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2、「生身觀法」:觀佛從出生到涅槃的生平。
3、「法身觀法」:觀佛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等功德。
4、「十方諸佛觀法」:源出于《般舟叁昧經》,在此被整理成完整的禅法,乃是將《般舟叁昧經》十方諸佛皆現在前予以行法上的次第化。
念佛叁昧的修習次第是「佛像觀」→「生身觀」→「法身觀」→「十方諸佛觀」。從觀色身佛入手,次觀法身佛,《十住毗婆沙論》〈助念佛叁昧品〉(大正26, 86a)也這麼說:
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最早提到觀佛相好作爲修行法門的是《般舟叁昧經》,西元二世紀左右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曾多次引用其中內容來說明「念佛叁昧」的問題。可見二世紀末以前《般舟經》即已在印度流行了[25]。《十住毗婆沙論》中的〈念佛品第二十〉出現了完整的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的每項內涵,在細部上與《坐禅叁昧經》大致相同,本節將以下面叁部禅經爲主,探討像觀問題。
(一)佛像觀:
甲、《思惟略要法》(大正15,299a)是在「觀佛叁昧法」這段說明。
乙、《坐禅叁昧經》(大正15,276a~c)在「第五治等分法門」中有列出叁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小人相。
丙、《觀佛叁昧海經》,篇幅最長,「觀相品」(大正15,648~668)對每一相的觀想次第有詳說。「觀像品第九」(大正15,690a~693a)。
觀佛叁昧法(像觀):像觀,先要用眼去審密仔細的觀佛形相。用眼來谛觀佛像,爲的是要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心眼觀」,才能閉目也得輕易明見像相,否則用眼谛觀不可略過。如《觀佛叁昧海經》卷二(大正15,655b)說:
「若比丘,犯不如罪,觀白毫光,暗黑不現,應當入塔觀像眉間,一日至叁日,合掌啼泣一心谛觀。」
「若坐不見,當入塔觀」(觀如來眼睫相)(大正15,656a)。
「若不見者,如前入塔谛觀耳相,一日至十四日」(大正15,656b)。
「若不能見胸相分明者,入塔觀之」(大正15,665b)。
一再說到入塔觀像,就是先以眼取佛像相,然後到塔旁禅修的小窟,閉目憶念觀像[26]。「如是相相谛取,還于靜處,閉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27],佛像的每一部分,經過眼識攝取,心念憶持不忘,閉目憶念時若意識所現影像尚不穩定清楚,再入塔去觀看佛像,如此反複練習直到閉眼時顯現在心的佛像明了清楚穩定了,隨意所觀即能自在現前「如天畫師之所畫作」[28]達到這般程度稱作「得觀像定」[29]
在正觀前身心不安穩,當先以禮佛忏悔,調伏其心,令之柔軟,靜坐待身心安定,爾後才進入正觀,如《觀佛叁昧海經》(大正15,690c)所說:
觀佛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諸瓦土 , 塗地令淨 , 隨其力能燒香散花 , 供養佛像,說已過惡,禮佛忏悔…系心鼻端,系心額上,系心足指,如是種種隨意系念,專置一處,勿令馳散使心動搖。心若動搖舉舌拄窄,閉口閉目,叉手端坐,一日至七日令身安隱,身安隱已然後想象。
像觀有二:一順觀,二逆觀。逆觀者,如《觀佛叁昧海經》(大正15,690c)說:
樂逆觀者,從像足指次第仰觀。初觀足指系心令專,緣佛足指經一七日,閉目開目令了了見金像足指;漸次複觀兩足趺上,令了了見;次觀鹿王冕,心既專已次第至髻。從髻觀面若不明了,複更忏悔倍自苦策,以戒淨故見佛像面,如真金鏡了了分明。作是觀已,觀眉間毫,如頗梨珠右旋宛轉;此相現時見佛眉眼,如天畫師之所畫作;見是事已,次觀頂光令分明了。如是衆相名爲逆觀。
歸納出逆觀者的順序,則是:1.「初觀足指」→2.「複觀兩足趺上」→3.「次觀鹿王冕」→4.「次第至髻」→5.「從髻觀面」→6.「觀眉間毫」→7.「見佛眉眼」→8.「次觀頂光」。
順觀者:(大正15,690c~691a):
順觀像者,從頂上諸蠡文間,一一蠡文系心谛觀,令心了了見佛蠡文,猶如黑絲右旋宛轉;次觀佛面觀佛面已,具足觀身漸下至足。如是往返凡十四遍,谛觀一像極令了了,觀一成已出定入定,恒見立像在行者前。
順觀者的順序是:1.「見佛蠡文」→2.「次觀佛面」→3.「具足觀身」→4.「漸下至足」。
一直觀到「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如是心住,是名初習行者思惟」[30],到此即爲像觀成就,也就是得「觀像定」。至此可以說第一階段──「像觀」完成。如果修行當中,心念有時馳散,緣于惡法不能安住,當起如是責心以爲對治:
〈1〉 念老病死,甚爲切近。
〈2〉 若生天者著于妙欲,無有治心善法;若墮叁惡道,則苦惱怖懼,善心不生。今受妙法,雲何可不至心專念?
〈3〉 生在末法,末法垂已欲滅,猶如赦鼓開門放囚,鼓音漸已欲止,門扉已閉一扇,豈可自寬,不求出獄!
〈4〉 過去無始世界已來,所更生死,苦惱萬端,今所受法未得成就,無常死賊,須臾叵保,當複更受無央數劫生死之苦!
行者若身心懈怠時,提起以上數語,深自警策,當有助于收心內攝。這可算是輔助行法。
以上只是共叁乘的勝解作意,若要進一步提升到真實作意,此時要作一項重要的思惟:「我亦不住,像亦不來,而得見者,由心定想住也」[31]。這樣的思惟是依般若空義爲基礎,從悟解「唯心所作」,「心外無佛」的唯心念佛,進一步體悟到無所有空性爲佛,名爲實相念佛。對于「見佛」一事,如何看待?這必須注意到,即空即假名的中道實相是通達緣起的,一切法空即一切法是緣起,但並不是諸法沒有特性、形態、作用,法法的關系有其相對的真實性,只是沒有實自性(永恒性、獨立性、實在性)吧了。定中見佛,所見的佛,依第一義谛,如《般若經》(大正7,985a)說: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若以色見,以聲聞而求者,都非實相,不是真見佛。然世俗谛上,那不同龜毛兔角的虛無,在形態上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而可見可聞,作用上見佛能滅罪、增福、聞佛說法決疑、往生淨土(不等同成佛),這些則不能否定。雖然說聖義谛是「無所念,是爲念佛」[32],然實相念佛是于生身、法身而無念的。所以,般若的「無所念,是爲念佛」,與念生身、法身並無相礙。但能深入聞思般若空義,了知如幻有不礙自性空。這就可從假相觀的念佛叁昧,進升到與般若契合的空性觀。羅什大師所譯的《千佛因緣經》(大正14,70c、71b)說:
1、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以莊嚴心,念佛叁昧莊嚴心故,漸漸于空法中心得開解。
2、以思空義功德力故,即于空中得見百千佛,于諸佛所得念佛叁昧。
念佛叁昧與思惟空義是如此相互增益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菩薩般若,已說到「念無量國土諸佛叁昧常現在前」。如經雲(大正8,217a):
複有菩薩摩诃薩…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悉是五通言必信受無複懈怠…度深法忍,得無畏力,過諸魔事…從阿僧祇劫以來,發大誓願…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得無礙無所畏,悉知衆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面(而)度脫之,意無罜礙大忍成就如實巧度。願受無量諸佛國土,念無量國土諸佛叁昧常現在前,能請無量諸佛,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遊戲出生百千叁昧。
「觀像法」[33]還不只順觀與逆觀,在《觀海經》〈觀相品〉中,更詳列了每一相如何觀想的次第(如來頂相、額廣平正相、眉相、白毫相…)。這可見法無定法,隨衆生習性不同而因病與藥。不過,針對「後世人多作諸惡」,在〈觀像品〉中特別強調「觀白毫相光」(大正15,692c7~12):
汝今坐禅,不得多觀;汝後世人多作諸惡,但觀眉間白毫相光,作此觀時所見境界,如上所說。爾時,一念情無所著,心大歡喜,應時即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者,見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見佛心一切境界。
〈觀相品〉(大正15,655b)也說到:
佛告父王: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中,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若有邪見極重惡人,聞此觀法,具足相貌,生瞋恨心無有是處,縱使生瞋,白毫相光,亦複覆護。
這裏強調觀白毫相的功德超勝其他相,與《觀無量壽佛經》(以下皆簡稱爲《觀佛經》)第九觀,從白毫相入手的意趣是相同的。因爲《觀海經》強調白毫相的功德及滅罪的殊勝,比之諸相,修觀者會很自然的選擇從觀白毫相入手。《觀佛經》只是簡單說到從其入手而能具足余觀,如經中說(大正12,343b~c):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是爲遍觀一切色想,名第九觀。
《觀海經》則進一步說明了理由。
「得觀相定」,語默動靜,心住相者,坐臥行步常得見佛。然後可以更進一層─行「生身觀法」。
(二)生身觀
《坐禅叁昧經》的「生身觀」是觀佛從「初生」、「出家」、「苦行」、「降魔」、「成正覺」、「轉*輪」到「涅槃」的一生。這是在像觀後,進一步的觀想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示現的應化身爲主。如《坐禅叁昧經》卷上(大正15,276c)說:
初生行七步發口演…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