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方爲悟緣生法?(林聖昆)
答:明了教相,或是作到般若之行,即悟之矣。
問:爲什麼執著就是苦?(楊天元)
答:執著是迷惑障礙之境,圓融是智照解脫之境。然此是學問與功夫問題,非是初機所能明了,若誤解便是魔境,初機在不明教相之時,只可依教奉行,不宜躐階談玄說妙。
問: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其真理是一是二?(智引)
答:茲就一個人體來講,在上者曰頭,頭又分眼耳鼻口等。在中者曰身,身又分乳臍背等。在四外者曰肢,肢又分手足指掌等。在內曰髒,髒又分心肝脾肺等。試問此是一是多?佛法真理八萬四千,亦猶是也。
問:經雲:不生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蕭紹馨)
答:惟有真如。
問:如來五眼者,何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蕭紹馨)
答:肉眼有礙則不能見,天眼遠近明暗皆無阻礙,此二是實用眼也。慧眼能觀真空之理,法眼能體假相之由,此二是用智察也。佛眼即單用和用互用,無不能之。
問:見惑易斷,思惑難斷,除發慚愧心外,還有何辦法使思惑易于斷除?(顧赓彤)
答:思惑者,貪嗔癡慢疑等,修四谛,觀十二因緣,行六度,皆可斷也。參禅者即斷此二惑,持淨者亦斷此二惑,但參禅必斷惑,方有成就,持淨者雖不斷,可帶業往生耳。
問:兜率天不出叁界外,則免不了成住壞空,是否究竟?(高添丁)
答:既有成住壞空,是無常法。究竟者,不生不滅常寂光明也。
問:釋迦佛是否現在說法,在何處?(郭家甯)
答:盡虛空遍法界,在在說法。其法身說法也,智者知之。若夫報應二身說法,有緣者遇之。
問:釋迦佛誕生時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中之“我”字是指佛性,或指俗說的我?(郭家甯)
答:自以第一說爲圓融。不過此我字,出諸世尊之口,則兩說無所不可,固不必起分別也。
問:衆生皆有佛性,性有無大小與形狀,若無者,該如何形容?(李學詩)
答:臺端有念頭否?如無念頭,何以居于屋中,瞑目思索,高能知天上之日月星辰,遠能知大陸之家鄉山水,如有念頭,大小方圓,是何形況,請賜見教。佛性者念頭之體,念頭者佛性迷後之用,用尚不能說出,體更須要自參!
問:既然法法平等,何以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楊德榮)
答:法法平等,從性與理上言;法供養最,從相與事上言。
問:真心生萬法,則真心成佛教之上帝矣,道安師說此不對,究何說?(楊德榮)
答:心生萬法,及心爲佛教上帝二句,被安師所呵斥者,不知指上指下,語義欠明,不敢率答。但就第二句論,居士似承認能生者,確爲上帝,只此一見,便該吃法師百棒耳。
問:以中道論非善非惡非空非有,天堂豈不是地獄,果爾還修什麼?(張弓)
答:善自善,惡自惡,空自空,有自有,天堂自天堂,地獄自地獄,事相分明,安能說“豈不是”叁字,如此說即是顛倒矣。要知非善惡空有之“非”字不能當“豈不是”講!凡夫境界,思不過“善惡”兩途,觀不過“空有”兩邊,報不過天獄兩極。試問思不屬“善惡”,觀不著「空有”,報不在天獄六道,這是什麼境界?這是“非”字之妙義,莫誤會也。
問:不投師不受戒,如一旦頓悟,可否成佛?(張弓)
答:有“獨覺”者如是耳。然此生之覺,亦系由多生修行而來,今者萬萬人中,難遇其一。佛亦有藏頭及圓滿之異,悟更有大小幾次之別,極不簡單!
問:在觀無量壽佛經內說下品下生之一則中有句“五逆十惡”,五逆者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而諸佛阿羅漢是法身,刀斧不能傷,凡夫焉能殺之,此則難以了解?(李榮棠)
答:佛有法報應化等身,法報二身,凡夫見尚不可得,況傷害之。應身如釋迦世尊在日之身,化身如木雕泥塑銅鑄紙繪等,皆是也。
問:覺我此一生,爲無始無終的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緣而已。此身有時本來不算爲生。此身滅時亦不算爲死。對不對?(玄音)
答:如是如是。鵝頭禅師示寂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滅,雲散長空,碧天皓月”。即此意也。但此段小因緣,確有聖凡之不同,在聖者是隨緣赴應。在凡者是業力牽引,一爲自在,一爲纏縛。我輩凡夫,自應竭力出纏,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曠達語也。
問:聞寺院鍾鼓念佛聲,生起羨慕,淚水不由自主直流,欲製止悲心,反加涕泣,是不是業障彌深呢?(翁德和)
答:羨慕極則愛敬生,愛敬極則依戀生,依戀極則感激生,感激至無可如何,性天中自湧涕淚。此是初學慕道真誠之心,非業障也。
問:既然“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則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別?(胡正臨)
答:此問本非初機易了,講之愈詳,聽之愈味。茲先僅就“理”與“行”兩端解之。本性迷時,即是煩惱,而有生死;本性悟時,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總一性也,故雲,煩惱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靜時曰水,動時曰波,然動靜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動靜,又何疑乎?即者“理體”分者“事相”也。複次,未發大心者,視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樂境;已發大心者,爲度無量衆生,不樂涅槃,甘入生死,視諸煩惱,皆是菩提。故雲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問:娑婆世界成住壞空,叁次稱叁大阿僧祇劫,在此叁劫以前或以後,是否說此世界是沒有了?如是則無量無邊劫是否指其他世界言?還是此界也在內?(胡正臨)
答:成住壞空,系記四個“中劫”之名,更不限于娑婆。叁阿僧祇劫,又是另一計算之數位名詞。如度量衡然,各有各之計數法則,此答前叁句之言。後段惟有設喻明之,晝夜二十四小時,大風不息,海水湧浪,此伏彼起,忽爾滾滾向東,倏又滔滔翻西,此二十四小時之時間,請問是東浪之時間;抑或西浪之時間?系一個浪之時間:抑多數浪之時間?
問:楞嚴經“不知身心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此是否示意心物一如?果爾則依法法平等故,吾人之流轉,應不限于有情六道內,應也及于植、礦等無情類,此始能謂色心平等?(胡正臨)
答:此問須分言之,經所雲者,只言萬法皆心所現,如心不現,何能所知,語之範圍如此而止,心物一如,理上可如是說,事則各有界限。例母子一體理也,事則母自母,子自子,倘必執母子是一之理,其父能指其子爲妻乎?至雲流轉不限有情,亦未嘗不有其事,然衆生之命,多依有情淫欲而有,流轉六道者常也。而神識有時接觸礦植等物,而礦植並未交媾,是亦無入胎機會。如雲魑魅魍魉,亦能交感動作,不過偶然之事,或鬼神憑之,或物老爲怪,總未見處處木石,皆能言語動作。讀書者,須善會其義,勿以辭而害之也可。
問:釋迦牟尼佛爲何介紹我們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世尊爲何不造世界呢?(寶珠)
答:世界無盡,皆是衆生業力所現,不缺乏,釋尊又何必再造。彌陀造世界者,不過悲憫衆生業雜,世界多苦,故造一有樂無苦世界,接引他界衆生耳。衆生生者,皆是受釋迦世尊之訓而轉業者,不轉業者,亦無分生,故仍得謂之衆生業力所感。釋尊曾以足按地,立變莊嚴,因衆生業力關系,不能持久。明乎此,便知淨穢在衆生之心及業,釋尊縱盡變無邊世界,而成極樂,惡業衆生所見,仍是穢土。如同觀一水,天人鬼龍所見各異,理亦同也。
問:叁界是指有色、無色、有欲念叁類,有色無色是指哪類生物?(柳子奇)
答:欲指染者男女飲食;色指尚著妙相莊嚴;無色則兩者皆空矣。
問:佛家戒定慧叁學與儒家定,靜,安,慮得功夫相同否?(胡正臨)
答:在用功行程上,可雲大致相似。佛家之慧雲何,儒家之得何指,則有別矣。
問:菩提樹四十期答真慚愧居士問二:臨終放光,若問其出界與否;驗暖氣之舍離處最爲標准。這暖是如何驗法?乞示其詳。(黎明時)
答:額天、胸人、腹畜、膝鬼,腳底地獄。亦有謂腹鬼膝畜者,手中無書,不記所本矣。
問:醫師診病,如遇明知不可治之病時,應否直告該病人,如不直告,而含糊其詞,是否構成“妄語”?(沈鍾五)
答:不告只是守默耳,不得謂之妄語。
問:生研讀佛書極有趣味,越看欲貪多讀,似此會犯貪戒否?(何永丁)
答:戀著六塵,名爲貪欲;勤研佛經,名正精進,戒非所禁,何有犯戒。
問:淫是人生觀最恥一事,今社會上男女互戀,這是淫嗎?可不可!(潘振邦)
答:夫婦同居,人之大倫,乃爲正淫,並不違法,夫婦以外,謂之邪淫,法律道德俱所不許也。
問:如何忍得痛苦?(姚清源)
答:多聽佛理,深明因果;識破假相,自生忍力。
問:六神通其中有“宿命通,漏盡通”此處尚不明,請示!(蕭慧心)
答:通曉過去若幹世之生死來去,曰宿命通。煩惱已盡,不在漏落輪回,曰漏盡通。
問:素食者,可以結成舍利子否?(黃錦良)
答:經中雲是戒定慧所薰,若只素食,不過戒之一種,條件尚不完全,恐無此瑞相。不見其他宗教乎,亦多有一生素食者,卻未見有此成就。
問:信徒食清菜起源?(莊慶賢)
答:佛戒殺生,主張素食,此即起源。
問:近來不慧發心素食,減惡向善,今已素食將近半載余,精神如往,但體力大減,身體虛弱,不知是否素食所致?(蔡永德)
答:肉食健,素食弱,乃世俗心理,如雲素食健而少病,縱醫學界尚有懷疑。實事如斯,今舉一例,像駝牛馬不肉食力皆大,不過無虎豹豺狼之凶性耳。少林寺僧皆素食,易筋,洗髓,金鍾罩,鐵布衫,拳技,天下無敵,尚不敢取信乎?
問:吾弟喜事,仍然俗慣殺畜,吾觀痛心,竟無奈何止乎!光眼見殺,此事未知何法超度?(潘振邦)
答:念往生咒即可,但須誠心。
問:有人問我殺豬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師,但是他皈依後還要殺豬,這樣可以皈依嗎?(…
《佛學問答類編 (通問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