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深觀業果
業力産生叁界六道衆生,以及他們對苦與樂的幻覺。
一、不善業(黑業)
不善的行爲起于情執,茲闡釋如下:
1.身業
第一種身的不善業爲殺生。“爲了貪欲而殺生”,意指爲了其他衆生之肉、皮、骨、麝香,或其他部分而殺,或爲了金錢、自衛、衛人而殺。“爲了憎怒而殺生”,意指爲了敵意或爭論而殺。“爲了供養而殺生”,誤以爲那是美德善行,實則愚癡不了。殺生的行爲,業果完全成熟時,是墮于地獄受苦;殺生行爲的未熟果是:你若再生爲人,你會有殺生的傾向,殺生行爲所得的果報是短命、多病,而且多生多世爲人所殺;殺生的依報是會出生于陡峭的多山之地,因爲在那種地方常有生命危險。
第二種身的不善業是“不與取”,例如:強行竊取,或以暴力奪取;偷偷地暗中竊取;或是在契約上以機詐騙取等,都是“不與取”。偷盜的不善業果報是會生于餓鬼道;若再生爲人則會貧窮而不快樂;會有偷盜的業習;其依報是會生在多雪與冰雹的國度。
第叁種身不善業是邪淫。邪淫的意思是與血親行淫,如母親、姊妹或女兒;或與他人的妻子、情人行淫;或在佛法所禁製之處行淫(非處淫),意即:在有僧人、喇嘛、寺院的周圍,或鄰近佛塔,或在多人之處行淫,即使是與自己的配偶,亦爲犯邪淫;或于持不淫戒時行淫(非時淫),或當婦女懷孕時行淫。邪淫的四種果報是:來世生于餓鬼道;若生爲人,會與自己的配偶憎如怨仇、意不投合、爭吵不休,永遠不滿意自己的配偶,而時常想起他人;生于多沙之地。
2.語業
口的第一個不善業是妄語:于修行方面“未得說得”,害人的謊言,以及一般的謊言,皆爲妄語。妄語的四種果報是:來世生于畜生道;若生爲人,將受人極度毀謗,並口發惡臭;有說謊的業習;生于偏遠,以及極冷或極熱的國度。
“兩舌”意指使兩個人當面意見失和,或以暗示方式造成他人意見歧異,或含沙射影以造成分歧。兩舌的果報爲:來世生于地獄道;若生爲人,將孤獨無朋;喜好兩舌;生于峻峭的國度。
“惡口”意爲:當面對某人言語粗暴尖刻,以戲谑或捉弄的方式來侮辱人,或在他人的友伴前毀謗他。惡口的果報同樣也是生于地獄道;若生爲人,將會聽到各種惡音惡語;總是喜好難聽的話;生于熱而幹的地區,其地充滿巉崖峽谷與荊棘。
“绮語”的行爲有:持咒不當,對經典的闡釋錯誤,多言無關緊要之事,及對不敬佛法者解說佛法等。绮語的果報爲:來世生于畜生道;若生爲人,他人對其所說多不感興趣;言語粗鄙,生于冬夏混淆不清的國度。
3.意業
意的惡業有叁:貪愛、嗔怒及疑法等。“貪愛”意指你對于你的門第、血統、身體、性格、財富、家私等起了很深的愛執,以致于你認爲他人完全不配與你同等享有;或者你看到別人擁有某些東西,而認爲那些東西應該是你的才對。貪愛的果報是來世生于餓鬼道;若生爲人,則所願不得成就;將會生性貪得無厭;生于五谷歉收的國度。
“嗔恨”意爲:意欲侵略他人或與他人爭鬥而引起之惡意,或由嫉妒、怨恨等而起之不善意。嗔恨的果報是來世生于地獄道;生性善怒;他人將無緣無故待你如怨仇;生于崎岖多山的國度,境內深谷縱橫。
“疑法”意含不相信因果原理,不信一切對錯與究竟之理(注13),或不信叁寶。疑法的果報是來世生于畜生道;將生而愚癡,對事理一無所知;沒有求知欲;生于貧窮而不毛之地。
十惡業中最壞的是(一)殺父母,或殺上師;(二)偷盜叁寶所屬之財物(注14);(叁)誘使別人破不淫戒;(四)謊言瞞騙上師;(五)藐視如來(注15);(六)造成同修道友或僧團不睦(破和合僧);(七)對父母或已開悟的聖人言語沖犯;(八)參與無聊的閑談,使得別人學佛分心;(九)觊觎供養給叁寶的珍貴物品;(十)挑撥他人使心起惡意而犯下不可彌補的過失;以及(十一)心存邊見而懷疑佛法(注16)等等。
4.情執與業報的關系
嗔恨之業將感來世生于地獄衆生之果報;貪婪感爲餓鬼;愚癡感爲畜生;愛欲感生爲人;嫉妒感爲修羅;傲慢感爲天人。多造不善感生于地獄之果報;中等的不善業感生餓鬼道;少量的不善業生于畜生道;善惡業相雜感多生多世生于叁善道。你所造惡業的受害者的身份之高、中、低,可決定你感生的地獄、餓鬼、或畜生。不善業會繼續存在、發展,一直到誠心發露、忏悔爲止。
二、善業(白業)
善業起于慈悲、善意、寡欲、以及知足等美德。
1.身善業
慈心不殺,而且進而護生,若業果完全成熟,則得生于天道;若生而爲人,則得享長壽、無病,並得富有,且于無量生中,享受幸福安樂,並且生性不喜殺生;你所生的國度會很美好,一切都會很如意。你若不偷盜,且反過來慷慨布施,你來世將會擁有統治者的權勢,即使生而爲百姓,也會擁有衆多資産與財富;你將會歡喜布施,而且會生于糧食與財富最爲豐厚的國度。不邪淫的福報是來世得生爲天人,若生而爲人,則能擁有賢慧、美麗的眷屬,且一生和諧美滿,情誼不斷、互相愛慕;所生國度將十分美好、舒適。
2.語善業
不妄語且進而實語的福報是:來世得生爲天人或人;人皆信你所說爲實;喜說誠實語;得生于平坦之國,其地終年有果物成熟。
你若不再兩舌且進而調解紛诤,其福報爲得生爲天人或人中;人皆信賴你所說爲真;你將性喜和諧;得生于無有霰、雹的國度,其地糧食與財富皆易獲得。
你若不再惡口,且行“柔軟語”,其福報爲得生天人或人中;受衆人稱贊,且常聽到善語;性喜軟語;得生于文雅的國度,其地氣候溫和。
不绮語且說有意義語的果報是:來世得生人中;他人聽你的話都心生歡喜,且易受你的鼓勵而向上,性喜寡言;所生國度地形平坦,氣候溫和。
3.意善業
不貪心且進而知足寡欲的福報是:來世得生爲天人或人;天生快樂,所願成滿;生性永遠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且生于氣候溫和、地形宜人的地區。
不懷嗔恨,且進而心懷善意的果報是:來世得生于天人或人中;爲一切人之所愛;所願皆得遂;生性樂助一切有情;所生國度中一切需要皆得滿足。
你若舍棄懷疑,你將得生爲天人或人中,將爲他人所敬仰,且天生聰穎睿智,性喜精進學習;所生國度土地肥沃、五谷豐登。
叁、寂靜之業
“心志專一”爲禅定修習之種子,並可以此而于日常生活中得到定力。十善業爲構成修習禅定時的專注力之骨架,禅定之修習應由八種准備工作開始,以培養專注力。其後,真正的行禅則爲修習具有覺、觀、喜、樂的叁摩地,此種修習將可出生初禅,其次,于行禅時,若無覺、觀,而仍有喜、樂之受,這時便到達二禅;接著,于叁禅之上,當覺、觀、喜、樂四者皆息,便達到四禅。“空無邊處定”的實際證得是由四禅發展而來。修習“空無邊處定”,將使人得生爲“空無邊處天”之天人。更進一步地寂滅心意識,你將可生爲“識無邊處天”之天人,乃至“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得一連串的解脫,是由于一步步地離于情執,此時行者的心意,于到達每一境界時,無不念念分明。這一切實際的修持,皆爲純一直心之表現(注17)。
以上這叁種富有情執色彩的身、語、意叁業,就是造成輪回的媒介。
簡要言之,于輪回流轉之中,有一執著起于根本無明,從這執著,分別意識變成情感;而明覺之性則能成就智慧、信心、慈悲等良好的性情。叁善道與叁惡道衆生及其所受之苦樂,皆由其善惡二業所感。衆生之別,各如其業,業有萬千差別,衆生亦然,因爲不同的果報乃是由不同的行爲而生。
雖然某人于某一世可能由于某些善業而投生爲人,但卻可能由其所造成之惡業來決定他的幸與不幸。例如,你可能生而爲人,但卻很窮。反而言之,你的投生異類可能是由你的惡業來決定的,但你所造的善業卻可決定其他。例如你可能生爲一條富有的蛇王。假如促使你投生的主因及其余的業都是善的,你可能生而爲天下之王者;若兩皆惡業,便墮爲地獄衆生。
今世所造之業,若得現世報,便是人神共憤的大罪,如預謀殺害佛。例如調達,他傷了釋迦牟尼佛,在當生即受地獄之火的果報。現世報也有的是善業善報的,例如有一對夫婦因供養舍利弗一餐,後來谷物成熟時,收到金穗之玉米。于出生後就立即遭報的,多半爲犯五逆重罪,或五種次于五逆之不可悔罪(注18),這些大罪都是下一世馬上受報。有些行爲則爲隔世報,譬如有的行爲要隔叁世或四世才受報,有的甚至更遲。
有些業是由外在行爲積集的:例如誠心禮敬叁寶,或者因憤殺人。業也可以是不必靠外在行爲積集的:如見他人的善行或惡行而心生歡喜。有時即使有外在的行爲,也不一定能積集業,例如坐下來打坐,但卻縱任你的心意散亂。
有些人行善行,然而其發心並不正確,例如爲求名聞而造寺、造塔。有些惡行卻可能本意是高尚的,例如爲了要教導某人,而對他言語粗暴或打他。
“共業”的意思是:許多衆生共同積集的類似之業,因而有類似的果報。例如,一切衆生所看到的宇宙都是一樣的。“別業”意指衆生個別所造的業,因此産生各人皆不相同的種種苦樂;各人所造業之不同,也是由于每個人的環境、身體和財産等有所不同。當善業的福報享盡時,惡業的果報便開始。早年的幸福到晚年可能變成悲慘。
放生會有長壽的福報,毆打別人則會造成一生多病。由于布施,你會非常富有;你若心中充滿害人之意,你將會有多樹敵人的果報。雖然你可能由于不邪淫,而今生得以找到一位貌美而品優的配偶,但你們可能不和,因爲你過去曾經犯兩舌之罪。不惡口的人將爲衆所愛;貪婪的人將永遠貪乏。雖然你可能因爲前世廣作供養與布施,而今世得生于富有之家,你卻可能因嫉妒他人的布施而致終生貧困。
悭吝將使你生于貧困之家,但由于敬事長者與父母,你會受衆人尊敬、贊賞。雖然由于往世的布施,使你今生得以富有,但你過去不信佛,因而使你變成一個疑法邪見之人。雖然你前世曾廣作布施、供養以爲修行,但你心懷嫉妒及其他情執,便使你的修行失其正要。再者,你的家世使你位居顯要,但你卻大造不善之業,如此你來世將自食其果。你前世也許只造少許的善業,但你若于臨終時對佛法深具信心,你將得以出生于佛教家庭。你若前世深信佛法、心懷慈善且努力修行,你今生的家庭及所有的一切,將是最好的,你亦可如前世一樣修行,而且朝著菩提道邁進。
你若相信了因緣和合(注19)以及因果業報的道理之後,你就真正地深入了佛陀根本教示的核心。
厭患輪回及求解脫的決心,有如樹之根;信心與慈悲有如其幹;修善棄惡爲其枝;萬行爲其葉;諸波羅密爲其花;大徹大悟之佛菩提爲其果。
你若決意脫離輪回,你就會精進學佛。要修行,首先要到叁寶處皈依,此時須對叁寶之珍貴有所了解,並學習消除業障的方法,而且以奉獻及其他方法積集福慧兩種資糧。你若學佛而不知爲何要學,也不知修學的方法,以及修學的結果,那就有如于黑霧之中射箭。
附注:
14. 例如:供養給僧伽或資助建造佛殿、佛寺、佛像,以及隨喜法會之錢或物資。
15.如來之梵語“多陀阿伽陀”,爲佛之十號之一。(漢譯者按:“如來”之義爲“乘如實之道而來”,亦稱“如去”,爲“乘如實之道而去。”)
16.極端之見解爲斷見(一切終歸斷滅、空無一物)、常見(一切永不變動)。
17.在這些禅定中,情感不生現行,因此便無不淨之行。此時,你的心完全沈浸于平靜之中。
18.五逆罪爲:殺母、殺父、殺阿羅漢或上師、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種不可悔罪爲:殺沙彌、沙彌尼,或比丘、比丘尼;誘人犯戒;毀壞佛像、經書,毀壞佛寺、佛塔。
19.同緣和合指法法之間互相依存。這便表示了基礎的因果律。然而,因爲法不孤起,因此因緣和合也流露了一切法皆空的道理。
《叁乘佛法指要 第一篇 前行法(前方便)第一章 四正觀(四共加行)第四節 深觀業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