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無法幫助其子。因此,既然無活力的、盲目的愛心和悲心只能産生有限的利益,法教乃開示我們如何修行有活力的、善巧的悲心。此即爲何稱之爲無量大悲。
無 量 大 喜
四無量心的第四個是大喜。大喜是悔恨與嫉妒之反面,是隨喜他人之善及正性。通常嫉妒與悔恨都集中於衆生相對之樂上,而相對之樂只不過是一席夢中之宴而已。身爲大乘佛教徒,我們若還有嫉妒之心,則我們的言行即是背道而馳,因爲我們的目標是積善,而不是爲幻所困。無論他人享受何種快樂,無論他人造出何種樂因樂緣,我們都必須隨喜,爲了高興,並把我們自己所有之樂回向他人。何以故?原因是我們的態度與動機至關緊要。佛說善、惡、好、壞全依內心的想法而定,不依表面的性質。我們的語意乃依我們的心意而定,不依我們所言。對佛教徒來說,正意、正見、正思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的思想與發心是清淨的,則我們所行之道及所獲之成就也將是清靜的。如果我們的思想與發心是不清淨的,則我們所行之道及所獲之成就也將是不清淨的。
密勒日巴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名叫格西本恩(GesheBen)。密勒日巴是住在洞穴,不修邊幅的隱士,格西本恩則是住在寺院,受人尊敬的比丘。有一天,格西本恩的一位弟子,也是一位有錢的大施主,要來看他,於是格西本恩做了一個非常別致的佛龛,把所有佛像及八供碗都洗刷乾淨。就在該施主到達之前,本恩自思:「爲什麽現在我把這座佛貪弄得這麽好,而過去我好久都沒予以特別照顧?」他斷定唯一的原因是來人對他有重要性。於是他急忙跑到廚房去,抓了一把灰,回來就往佛龛上撤,弄得整個佛龛極其肮髒。那位弟子來了一看,簡直是一團糟。後來,密勒日巴得知這件事,就說:
于全藏之內,從未有一供
優於本恩僧 所獻之灰供。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把佛龛弄髒,而是說我們的意向極爲重要。
還有一個故事,講到一位能知衆生輪回之事並具有他心通的法師。在他所居洞穴之下是一條河。一天,有母女二人想要過河,結果不幸都被激流沖走。於隨波浮沈之中,母親想:「我現在是完了,不過只要我的女兒安然無事 ,我就不在乎。」女兒想:「我現在是完了,不過只要我的母親安然無事,就沒關系。」結果,母女俱亡。但是由於她們發心清淨,由於她們所發的慈心,雖屬相對,依然清淨,所以她們都轉生天界。我們的一切修行,我們的一切所爲,全依我們的發心而定,發心清淨,所爲亦淨;發心不淨,所爲亦不淨。還有一個故事,講到不善之念。從前,在某一王宮門外有一個乞丐。他想:「如果國王明天早上被人割喉而死,我可能會取而代之,成爲國王。」他的此一念頭十分堅強,完全出自真心。次晨,國工的一個侍衛駕車從宮門出,車輪輾過熟睡中的乞丐之頸,使他身首異處。我們一切的遭遇都是我們心意積聚的結果。
我們所積聚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或不好不壞的,而此好、壞、不好不壞,都是依我們的動機而定;不是依行爲的本身。
此四心爲何被稱爲無量?因爲它們是無限的,是超越時間的。例如,當我們說:「願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時 ,我們的意思不是願某一群衆生在某一個時期內享有某一種快樂,而是願無量衆生永永遠遠享有每一種快樂。
修菩提心的方法有多種,分別適合修行程度不同的人。我們的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對外界的知識多,在外界的活動大:有的則內心解悟甚深。不過,有一個基本的修法,因極簡易而對人人都能適合。因簡易故,此一修法深而有益;有益乃因簡則少誤。修行此法以慈爲始,就在我們目前的解悟層次上用功,以我們目前對世間的想法,盡力想像我們所知道的最適意、最清淨的那種快樂。結果自會人人不同,但是沒有關系,我們只管想那最好的事物。想出來,我們就與一切衆生分享,願他們能同等的享有此樂。只顧他人不顧自己,願他人享有我們認爲最佳的相對之樂,是修行此法的第一步。這一步,究竟說來,雖沒什麽意義,然在我們目前的階段,確是一個開始。
下一步是回想任何比我們更幸福的朋友或熟人,盡力隨喜,贊其成就。我們之所以要先回想友人,乃是因爲這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如是觀想直到能夠真心隨喜,衷心贊歎爲止。然後,以同樣的方式觀想,只是對象較爲疏遠。能完成此觀,再觀想對我們不太友善的人,盡力贊賞他們的幸福,爲他們祈求幸福。接著,我們觀想對我們實在殘酷的人,確實恨我們的人,最後觀想我們真恨的人。如果他們恨我們,小事一件;如果我們恨他們,那就嚴重了,因爲我們的嗔恨心會令我們的修行非常困難。有很多這類強烈的情緒都須要克服。
以上的練習,與快樂和運用我們認爲之善有關。我們也可把同樣的練習應用於不善。首先我們要去想那壞的事物,想苦,想我們絕對不想要的東西。作如是想之後,我們要想像自己爲最心愛的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除去此苦。隨便想那一個最心愛的人都成,不過父母無疑是首要對象。然後,像以上的練習那樣,逐步把觀想延伸至熟人、陌生人、敵人等等,直到我們真能代他們受苦。
如是,我們發展出相對的菩提心,但我們不應把所施之樂與所受之苦當真。苦與樂俱非堅實。有一運用此一修法的方式,那就是把所受之苦觀想爲黑煙,把所施之樂觀想爲鮮明亮麗之色。此種修法非常適合某種程度的修行者,但在修時無須作肮髒與潔淨等之想;只作善惡之想即可。我們所想要的,他人也想要;我們所不想要的,他人也不想要。因此,我們要把一切之善全施他人,把一切之惡全自領受。
這種相對的態度只是起點;所有九乘修行均由此開始。有了正確的了解,即知四無量心乃覺心之特性。究竟的菩提心了知善惡俱非實有,只如好夢與惡夢而已。善惡無常,當我們對善惡的了解加深之時,我們即可看出善惡無本體、無心、非實有。
《修行之道·第叁篇 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