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P4

  ..續本文上一頁運用,寂光法身者,爲自覺自利實休,報化淨穢者,爲覺他利他妙用。若不明時地人等緣,則爲不契機,切勿執一而生誤會也。

  問:會四科融七大無非指心物一如,如來藏相妄性真,既如是“認物爲己自取輪回”之意,又是何指?(胡正臨)

  答:一切唯心造,可知相即是心。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何有自取輪回。

  問:八識田中含有無量色心種子,此諸種子起現行 時,各是何相狀?(胡正臨)

  答: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即其相狀也。

  問:衆生身中藏有各種蟲類,此諸蟲類是否亦有神識,若有,爲與其所寄之體,爲同一識,爲異其識,又此諸蟲類何因緣故,寄住衆生身內?(胡正臨)

  答:一株樹,青枝香花甜果,種種不同。試思他得之水氣,是一是異。若問何因,寄住衆身,千差萬別,更難概述。總括一句,有正心有依。

  問:以上九則疑難,除八九二則外,余均後學對楞嚴經不解理會處,敬祈開示(胡正臨)

  答:楞嚴非初學可解,必般若唯識有研究後,方可看注求悟,仍以聽人直解,比較易入。如文學哲學,俱無根底,只在暗中摸索,有損無益。實在說,區區對于此經亦是望文生義,叁世佛冤。敝意以爲居士暫且擱置,先研性相,有個悟處,再來重看不遲。

  問:普門品內中有句“乾闼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癳羅伽”等數位,未悉作何名義,希大德分示以增慧力!(顔寬文)

  答:此四名皆爲梵語,一譯樂神,二譯金翅鳥,叁譯歌神,四譯蟒神。

  問:心經“色即是空”,大概說相有體無,尚易明了。“空即是色”,于空無有處,說他是色,理不易通。希望將此二句,舉喻解釋爲要。(陳曉峰)

  答:“色即是空”,謂凡有相者,其性體空,實所“不變”。猶相顯之水,仍似無相之輕養所緣生,可曰水即輕養也。“空即是色”,謂無相空性,于諸有相,而能“隨緣”。猶似無相之輕養,是相顯之水所待緣,可曰輕養即水也。

  問:空色二句,設喻答覆,當然感激,恐言多難記,倘能喻外再用簡單言語解明,使人易記,猶爲感激!(陳曉峰)

  答:此言真空妙有,是一非二,不偏之中谛也。森羅色相,仍“不變”真實空性,故曰色即是空。真如空性,能“隨緣”幻化色相,故曰空即是色。

  問: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多冠姓“釋”。此爲表明爲釋尊之法子,但在家之居士,如在法號上亦加此“釋”字,未知可否?或只限出家?(顔文曝)

  答:在家人只是近事男女耳,未入僧團,不能濫用。

  問:金剛經內第十四離相寂滅分內雲:“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此中之住字作何解釋?(顔文曝)

  答:住是安置在茲之意。

  問:“虛空,真空,實相,法界,宇宙”以上五點妙義如何異別敢請分段一一示曉?(吳倫炳)

  答:“虛空”謂此空間,宇謂上下四方,宙謂往古來今,此二字合時空二間而成,乃我國文學上固有名辭。余叁皆謂本性,“真空”指體,“實相”指狀,“法界”指用,系佛學上之專辭。

  問:俱生我執,及俱生法執,是否與有生俱來之一種我法執同?抑是有法所指(例指:見分相分)?(羅德彰)

  答:既雲我法二執,見相二分自括在內。

  問:課誦本的伽藍贊,首句有的書注“伽藍主者”,有的書注著「伽藍聖衆”,何句適合修淨土法門?(溫文瑞)

  答:“主者”,乃稱伽藍神是寺中之主人。“聖衆”,因伽藍神不止一位,故稱聖衆,又佛家稱一人說一衆,茲說伽藍神是聖者之人,亦講得通。此二稱呼,任擇一種,皆無不合。

  問:阿彌陀經首句“如果我聞”是謂何位尊者證明的,是阿難尊者不?(溫文瑞)

  答:是此尊者。

  問:船若經稱以心外無法故,空即是色,以法外無心故,色即是空。“又色不異空,即非有相。空不異色,即非無相”。

  答:此引用他經之語,解釋心經空色四句,來問一叁兩句,是解第二四兩句。六八兩句,是解第五七兩句,然解釋之文,理亦甚深,諒非初學所能明白,茲勉爲略解。萬法皆是心造之幻象,故說“心外無法”,然此幻象,皆是心變,故說“法外無心”。色依他起,並無自體,是“非有相”,空含妙有,是“非無相”。

  問:印光法師說的“阿伽陀藥”是什麼?(何永丁)

  答:是印土之一種靈藥,百病皆治。

  問:“六方分”,“成實大乘”,及叁論與叁論宗之分別?(蔡明谷)

  答:尊問未指明出處,不能知上下文,自然無從答起,茲以望文生義答之。成實論乃小乘之空宗,其立論頗似大乘,或有人稱“成實大乘”。叁論指“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叁書而言。叁論宗者,依此叁書治學之宗派也。西土推文殊爲初祖,東土推羅什爲初祖,亦如依華嚴治學者稱華嚴宗,依淨土叁經治學者,稱淨土宗,同一義也。“六方分”之間,必知接連之文,方可置語。

  問:實報莊嚴土的佛是微塵相海身,方便聖居土是解脫相嚴身,西方安樂土是大乘根界身(見靈岩念誦儀規123頁,又清淨大海衆是滿分二嚴身;這幾種身的略釋如何?乞開示(大寬)

  答:微塵喻多,海喻無邊廣大,即謂無邊微塵數之刹土,佛身盡爲包含也,是名微塵相海身。叁界九有,無不攝度,是名大乘根界身。福慧二者圓滿具足,莊嚴其身,是名滿分二嚴身。

  問:大忏悔末了有“如是四法廣無邊”一語,這四法是哪幾種?乞示。(大寬)

  答:此即指上文,“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二句而言。謂世界,衆生,業,煩惱等四法。此華嚴行願品之偈也,其義四法無有盡,菩薩之願,亦無有盡也。

  問:一、事理無礙法界,二、同時具足相應門,叁、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因陀羅網微細境界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廣狹自在無礙門,八、十世隔法異成門,九、主伴圓明具德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上列十條是不是“大乘教實行的方向”?請解釋指教。(高清標)

  答:所問十條,名爲十玄門,乃華嚴宗所立。以華嚴玄深似海,通此十義,可以得入。確是“大乘方向”,但非初學所能了解,更非外道窺其萬一。尚希暫勿談此高調,恐有好事之徒藉之謬解眩惑衆也。按探玄記所載,並無事理無礙法界一條,余九則同,其不同之一,爲“秘密隱顯俱成門”耳。

  問:“阿鞞跋致”是指根器愚拙是否?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是何解說?(林金蓮)

  答:是句爲梵語,譯華文爲“不退轉”。即是生到彼界,一切修因,及果位,只有向前進步,決無退轉。非如此界修衆,進叁步退兩步者然。下叁句是承“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叁句而來,乃說已發願者,業已有往生者;現今發願者,也有現今往生者;當來發願者,當來也一定會往生。

  問:何謂“二六時中”?(羅德彰)

  答:一日夜共爲十二時辰,分爲晝六夜六,故雲二六時中。

  問:佛法分藏通別圓,四谛亦分四種,除生滅四谛外另叁種請指示並略述其意!(蔣俊義)

  答:四谛四種,除生滅種外,余爲“無生,無量,無作”等。因藏通別圓各教,所了之境界不同,故四谛深淺,各見其異。通教了“苦集道”當體皆空,已不見生滅謂之無生。別教了“苦”谛有無量之相;“道”谛有無量差別,修學而斷塵沙,謂之無量。圓教已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于“苦滅”二谛,不起造作,謂之無作。此其大略也。

  問:凡做功德之表文,記載一灑天下,南瞻部洲,系指吾中國。是中國以外,包含其他地方否?。“灑”字何解?(張阿隆)

  答:佛學講宇宙,在假定組織中,四個大洲之一洲,乃稱一個天下,玩其文義,當系專指南瞻部洲一天下而言也。此南瞻部洲,即指吾人現居之地球,吾國不過南洲之一部分耳。灑者,以水揚潑之義,表文內或有甘露法雨等字樣,故雲灑也。

  問:圓覺經下卷第四八頁說,若請菩薩以變力無礙,作用斷煩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這是何解?“叁摩缽提”“禅那”“奢摩他”上這叁句華語怎樣譯呢?(無名氏)

  答:“叁摩缽提”漢雲“等至”。乃禅定之一種,謂定時心離“昏沈”與“掉舉”,得到平等安和,故曰“等至”。“禅那”即是“禅”之全名,漢雲“靜慮”。靜即定的意思,慮是慧的意思;依法而修,能使心身,得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奢摩他”,亦是禅定之名,漢雲“止”,即攝心一處,不使向外攀緣之意。

  問:“沙彌律儀”下篇執作第十一之凡洗菜當叁易水者,其“叁易水”雲何?(姚本潔)

  答:易水;潑去已用之水,另換取新水也。必如此者,慮菜上之微細動物,一次不能去盡,恐傷其生。且亦食不貴美,而貴潔也。再者,此系出家戒律,我輩在家衆不必研究。

  問:又下篇隨衆食第五之,“當一坐食不得食訖離座更坐食,不得食訖以手指刮碗缽食”者,其含義請示?(姚本潔)

  答:此乃重威儀也。世法凡受教育者,尚重禮貌,所謂有禮儀叁千,威儀叁千。況乎佛家清淨叁業,律儀自更嚴格,食訖離坐,複坐再食貪也,手刮碗缽,不莊也。

  問:基津靈泉寺開山,善慧大和尚圓寂之時,有遺偈二首:(一)釋子知宿命,有身返有病,叫痛即念佛,晝夜心清淨。(二)余今六十五,無迷亦無悟,常行中道理。到處隨緣好”。不知第二首,第叁句“常行中道理”的解釋如何?(李永茂)

  答:此義泛言之,即不偏一方面之謂,具體言之則繁矣。如不落斷見,亦不落常見者是。不著于有,亦不著于空者是。再則即事即理,雙非雙照,乃至定慧均等,行解相應等,皆可稱行中道也。

  問:請問何爲“無生法忍”,其意義若何,偈雲花開見佛悟無生,此無生是否即無生法忍之無生,是則非到菩薩之境地,不能領悟其究竟。乞解!(仲忠英)

  答:涅槃不生不滅,謂之無生,法指…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