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回敬主人之獻酒,今多見于“酬酢”一詞,義爲應對、應酬。
“思蹋懸崖”:心中想著踏在懸崖邊上。
“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如果這口水是由酸梅生出來的話,梅子應該會自己說:“好酸!”而後自流口水,何須待人來說,而讓人流口水。(換句話說,若口水是梅中生的,則梅自流口水,與你何關?且口水既是梅流的,即不是你在流口水。然而事實不然,梅子自己不會說酸,也不會自流口水,所以說口水是從梅子中生出的,不能成立。)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從口入”,再換個角度說,如果說“梅子好酸”這句話是從口而入的話,才能說:一聽到這句話以後,嘴巴覺得酸,因此才流口水。“自合口聞,何須待耳”,此謂,可是如果這句話是“從口而入”的話,便是指“口自能有聽聞之功”;若“口能聽聞”,則還要耳朵作什麼?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如果說並非嘴巴聽到,而是只有耳朵聽到:既然是耳朵聽到,便應耳朵覺得酸;若是如此,則此水爲何不從耳朵中流出?
【義貫】
佛言:“阿難,譬如有人” 聽到旁人“談說酢梅”,他的“口中” 便有“水” 生“出”;他若心中“思” 想著腳“蹋” 在“懸崖” 邊上,他的“足” 底“心” 便會生出“酸澀” 之感。一切衆生的“想陰” 之生“當知亦複如是”,雖無實境當前,但依空言、空想,便作實想,而成就想陰。
“阿難,如是” 由于光聽到“酢” 梅之言“說” 即生出的口水,此口水實“不從梅” 而“生”,亦“非從口” 而“入。如是,阿難,若” 此口水是從“梅” 中“生” 出來“者”,則“梅合自” 己便能“談” 說好酸,因而自流口水,“何待人” 來“說” 而讓人流口水?(然而梅實不會自說酸,亦不會流口水,故說此口水是從梅中來,不得成立。)又“若” 此酢梅之言說是“從口” 而“入,自合口” 有能“聞” 聲之功?若如此者則“何須待耳” 來聽?然“若” 唯“獨耳聞” 此酢梅之說,而口並不能聞,則“此” 口“水” 爲“何不” 是從“耳中而出” 呢?(然而此酢說之言,實獨耳聞,但耳中並不出水,可見此水非從“酢說”來,亦非從梅中來。故說此口水爲從梅中生者,無有是處。)至于心中“思”想“踏”著“懸崖” 之時,足心便生出酸澀之感,“與” 酢梅之言“說” 令人生口水之例“相類”。(此酸澀並不從崖生,亦非從足生;若是從崖生,崖應自酸澀。若從足生,則足自能生酸,即不待心去想踏著懸崖。)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衆生之“想陰”,體本“虛” 寂,循業“妄” 現,“本非” 任何能造之“因緣” 所造,亦“非” 屬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不生滅性,隨業緣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4.行陰本如來藏性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注釋】
“譬如瀑流”:喻行陰奔瀉不停,狂飙不住。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如水之流,前浪後浪相接相續,亦不會互相跨越,這表示諸識之“等無間緣”。
“不因空生”:“空”,喻一真法界,如如之理。
“不因水有”:“水”,喻如來藏。
“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生之義。若說暴流是從水而生,則水是能生,而流是所生,能生與所生應成二體,不應還是一體,如樹生果或母生子,樹與果各有一體,母與子亦各有一體,如此才可說一個是能生,一個是所生,若還合成一體,則沒有能生與所生可言。因此,如果暴流的體性與水遍是合一的話,並非暴流是暴流,水是水,兩者明顯分開,各自有體,即不能說暴流是水所生的,然而現見暴流並不能離于水,暴流主體與水之體仍然只有一個,因此不能說暴流是水生的。這比喻行陰不是如來藏所生,如果行陰是如來藏所生,行陰應有獨立的一個“體”,然而行陰的體性並不能離于如來藏而有,行陰之體還是與如來藏合成一個,因此不能說行陰是如來藏所生。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承上,若流是從水而生,則能有(能生)與所有(所生)兩者各自之體相(共有兩個體相),今應呈現在目前。然而事實不然,暴流與水目前只共同擁有一體,並無二體顯現出來,所以不得說暴流是從水而有。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說暴流急奔狂亂之相即是水的本性,則當水止不流、寂靜澄清之相時,豈非失去了水的本性?這時水的體性應是不在了?然而事實上,暴流狂奔與暴流停止,水性不失,故暴流之相之有無,與水之體性無關,是故暴流這相非即是水之本性。這比喻行陰狂暴之相並非即是如來藏之本性。以如來藏性本自寂滅。“澄清”,指衆生修行、淨業識,叁昧現前,心得開悟,狂心頓歇,七識止息,心水澄明之時,此時即複得本心,以始覺智會于本覺。若衆生行陰狂亂之性即是本覺如來藏性,則當狂心歇時,心得澄明,狂亂之性已止,此時豈非反而失去了本心本性?
“空非有外”:虛空沒有內外之分,因此暴流不是離于空之外而有。此句之義即是:暴流非離于空而存在。
“水外無流”:“水外”,即是離于水。離于水外,即無暴流可得。
【義貫】
佛言:“阿難,譬如” 急“暴(有經本用“瀑”字讀音爲“瀑”)”之“流” 之水,其“波浪相續” 不斷,“前際” 與“後際不相踰越”,一個接一個。一切衆生之“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無有間歇,然念念生滅,相似相續。
“阿難,如是” 暴“流” 之“性” 爲:一、“不因空生”;二、“不因水” 而“有”;叁、“亦非” 即“水” 之本“性”;四、亦“非” 能“離” 于 “空” 與“水” 而存在。“如是,阿難”,析而言之:一、“若” 此暴流爲“因空” 而“生” (空爲能生,暴流爲所生),虛空既然能生暴流,而虛空無盡,暴流亦應是無盡,如是“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一真法界),即變“成” 爲“無盡” 之暴“流” (法界之中成爲唯凡無聖),十方“世界自然俱受” 凡夫狂亂暴流之“淪溺”(然而實際不然,法界之中,既有衆生暴流,亦有叁賢十聖之澄水,故非盡法界皆是暴流。)二、“若” 此暴流爲“因水” 而“有”(水爲能生,流爲所生——如來藏爲能生,七識爲所生),“則此暴流” 之體“性應非” 與“水” 合成一體,應暴流與水各有其體,如此則能“有” 與“所有” 之“相” (能生與所生之二相差別)“今應” 呈“現在” 目前。(然而暴流之體與水之體,並無二致,非有兩體,故可知暴流非是從水而生(而有)。)叁、“若” 此暴流之性“即”是“水”之本“性,則” 一旦暴流寂止而現出“澄清” 之相“時”,此時“應非” 仍有“水” 之“體” 性存在。(而事實上,不論暴流在狂奔時或暴流停止時,其水性不失,故知暴流狂亂相之有無與水性無關;因此,暴流之相非即水性——行陰狂亂之相非即是如來藏之性,否則衆生狂心歇息,心水澄清之時,應失去如來藏本性。然而事實不然,故知行陰狂亂之相非即如來藏之本性。)四、“若” 此暴流之性爲“離” 于“空、水” 而有,然而虛“空非有外”,以一切法皆在虛空之中,故暴流非能離空而有。又,于“水” 之“外” 亦“無” 暴“流” 之體可得,無水即無暴流,故暴流不得離水而存在。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衆生之“行陰” 體本“虛” 寂,循業“妄”現,“本非” 由其他能造 “因緣” 之所造,“亦非” 屬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妄現之相,相妄性真)。
5.識陰本如來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人。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人,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注釋】
“譬如有人”:喻衆生。
“頻伽瓶”:“頻伽”爲迦陵頻伽之略。迦陵頻伽爲一種鳥,譯爲美音鳥、好聲鳥、妙音鳥。此鳥原産于雪山中,此鳥當其猶在卵殼中,未出殼時,即已能鳴,其聲美妙,勝過一切鳥,故稱美音鳥。印度人常以此鳥之形作成瓶,稱爲迦陵頻伽瓶。在此爲比喻衆生之妄業或妄業所成之根身。
“塞其兩孔”:“兩孔”,比喻理與事。“塞其兩孔”,比喻隔斷理與事,令起我、法二執,而成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因此形成內外隔斷之局。
“滿中擎空”:“滿中”,整個瓶子中。“擎”,攜帶。“空”,喻第八識,以八識本是空性,故以虛空比喻第八識。此言,此人將瓶子的兩個孔塞起來,使內外隔開來,他便以爲已把整個瓶子都裝滿了一瓶子的虛空(凡夫以色身隔絕外界,便以爲色身中之藏識爲我所有之內法,有別于外一切法)。
“千裏遠行,用饷他國”:“饷”,饋也、遺也、食也;亦即當作禮品來饋贈,令他人得以享用、受用、食用。這裏是指讓自己受用。此即言,此人將瓶子裝好滿滿一瓶的虛空之後(有如整理行裝一樣),便准備到千裏外遠地去旅行,而且便想用這瓶虛空到他國去好好受用一番。“他國”,指衆生展轉于六道受生時之另外一道。因爲第八識爲總報主,衆生自無始來即執此爲我,故前往受生前即是依此本識而往;因此“用饷他國”之義,亦是指來世到其他道去受報。
“如是虛空非彼方來”:“彼方”,原舍身處。
“非此方入”:“此方”,指再受生處;比喻藏識不是在原舍身處就已經入于根身而帶來此處的;亦非到了此處才入于根身之中。
“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于本瓶地應少虛空”:如果說瓶中的虛空是從原瓶地帶來的,則既在本瓶地裝滿了虛空,本瓶地便應少了一瓶之量的虛空。(然而虛空之性遍滿,不增不減,不可觸摩捉持,更不可攜來擎去,而是衆生自生妄想,以爲將瓶孔塞起來,便可把虛空裝著,帶著到處跑,到處去受用。比喻衆生以爲把理、事兩個孔,用“我、法”二執的塞子把它們塞起來,便可令內外隔斷,而安安穩穩地永保第八識藏爲己有,不會漏失,並可一直帶著這個“業識的瓶子”,在叁界六道中到處跑。)
“開孔倒瓶應見空出”:“開孔”,打開二孔之瓶塞,比喻二障拔除時。“應見空出”,應看得見有漏的業識跑出來。
【義貫】
佛言:“阿難,譬如有人取” 迦陵“頻伽” 鳥形的“瓶” 子(取自妄業所生根身),“塞其兩孔” (更妄起我法二執,生二障)令內外隔斷,便以爲可將“滿” 瓶“中擎” 裝著虛“空” (將有漏之身包裹本識),而欲至“千裏” 外“遠行,用” 以饋“饷” 于“他國” (至他道中受用)。一切衆生“識陰” 之成就“當知亦複如是” (誠由衆生貪取自業根身,執著人法,隔斷內外空性,而兀自至各道中受用此有限之空性——如取大海之一浮漚)!
“阿難,如是” 已抵達他國之瓶內“虛空”,實“非” 從瓶本處之“彼方來”,亦“非” 于“此方入” (以識性周遍,本無來去)。“如是,阿難,若” 瓶內之虛空爲從“彼方來,則本瓶” 地“中,既” 已被“貯” 一瓶之虛“空” 而“去”,故“于本瓶” 原來所在之“地” 便“應少” 掉一瓶量之“虛空”!(然而虛空實無增減,不可稱量,亦不可捉持,擎裝、攜來持往。)“若” 瓶內虛空爲于“此方入”,則打“開” 二“孔” (拔除二執)“倒瓶” (消二障盡,得淨法身)時,“應” 可“見” 虛“空” 從瓶中“出”!(然證果時,亦不見有漏識出,亦不見無垢識入,故知識性本無來去、出入,只是二執之有無,及內外之有隔無隔而已;二執既除,二障頓消,內外無隔,即得圓通,實非識性之有出入、來去、增減。)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一切衆生之“識陰” 體本“虛” 寂,循業“妄” 現,“本非” 任何能造之“因緣”之 所造,亦“非” 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