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佛言:如是。】
【注釋】
“屈已複開,開已又屈”:這用來啓示阿難外境不住之意。
“誰動?誰靜?”:“誰”,哪一個。何者是動,何者是靜?
“佛手不住”:佛的手開合不住,如客。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我的能見之性尚沒有靜相可得,何者有動而無住者?亦即言:能見之性不但離于動相,而且也離于靜相。
“如是”:這是佛印可阿難的回答。
【義貫】
“即時如來於大衆中,”彎“屈”其“五”千幅“輪”之“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屈指成拳後,又開指爲掌),“謂阿難言:汝今”有“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到“如來”的“百寶輪掌,”于大“衆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于大“衆中開合,爲是我”的“手有開有合?”抑“爲複汝”之能“見”之性“有開有合”呢?“阿難”答“言:世尊”之“寶手”于大“衆中開合”,而“我”則是“見”到“如來手自開合”(開合的是如來之手),而“非我”的能“見”之“性有開有合。”“佛”又問“言:”此二者中,“誰動?誰靜?”“阿難”答“言:佛手”之開合“不住,而我”的能“見”之“性尚無有靜”相可得,“誰爲”動而“無住”者?“佛”印許而“言:如是。”
【诠論】
這裏顯示阿難顯然受了僑陳那自陳悟境的啓示,因此也能對于客與塵、主與空,漸能領略判別了。
又,佛在問阿難手與見性的開合問題後,馬上又問“誰動?誰靜?”爲什麼?因爲“開合”的相比較粗顯易見,而“動靜”之相比較細,比較抽象,也比較根本——因爲開合只是色塵的兩種相,而動靜則可攝一切六塵的生住異滅四相,乃至六根、六識、六塵以及十八界的生滅之總相。如來爲了令阿難速達一切法之根本相,故特再此一問。
這一段問答參究中顯示:佛手乃爲外塵,而此外塵之開合來去,皆能爲見性之所覺知了別;見性雖能覺知了別外塵之開合,但它本身于彼覺知之中,亦不受其開合的影響,更不會因覺知它的開合,而跟著開合。這就是:外塵不住而無知,見性常住不動而有知(雖複有知,然亦不動,不必隨塵而動),若了知此,則知一切萬緣雖起滅紛飛,而實無礙于見性。具體而言:佛手之開合,既然不妨見性之不動,正如諸塵搖動而空不動一樣,若能體入此理,則能照見一切法之起滅,乃本性中事。果能如是者,則不爲萬境所惑動矣。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爲汝頭動?爲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佛言:如是。】
【注釋】
“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這個“搖動”正與前面的“塵質搖動”之“搖動”相呼應,意欲阿難以“塵”喻“頭”,以“空”喻“見性”。如圖所示:
“頭自搖動”:因爲要左右觀佛光,以此因緣和合,頭自然就左右擺動了。
【義貫】
“如來於是從”其千幅“輪掌中飛”出“一”束“寶光在阿難右”邊,“即時阿難”便“回首右盼”;如來“又放一”束“光在阿難左”邊,“阿難又則回首左盼。”這時“佛告阿難:汝頭今日”爲了“何因”而“搖動?”“阿難”回答“言:我”因“見如來”從掌中“出妙寶光來”到“我左右故”我便向“左右觀”看佛光,以此因緣我的“頭自”然隨之而“搖動”。佛又問:“阿難,”當“汝盼佛光”而向“左右動頭”之際,“爲”是“汝頭”在“動?爲複”你能“見”之性在“動”?阿難答言:“世尊”,只是“我”的“頭自”已在“動而我”的能“見”之“性尚無有”靜“止”之相可得,“誰爲搖動”者?“佛”印許“言:如是”。
【诠論】
這一段問答,又進一步逼近問題的核心了:由上面的外塵(佛手)之開合,到自身(頭)的動搖,亦即一步步往內推求:由“塵”而“根”,步步探究。
【於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注釋】
“若複衆生”:這是指還沒有悟到客、塵之義的凡夫人。
“見無舒卷”:能見之性實無跟著手舒張或卷曲。
【義貫】
“於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有“衆生”,仍未悟解客與塵之義者,即當“以”一切有“搖動”來去、生滅之相“者,名之爲塵;”且應“以”一切變遷“不住者名之爲客。汝”等但“觀阿難”剛才以根塵和合而“頭”雖“自”有“搖動,”然其能“見”之性並“無所動”,不受頭的搖動之影響。“又汝”等再“觀我”,我的“手”只是“自”有“開合”之相,而阿難的能“見”之性並“無”隨之而“舒”張或收“卷”。
【诠論】
這一段爲總結對“客塵”的開示。須知如來之所以開示客塵之義,主要還是爲了開示“主、空”之義。因爲“主空”的屬性:常住、不動比較深隱難解,故以“客塵”來作對比,而烘托出它的精義。又,爲了加強教學效果,如來首先教僑陳那起來報告,以作爲示範。僑陳那的報告,除了將他的經驗跟與會大衆分享外,主要還在于因他也是弟子之一,這一來對阿難等人有親切感,對于悟道不生畏怯;二來也令他們實際看到悟道並非不可能,不是只有如來才能悟道,他們的同修師兄亦有實際悟道的,如此示範等于也是一種很大的激勵。其次如來又舉手、開合、放光等,阿難也因此而動頭等,這些都是如來慈悲,嘗試把很幽隱難知、難解的理與事具象化、具體化,充分顯示出如來教學方式之活潑,是一種動態的教學,而如來的教具,則皆是就地取材。
又,客與塵之義,如來最後開示:“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並非只有頭這搖動才是塵,而且舉凡一切有搖動、來去、生滅之相的任何法,都叫作“塵”,這是最廣義的塵(更不是只有六塵才是“塵”——那是狹義的塵)。又,“客”之義,如來說,應“以不住者名之爲客”,不只是佛手之開合不住才叫“客”——而且舉凡一切生滅不住的法,都叫作“客”。
複次,在此“頭”代表了整個根身全部或身上任何一部位,而搖動即代表一切變化之相:生、住、異、滅。所以此地“頭”的搖動,即代表乃至眼、耳、鼻、舌、身等一切動搖之相,乃至連身來、身往、舍生、趣生等等身命之大搖動的情況下,能見之性都是不動的,因爲搖動不住者爲“塵”、爲“客”;不動常住者爲“主”、爲“空”。故知“客塵”二字法門所要表顯的,主要還是“常住、不動”的主人公,真如本性,故“客塵”二字實是“指月之指”,非真月也。所以,你看,如來說法與僑陳那比較就是不同,最後還是指向究竟之處:“頭自搖動,見無所動”,以及“手自開合,見無舒卷”,最後仍以“能見之性”爲歸趨。
【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注釋】
“以動爲身”:以搖動者爲實身,不知是身無常幻化,執以爲實,妄計爲我、爲我所、我爲彼所,此即“身見”或我執之根本。
“以動爲境”:以搖動者爲實境,執心外實有,不了唯心,此即屬法執。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洎(jì)”,到。在一生之中,從頭到尾都于念念中隨著此我執、法執而生滅。
“性心失真”:本性及真心既然遺失其真。此遺失實乃迷而不自覺知,因而非失而失,失而不失;一旦蒙善知識指示,直下體取,其真複現,絲毫不減。
“認物爲已”:“已”,即我與我所。于內誤認內四大妄身爲實我,于外誤認外四大妄境爲實我所,而貪著不舍。
“自取流轉”:生死流轉皆由自取,非由他人之咎。自取者,即自願如此。
【義貫】
佛言:“雲何汝”等至“今,”仍然內“以”搖“動”者“爲”實“身?”而外“以”搖“動”不住者“爲”實“境?”因而于每一期報身之中“從始洎終”,皆于“念念”中隨著這我、法二執而 “生”生 “滅”滅?汝等既已認妄爲真,故即“遺失”本具之“真性”,因而更起種種“顛倒”惑而“行”無量顛倒“事”:既令本“性”真“心失”其本“真”,又妄“認”內外“物爲己”,于是便“輪回”于“是”妄身妄境之“中”,“自取”生死“流轉”,不得解脫。
【诠論】
這一段爲總結“客塵”、“主空”的開示,而結束了十番顯見的第二番:“顯示見性不動”。如來在此指出這番道理的重要性:由于衆生妄取內外之搖動者爲實,而不能體取不動、常住者,因而才會落入生死流轉。(然而那不動者,對凡夫來講,實在是因看不到、又摸不著,很難體會;是故“見相”容易,“見性”難——除非得大善知識接引)。以下即開始十番顯見的第叁番。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