數,又將人非人刪去只取八數。兩派各計,中國學者合得叁十二,日本學者合得叁十叁耳。

  問:“大藏”二字請師詳細說明!(周慧德)

  答:藏者,蘊積包含之義,言此典籍,文義事事,盡爲包含,大者,廣大之義。合雲,佛法中之一切文義事事,盡包此中矣。

  問:法唯一乘,又何必多說五乘,其“五”是何?(賴耀耕)

  答:說五戒使得人果,十善使得天果,四谛證聲聞,十二支證緣覺,六度由菩薩證極果,此五乘也。衆生根器有小大利鈍,不如是方便,則不能普度也。

  問:楞嚴講義一八六頁經文中“窮盡瀛渤”句難于體會?(胡正臨)

  答:此乃中國文學家形容海之名辭,瀛爲大海,渤爲支海。若釋句須連上文,否則謬誤。連講之義,謂誤認一漚作全海觀也。

  問:楞嚴講義二八八頁經文“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句請詳釋之?(胡正臨)

  答:此段文脈絡甚長,須將前阿難答佛,執覺性自然,佛以明暗空塞,何者爲自提醒之一段看起,經過中間因緣,自然,和合相,節節破執至此,此四句仍是破執,請思“圓滿”必渾元一體是,“和”必二叁體是,大意即謂見圓滿則無和相。若求詳解,恐言愈多,愈滋惑矣。莫如將此一大段,徹頭徹尾,連小注多讀十數遍,當有悟處。

  問:楞嚴講義六二一頁佛偈雲“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瑛師雲六結乃五蘊所成,竊意亦可指六根所成,如十方如來贊語淪生死,證菩提唯是六根,居士以爲然否?(胡正臨)

  答:五蘊歸納爲色心二法,六根不盡包括乎?瑛師之解,以五蘊配八識,心陰四結,色陰二結若只講六根,則七八二識,無著落矣。

  問:又此六結之形爲是同處連結六結,抑是六結各處一處?又一亡之一字是指巾體?還是指起始第一個結?(胡正臨)

  答:此問是自求執著,請覓一條巾,結上六個扣,是連是各,細看細思,便能明白,“一亦亡”之一是指元始一結,六既解矣,何有其一也。

  問:如來藏清淨本然遍周法界,依正二報,見病所成,莫非循業發現,如是則十方佛國想亦同然,即彌陀之極樂世界,亦爲見病所成?(胡正臨)

  答:極樂自有常寂光,本不可說,不可議。衆根有利鈍,說法有權實,權實雖是二名,卻是又不可分。這些高議論,實不是爲初機所說,如有一抱餓十日之貧人,眼前青菜豆腐不肯吃,必求得乎熊掌而自燔之,方肯加餐,是知其必餓死也。

  問:如前意若返妄歸真,則依正二報應時銷落,了不可是,唯一寂寞場地,何者是叁身佛,何者是叁佛土,無非空花水月,念佛往生確屬妄想,斯意雲何?(胡正臨)

  答:經有自覺自利語,有覺他利他語,皆因時地人而異其…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