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頌義貫 第叁章 唯識相 第六節 唯識與分別

  第六節 唯識與分別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

  頌曰:論頌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注 釋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外緣,即外境。此謂,如果唯識而無境。由何而生種種分別:如何而能令種種心生?謂既然無外境牽心,妄心如何能起?種種分別,即種種能分別的識心。

  一切種識:成唯識論說: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別;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種。一切種識之意,就是說:根本識中的一切有爲法之種子,含有能夠生起其各自不同的果法之功能;因爲這一切種識是能生起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及增上果的種子,故稱爲一切種識。至于爲何一切種識,于五果中,只生四果,唯獨不生離系果呢?成唯識論解雲:除離系者,非種生故;彼雖可證,而非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一切種識所生之果,之所以于五果中除去了離系果的原因,是因爲離系果雖可用無爲法去證得,但它卻不是種子所生之果,須要待到現起無漏聖道,斷了結使之後,才能證得無漏果。又,這一切種既然是種子,爲何又稱爲識呢?成唯識論釋雲:此識爲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因爲種子是以本識爲體,若種子離于本識,即別無體性,所以才立識爲名,而稱爲種識。而種識這兩個字之所以合言,是爲了以有別于簡別非種子識者;因爲有些現行識並非本識的內種而有些外種子如稻麥等之種子,卻不是識。而此一切種識,則既是種子,又是以本識爲體的內種,故稱爲種識。又,種識這個詞,也是爲了顯示本識中之種子,而不是持種識。

  如是如是變:謂這本識中的種子,由于除了因緣以外的其它叁緣之助力,即便如是如是轉變。如是如是﹂的意思是: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成唯識論。這是說:從種子生起的因位,轉變至成熟時期,爲了顯示所變的種子之多,故用疊詞重言如是如是。所謂的緣有四種:

  一、因緣即含種子與現行二種

  二、等無間緣

  叁、所緣緣

  四、增上緣

  以展轉力故:展轉力,是指八個現行識,及其相應心所,加上它們自體所變的相、見二分,以及不相應行等,這些法彼此之間都有互相幫助的力量,故稱爲展轉力。

  彼彼分別生:分別,就是指這八個現行識、相見二分、相應、及不相應行等都叫作

  分別;因爲它們都是以虛妄分別作爲自性的緣故。成唯識論雲: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爲自性故。彼彼,多數之義;因爲這些分別的種類很多,故說是彼彼。

  義 貫

  若一切唯有識,而都無實外境之緣,由何而能生起種種分別的識心呢?以頌答曰:由本識中能生四果之一切種子識,它們從生起位至成熟位,經由如是如是多種、多重轉變;以諸心、心所、相見二分、相應、不相應行等法展轉相助之力故,而令彼彼諸分別之識心油然生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