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第六識頌
頌凡情
叁性叁量通叁境 叁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注釋:
「叁性叁量通叁境」:「通」,此頌文以F通」字貫串叁性、叁量、及叁境,意指第六識于叁性、叁量、叁境都是通的。「性」通指境與量;「境」,單指所緣而言。「量」單指能緣而言。第六識又稱意識,或第六意識。「叁性」:善性、惡性、無記性。「善」,順盆之義,指順于正理,盆于自他。「惡」,違損之義,指違于正理,損于自他。「無記」,于善惡品,皆不記別(不屬善惡,不能記在善或惡項之下) 。成唯識論雲:「能于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又雲:「能于此世他世違損故,名爲惡。」第六識的能緣與所緣之性,通于善、惡、無記:若第六識緣善境時,則能緣之心即屬善性;若第六識緣惡境時,其能緣之心即屬惡性;若緣無記境時,能緣之心即屬無記性。故第六識通于叁性:有善性的第六識、有惡性的第六識、也有無記性的第六識—亦即,第六識可起善性、惡性、或無記性之念,端看它所緣的境是什麼:若第六識所緣之境是善性時,便有信、慚、愧、無貪等善心所與之相應而起,此時第六識便成爲善性。若第六識所緣境是惡性時,便有貪、瞋、癡等根本煩惱,以及忿、恨、覆、惱等隨煩惱與之相應而起,這時第六識便成爲惡性。若緣無記境時,亦如是。
「叁量」:即現量、比量、非量。
㈩現量——謂顯現衆境,不帶名言,沒有籌度心(無妄想分別) ,稱爲現量。
以比量——比類而知之量:類似邏輯中的「推論」。例如遠見有焖,比知有火:見今世造惡業,比知來世受苦報。
㈦非量——謂心心所在緣境的時候,作錯謬的分別,因此其認知不合于所緣境的奂實狀況,稱爲非量:簡言之,即是錯誤的了別或認知。
之所以說第六識通于叁量,因屬依其所緣,共有以上叁種量。再者,第六意識依其運作方式而有五種:
㈩明了意識——又稱「五俱意識」。因爲此識系與前五識俱時而起,而命心對于所緣境之好惡、長短、方圓等,一一皆能明了分別、進而取境,故稱爲明了意識。此明了意識通于現、比、非叁量。
㈣散位獨頭意識——此爲凡夫在散亂位中,其意識不與五識俱起,亦即不緣現前之五塵境,而是獨自散亂、紛雜地遍計現前所沒有的諸法,例如作白日夢,或緣空華、水月等不實之自心現相,或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實體之法,然其狀態,既非在禅定中,亦非屬夢境,有如想入非非,稱爲散亂獨頭意識:此意識即通比量及非量。
㈦定中獨頭意識——「獨頭」,指只有意識單獨在運作,而沒有其它識參與其工作(亦即不與前五識中任何一個識俱起);因爲在定中,前五識都不起現行(沒有起來活動) ,只有意識自己在單獨運作,故稱爲「定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系緣定中所觀想之境,例如觀佛相好、觀淨土莊嚴、或不淨觀等事,或觀無常、苦、空、苦集滅道等理;此時不論其所觀者是理還是事,都屬于現量境攝。
㈩夢中獨頭意識——人于睡夢之中,前五識亦不起現行,此時第六識單獨緣于夢中自心所現的境界,這純粹屬于非量。
㈦狂亂獨頭意識——瘋狂之人、或患熱病、或用迷幻藥等者,其心所緣之境于五根中狂亂而起,意識起而緣之,此唯是意識徧計之非量。
由是可知,第六識不論其作用之情狀如何,皆通于「現、比、非」叁量。
「叁境」略釋如下:
㈩性境——有實質之境。以獨影境——無實質之境,如空華、水月等境。
㈦帶質境——介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系以心緣心,或以心綠色,而間接帶有本質之境,故稱爲帶質境。
叁境的解釋詳如上說。
「叁界輪時易可知」:「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輪」,輪轉。此謂以第六識功能顯勝,通于叁性、叁量、叁境,放能造作種種業,力用強大:因此凡夫衆生處于叁界受輪轉時,此第六識最容易了知(看得出來) ,意即:若入聖位,不入叁界輪轉時,第六識的行相轉爲微細,便不是那麼粗顯易知了—由于凡夫在叁界中造善、造惡時都要依賴此第六識故,因此此識之行相粗顯,很容易被覺察到:這尤其是指相對于第七及第八識之行相幽隱、微細深沈難知而言。
「相應心所五十一」—與第六識相應的心所最多,所有的五十一心所都能與之相應。「相應」有五義:
㈩時——謂心王與心所同時起:「同時俱起」是相應最重要的意義。
以依——心王與心所的所依根爲同一個。
㈦緣——心王與心所同一所緣境。
㈤行——心王與心所的現、比、非叁量之行相俱同。
㈦事——心王與心所皆各有自證分體事。
「心所」有叁義:
㈩恒依心起:因爲心所必須要依于心王才能生起。
㈦與心相應:若不與心王相應,就不能稱爲心所。
㈦系屬于心…心如主:心所如其仆從。
「心王」即八種識;「心所」又稱心所有法:心王是體:心所是心王的作用,
故屬于心之「所有」,故稱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或「心所法」。心所法共
有五十一個,分爲六大類:
㈩五徧行——作意、觸、受、想、思。
以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㈦十一善——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㈩六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
㈦二十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悝、诳、谄、害、僑、無慚、無愧、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㈦四不定——晦、睡、尋、伺。
第六識與這一切心所(總共五十一個) ,全都能相應,可見這第六識的「神通廣大」。 (附及,關于五十一心所,請參閱拙作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P.23,P.92) 。
「善惡臨時別配之」:此謂雖然第六識可徧緣一切,且與一切心所法都相應,但它的善惡性,卻要看它在緣境的當時,根據其相應的心所的善惡等性,再臨時依現況而決定。
義慣:
第六識之性爲善、惡、無記「叁性」都有;其所緣之境界爲現、比、非「叁量」皆攝—由于第六識最爲明利,故能「通」緣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叁境」。
以第六識能造作各種業,行相明顯、功能殊勝,故凡夫于「叁界」中「輪」轉造業「時」,此識是最F易可」覺F知」的,(而其它諸識的行相就不是那麼明顯、易可覺知。)
至于與第六識「相應」 (同時俱起、同依、同緣、同行)的「心所」法,則全部的六類F五十一」個心所皆與之相應;然而第六識之性究竟是屬于「善」、「惡」、或無記性,則須到「臨」緣境之「時」,才依據其相應心所之性而各「別配之」—亦即,第六識緣善心所時,即成善性;若緣惡心所時,即成惡性。
性界受叁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注釋:
「性界受叁恒轉易」:「性」,指善、惡、無記叁性。謂第六識若與信等善心所相連,則爲善性;若與根本煩惱、隨煩惱相連,則爲惡性:或有時並不與善、惡相連,而與徧行、別境等相連,便成無記性。因此說第六識在叁性中,常常轉變。「易」,變也。
「界」,指叁界。第六識有時緣欲界,有時綠色界,有時緣無色界:故第六識在叁界中也是常常改變的。
1受」,指五受:
㈩苦受——領納違境,逼迫身心,稱爲苦受。
以樂受——領納順境,身心愉悅,稱爲樂受。
㈦舍受——領納中性境,不苦不樂,稱爲舍受。
㈩憂受——此爲從苦受中再分出:「憂」並非很強大的苦,但是它的行相深長、細密,容易令人受困。
㈦喜受——此爲從樂受中再分出—樂受之強烈而且短暫者,稱爲喜受。第六識在五受中也是常常轉變的;故地藏經中說:「一切衆生性識不定。」
「根隨信等總相連」:「根」,指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大煩惱。「隨」,指二十隨煩惱。F信等」,指十一個善心所。「總相連」,謂第六識與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及信等十一善心所,總是相連在一起,而成善性或惡性等。
「動身發語獨爲最」:「動身」,驅動身業。「發語」,發起語業。
「最」,最強有力。謂第六識在發動身、語二業的力用上,于八識中,此識最爲強盛。也就是,在造善造惡方面,第六識之功能強于其它諸識。
「引滿能招業力牽」:「引」,即引業。謂能招第八識,牽引異熟果,稱爲引業。「滿」,爲滿業。謂能招前六識,滿異熟果,稱爲滿業。「牽」,牽引。謂第六識所造之引業與滿業,能招感異熟果,牽引衆生,生于六道。
義慣:
第六識在善、惡、無記叁「性」、及欲、色、無色叁「界」以及苦、樂、憂、喜、舍五「受」這「叁」類法中,「恒」甫「轉」變改「易」。第六識與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及F信等」十一善心所「總」是「相連」而成其善、惡性。
第六識于驅「動身」業、「發」起「語」業之力用方面,于八識中,此識「獨爲最」強勝:其所造之「引」業與「滿」業「能招」感異熟果,其「業」報之「力」則能「牽」引衆生,生于六道。
2.頌無漏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注釋:
「發起初心歡喜地」:「發起」,指第六識轉爲妙觀察智,因爲此智是在四智中最先轉成的,故稱爲「發起」。「歡喜地」,即菩薩之初地,以菩薩于此地中,最初見道,初見奂如本性,故大歡喜,名歡喜地,又稱爲見道位。
「初心」,以每一地中都有入、住、出叁心,故初入地時稱爲「初心」;在此則指歡喜地的初心(菩薩剛入初地時之境界) 。此句謂:第六識發起妙觀察智時,是在菩薩登歡喜地的初心之時。也因此可知,要到初地菩薩位時,才能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以于菩薩初地,見奂如本性,頓離一切見、一切分別,第六識的妄想心都息止,唯依于奂如,故能依于奂如之奂見,來觀察一切世出世間,此即爲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之境界。
「俱生猶自現纏眠」:「俱生」,指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謂登初地後,第六識的「分別我執」與「分別法執」雖斷(故不再妄想分別) ,然其「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仍在。「現」,現出。「纏」,即現行煩惱,以現行煩惱纏繞不去,故稱爲纏。「眠」,即煩惱習氣種子,以煩惱種子,猶如睡眠一般,眠伏于心中故。此謂:此時雖然分別的我法二執已斷,但俱生的找法二執的種子與現行,依然顯現出來,仍未斷除。
「遠行地後純無漏」:「遠行地」,即菩薩第七地。F後」,指從第八地起,以至于等覺。「純無漏」,謂第六識要到菩薩第八地起,才能轉成純無漏,在此之前都仍是有漏的。因爲轉智(轉識爲智)分爲上、中、下叁品;初地時之轉智,爲「下品轉智」,仍有俱生之我、法二執之種、現(纏、眠):第二地至第七地,爲「中品轉智」,漸伏、漸斷俱生之我法二執,仍爲有漏;
第八地至等覺,是「上品轉智」,才登于最極,轉成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幹」:由于第六識已成就上品轉智,純是無漏,故能觀察圓滿、明淨、普照大幹世界,而隨應說法度衆生。
義慣:
第六識轉而「發起」妙觀察智時,爲在菩薩登于「初心歡喜地」時。此時第六識之分別我法二執雖斷,然其「俱生」之我法二執「猶自現」出有「纏」繞(現行)與「眠」伏(種子)存在,尚未斷除,是爲下品轉智。
菩薩第七「遠行地後」的第八地至于等覺,在這段期間,第六識漸轉成F純無漏」,是爲上品轉智。由于已經成就純無漏的上品轉智,故能「觀察圓」滿、「明」淨,普F照大幹」世界,而隨應現身說法度衆生。
《八識規矩頌義貫 第二章 釋頌文 第二節 第六識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