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皈依真義
四皈依
皈依之義:在俗義言,皈者,皈投也,依者,依止也。即皈 投依止之謂。在真義言,皈者,皈元義,彙歸法界義,依者,依其所止而息妄念義, 換言之即返妄歸真是也。由見、聞、思、修外緣而發心皈依常住叁寶,是爲外緣;由本覺內熏、始覺複發,而皈依自性叁寶,是爲內因。皈依常住叁寶,依其所止,返妄 歸真,而複發自性叁寶,于自性叁寶依其所止,而悟證無上菩提,是爲究竟。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納莫: 亦作南無、南谟、南摩、那谟、曩谟、南谟等,義即歸命、歸禮,敬禮、度我等心內外衆生向佛法僧叁寶至心皈 依之語也,如南無師、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皈依師,總持尊,永不皈依邪惡知識。
皈依佛,兩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離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論。
皈依僧,衆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師: 無上義,天人師表也 ,佛十號之一。師者,菩提心體也。皈依師,念念開真(如)知見,示真知見,悟真 知見,入真知見,如是皈依方爲究竟。否則,念念開衆生知見,示衆生知見、悟衆生 知見、入衆生知見,是則與師背道而馳。
佛: 佛陀之簡稱,自覺、 覺他、覺行圓滿是謂佛陀。佛者,菩提心性也。一念覺是因地佛寶,念念覺是果地佛 寶。此是文字言诠注解,乃真義之小部份。若能解行相應、.心相應、.心性圓融、心智圓通無礙,是爲究竟。修行人皈依佛,必須念念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 佛知見,如是皈依方爲正道。否則,念念開衆生知見、示衆生知見、悟衆生知見、入衆生知見,此則與佛背道而馳。
法: 法者正也,即正智也 。一念正(智)是因地法寶,念念正是果地法寶。法者即佛所說五藏十二部經典。法 者,菩提心智也。修行人應念念開正(智)知見、示正知見、悟正知見、入正知見。 否則,念念開衆生邪見,此則與正法背道而馳。
僧: 和合也,合叁個修行 人以上,集合于清淨道場,互相砥砺,勇猛精進修行,此俗義之解法。一念心清淨, 是因地僧寶,念念清淨,是果地僧寶。僧者淨也,淨信、淨願、淨行、淨念、淨業、 淨戒、妙用等七義均具全者是爲僧伽。僧者,菩提心用也。乘願再來普渡衆生,運用 八萬四千智慧,破八萬四千煩惱,是爲僧寶究竟義。俗謂僧人爲出家人,即出家修道人 之謂,偈曰:「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皆苦應求出離。」是故出家人應超出叁界外 ,不在五濁中,是即身處叁界,而心超出叁界;身處五濁,而身不爲五濁所染,是爲 出家真義。
皈依之種類:有外皈依、內皈依、密皈依、 密密皈依等四種。
外皈依: 皈依常住叁寶義。
內皈依: 皈依自性叁寶義。
密皈依: 皈依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上師體也,本尊相也,空行護法用也。 上師之身爲僧寶,上師之口爲法寶,上師之意爲佛寶,是爲一體叁寶義。
密密皈依: 是皈依法報化叁身,而證法報化叁身之義。法身者,汝之性也。報身者,汝之智也。化身者,汝之用也。 譬如一樹,根爲法身,幹爲報身,枝葉爲化身,是一體叁身義。
皈依境: 中座本尊、前佛、右菩薩、左聲聞緣覺、後經典法器。
按 此密宗皈依真義(又名一乘、佛乘或金剛乘皈依叁要),由本師釋迦文佛于宣說法華經後秘傳與文殊師利菩薩,再傳蓮華生上師,輾轉傳至康藏已千余年,民國二十二年春,由西康活佛諾那呼圖克圖上師傳與蓮華金剛藏尊者,再由尊者將此心要全部口訣傳與沈芷芳女士紀錄成函,此心要爲中土所未聞;近因沈女士示寂香港,(沈女士爲廣東教育界前輩,畢生爲教育界服務,曆任廣州女子師範校 長、教忠中學校長等職。)爲紀念沈女士故,茲將此皈依心要全部公開傳出,普願有緣者,聞法思修,則直悟心源爲期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