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第二能變末那識
已說初能變,第二能變其相雲何?頌曰:
論頌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余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注 釋
末那:梵文,義爲思量。成唯識論雲:次初異熟能變識後,應辨思量能變識相。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此謂聖教之所以把第七識又稱爲末那識的原因,是因爲第七識的恒審思量之業用俱全,且其這方面的力用勝過其它諸識:因爲第八識恒而非審第八識體雖亦恒常,但它不作分別,因此第八識是恒而非審;第六識審而非恒第六識雖能分別,但它系念念生滅,故其體非恒常,因此第六識是審而非恒;前五識非恒非審前五識不但其體非恒,且亦無分別,因此前五識是非恒非審;因此唯有這第七識獨具恒、審、思量之業用,以此超過其它諸識,故獨得思量識之名。
依彼轉:這一句是在講第七識的所依爲第八識,也就是說:第七識是依第八識而生起的。依,表示所依根。彼,指第八識。轉,相續生起。謂第七識是依第八識,方得相續生起。又,依,包含根本依與種子依兩種。根本依:以第八識的現行是第七識的根本依。
種子依:以第八識中所藏之種子,是第七識的種子依。
緣彼:這是解釋第七識的所緣境。彼,仍是指第八識。以第七識恒緣于第八識之見分,而執爲我。
思量爲性相:這句是在陳示第七識的性相。思量,即恒審思量。性相,即性與相。謂第七識之性與相,都是恒審思量:不但第七識的體性是恒審思量,而且第七識的行相也是恒審思量。
四煩惱常俱:這句是在指出與第七識相應的四種心所。俱,俱起,是表示相應之意。成唯識論:此中俱言,顯相應義。因爲從無始以來,到未轉依之前還沒轉染爲淨,即還未證聖道之前,這末那識一直都是恒緣藏識,並一直都與四根本煩惱相應。四煩惱,即四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我愛即貪。我見即惡見之身見。故此四煩惱即:貪、癡、慢、惡見。茲釋如下:
1、我癡──即無明。成唯識論雲:我癡者,謂無明。愚于我相,迷于我理,故名我癡。因爲對虛幻不實的我相,以爲實有,因而執爲實我,以致迷失了無我的真理,故稱爲我癡。
2、我見──亦即我執,或執我之見。成唯識論雲:我見者,謂我執;于非我法非我之五蘊法,妄計爲我,故名我見。
3、我慢──即倨傲。成唯識論雲: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倚恃所執的我相,令心高舉,故名我慢。即是以我爲高,因而倨傲輕慢于人,故稱我慢以我而生慢。
4、我愛──即我貪。成唯識論雲:我愛者,謂我貪。于所執我對所執之我相,深生著,故名我愛。亦即:對所執的我相,進生貪愛,故我愛即是愛我對我相之愛。
以上爲恒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俱起的四種根本煩惱。
及余觸等俱:這句在指出與第七識相應的其它心所法。余,指八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及別境中的慧心所。觸等,即觸、作意、受、想、思五行心所。這樣合起來總共又有十四個心所,與第七識俱俱起。在這十四個心所中,五個行心所于前面的初能變識中,已經解釋過了。其它的九個心所,在下面第叁能變識中會詳細解說。
有覆無記攝:這句是在講第七識及其相應心所的性。接著由四性善、惡、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來看,第七識及其相應心所之性,是屬于有覆無記性的。有覆,因爲與第七識相應的心所中之四根本煩惱心所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以及八大隨煩惱,其性都是染汙的,能障礙聖道,而且會隱蔽自心覆蓋自心本明,故稱爲有覆。然而這十二個心所之性,皆屬于非善、亦非不善,故是無記性。因此合並而言,第七識及其相應心所之性即成爲有覆無記性。成唯識論雲:末那心所何性所攝?有覆無記所攝,非余而非其余之性。與此第七末那意識相應之四根本煩惱及八大隨煩惱等,是染汙法故,能障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又非善、非不善,故名無記。又,以心王與心所必同性,方能相應,故若說與末那相應的心所之性是有覆無記的,這就表示其心王末那識本身亦是屬于有覆無記性。
隨所生所系:這句是解釋第七識所居之地。謂第七識是隨著第八識所生于何界何地,即系屬于彼界彼地,以第七識念念執第八識爲我故。例如生于欲界,則第七識即成爲欲界系;若生于色界、或無色界,第七識即隨而成爲色界系、或無色界系。第八識若生于叁界中九地之任何一地,第七識亦成爲彼地系。例如第八識生于初禅天離生喜樂地,第七識即隨之成爲離生喜樂地系;以此類推。成唯識論雲:末那識及其心所,爲何地所系耶?隨彼藏識所生之處,即成爲彼地所系。此即謂若生于欲界,則現行之末那識,並其相應心所,即成爲欲界系。乃至若生于色界有頂天,應知亦然。以末那識任運恒緣自所處地中之藏識,而執爲內我,但並非執他地之藏識故。若起于彼地,異熟之藏識現在前者即名爲生于彼地;此時染汙之末那識,即緣彼藏識而執爲我,因此即系屬于彼地,故名爲彼地所系。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這兩句是說明叁乘行人對末那識的伏、斷之位。共有叁位可永斷或暫斷暫伏末那識:一、阿羅漢位,二、滅定位,叁、出世道位。
一、阿羅漢位──因在此無學位中,染汙意即末那識之種子及其現行,都已經永遠斷滅,所以說于阿羅漢位中無末那識。注:第七末那識,又稱爲意、或染汙意
二、滅定──即滅盡定。這是指聲聞的有學位之聖者,入于滅盡定,于其定中以定力暫伏末那之現行,雖猶不能斷其種子,以于定中,由于定力所製,末那不起現行,故亦可稱爲暫無末那。
叁、出世道──此指聖者,謂叁乘之出世道位,指聲聞乘初果以上至于叁果,以及大乘菩薩初地以上至七地之聖者,若得真無我解,以及後得智,且無漏道若現前時,亦能暫時伏滅末那識,故說于出世道無末那識;然此無只是暫無,並非永斷;若要永斷,則小乘須至阿羅漢位,大乘須至第八地。
成唯識論雲:此染汙意末那識,無始以來即相續不斷,須至何地位,方得永斷,或暫斷耶?謂于無學之阿羅漢位及第八地菩薩、滅盡定位,以及大小乘之出世道位:小乘初果至叁果,大乘初地到七地,皆無有末那識。阿羅漢位者,即總顯叁乘無學果位故含第八地菩薩。于此位中,染汙意之種子及其現行,已俱永斷滅,故說已無有末那。有學位之入滅盡定者,及叁乘出世道位中,俱能暫伏滅第七識,故亦說是無有。此謂染汙意,自無始時以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曾無間斷,諸有漏道,不能伏滅之;而大小二乘之無漏聖道,方有能伏滅此識之義;以彼聖者已達真無我之悟解,是即違反于末那之我執故。其後得智所顯之無漏道現在前時,是彼無我之等流同一類,故亦違反此末那意識。以真無我解及後得智,俱是無漏故,名爲出世道。滅盡定既是聖道之同等流類,以其性極寂靜故,此末那之現行亦顯若非有。然而由于尚未永斷此識之種子故,因此聖者若從滅盡定、或從出世聖道之定中起已,出定以後此末那識便複起現行,乃至如未暫滅之前一樣──亦即還複如初。
義 貫
上節已說明了初能變識第八識之相;第二能變識,其前六識與諸心所相雲何如何?以頌答曰:
其次說第二能變識,是識名爲末那識。此末那識以依于彼第八識,而得相續轉生;且末那識爲緣彼第八識而執爲我故第八識恒爲第七識之所依與所緣。此識以恒審思量爲其體性及行相。又四種根本煩惱常與末那識俱起相應而起,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其余觸等十四個心所法相應俱起。于四性中,末那及其相應心所是屬于有覆無記性攝,且隨著第八識所生之處叁界九地,末那即爲彼地所系屬故末那識屬叁界系。至于末那識之修證伏斷,則于小乘阿羅漢位、或大乘第八地菩薩方爲永斷滅;小乘有學位入滅盡定中,及叁乘之出世道中無漏道現前時,亦皆可暫伏滅,而令末那識之行相暫時無有暫不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