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之道·第一篇 四法印

  修行之道

  THE WAY TO GO

  英文原書,乃集泰·錫度仁波切於一九八一年遊化歐洲時

  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Brussels)所發表之演說,由蘇格蘭噶舉叁昧耶林

  ( Kagyu Samye-Ling )編輯出版

  第十二世泰·錫度仁波切略傳

   在西藏,曆史上的領導者是以他們的非凡證悟被評價。他們的傳記跨越多生多世。此等非凡人物一再化身轉世於世間。以其教示和事業幫助改善人類的因緣,此乃是不爭的事實。西藏已確立一套尋找這些轉世活佛的製度。且在西藏佛教傳統裏已有數百位被認證的化身活佛。其中僅有少數保有尊貴的地位,並從其地位發揮曆史上的重要性達數世紀之久。

   泰·錫度的傳承可溯至彌勒菩薩。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之一。從那時起使陸續有若幹化身。第一位是印度人,其後爲西藏人。他們的成就在梵文、中文和藏文的年鑒裏皆有記錄。在西藏,早期且重要的一位化身是大譯師瑪爾巴(1027—1097),他是在西藏王郎達瑪滅佛後,協助西藏佛教複興的偉大上師。他曾赴印度學習梵文,接受傳法,並得到許多佛典爾後將之譯爲藏文。這些教理便形成了西藏佛教噶舉傳承的核心教法。

   幾次轉世之後,在西藏出了一位具有大威神力的化身丘吉嘉辰(1377—1448)是一位擁有泰·錫度封號者。此封號是西元1407年明朝永樂皇帝所賜,全銜可縮寫爲「光頂一一泰·錫度」。主要含意爲「致遠·不動·偉大上師一一持教者」。

   編者序

   金剛乘佛法講究修學次第,此修學次第非僅用於各式修法儀式,更重要的不但要有基礎,正確的佛學觀念,還需有紮實的小乘基礎循序而進入大乘,乃至金剛乘佛法。這種觀念在各次西藏前來的喇嘛、仁波切、甚至DL喇嘛尊者所主持的法會及開示中都不斷的提出及強調。本書即基於此而發行。由於本書內容爲泰·錫度仁波切在歐洲法會上的開示,對於「輪回」無法詳盡說明。認識輪回之苦而産生「出離心」爲衆生進入佛門修行的第一步,所謂「知苦爲入道之門」。爲加強各位對輪回深刻的印象,本書特於附錄增加一幅在西藏甚爲通俗並由釋日會法師所注解的「藏傳輪回圖」。其中對輪回之根及十二因緣的解說甚爲詳盡,相信對各位同修應有所助益。

   另爲充實本書內容及增加直數以符合印刷效益,而在附錄中增編仁波切於1996年來臺時在高雄開示的「基本十戒」與「叁乘佛法淺釋」倆篇講稿以做爲我們修行時之參考與警惕。也希望能有所助益。

   編者謹識

  第一篇 四 法 印

   佛法的四法印(有時稱爲四鑰)是:(一)諸行無常 (二)有爲皆苦,(叁)涅槃寂靜,(四)諸法無我。(編者按:初學佛者,對於「法印」二字也許會覺得陌生,茲根據佛學字典擇要注譯如下: 印者,妙法之印玺,也用以證明佛之正法者,故曰印,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叁印,印之則是佛法,依之修行即可得道,無叁法印者,即是魔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印證其爲大乘之了義教。叁法印之外再加「苦」法印(說一切有爲法皆苦者),即四法印。法印尚有其他幾種解釋從略。)

   以上四印與深悟證得的四谛有密切關聯。四谛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一)諸行無常

   因緣所生法悉皆無常,不僅必有終了之時,而且時時在變。生之終是死,善之終是惡,惡之終是善,聚之終是散,造作之終是毀滅,和合之終是分解。因爲一向如此,所以密勒日巴說:

  無常,無常,

  無具持久之本體者!

   輪回之中的一切事物無具核心或本體者。芭蕉樹就是明顯的實例:若把一層接一層的芭蕉樹皮,層層剝去,最後剝至樹心,原來空無一物,除剝掉的皮之外,什麽都沒有。由此可知,輪回之中,無不是幻,因此一切無常。然而我們仍能眼見有物,所以就信其爲「我」及「我所」。何以我們會如是認幻爲實呢?可用河流及火焰爲例來說明。當我們站在橋上觀看河水,就可看到水的波紋及流動。如果我們過一天再去看,所見依舊;即使過一年也是如此。其實,河既爲流水所成,就無一刻靜止,昨日所見之水,早已流向大海去,然而我們卻誤認爲今日所見之河即是昨日所見之河。燈焰中心黑暗無光,稍外微紅,繼呈黃色 ,最外爲紅色,狀如箭頭。就像河水一樣,不同時間的燈焰雖看起來大致相同,然而實際上沒有一刻不在變動,可是我們仍看著它稱之爲「此」焰。與這些易解的實例相似,我們每日所見、所聞所感覺到的每一事物悉皆無常,無時無刻不在轉變,刹那刹那不離無常。(而我們卻愚昧的誤認它們是但常或真實的。)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無常呢?無常並非是毫無希望的事,實際上是充滿了希望。寂天(Shantidevo)菩薩在其所著「八行論」(Bodhisattvacaryavatara )中說:「藉此寶貴人身之船,我等能渡輪回大苦之河。」渡河需船,渡輪回之河,唯一能用之船即是寶貴的人身。因此,在輪回幻境的無常之中,無常而又寶貴的人身就極具價值了。密勒日巴說:「人生沒有可資浪費的時間,因爲人生時時充滿了毀滅的可能。」數以億計的能夠毀滅人生的因素,時時都在等待機會摧毀我們的生命。因此,生命被視爲水泡,或窗前風中燈一樣脆弱易毀,難以預料。人一出生,生即開始,死後再得人身就很難了。寶貴的人身乃過去的極善因緣所生之果。是故此一人生可帶領人脫離痛苦,獲得大樂。人生極有價值,但也無常易毀。因此,我們不應虛度此生,而應充分利用此生所給予我們的機會與資財。因爲不僅人生無常,一切事物悉皆無常。

  (二)有爲皆苦

   這一點可從多方面去了解。任何已完成的(能結業果的)惡行,都顯然是有爲的,但即使是已完成的善行,若含自私的動機,也是有爲的。更精細入微的來說,即使是爲了利他而完成的善行,若含有自他「二見」的觀念,還是有爲的。我們可從很多層面來研討隨這些有爲之行而産生的痛苦。現在我們要探究的是叁個層面的痛苦:「苦苦」、「行苦」、「原苦」。

  已完成的惡因將産生「苦苦」之果,如轉生地獄,受寒熱之苦。已完成的善因,若其中含有自私的動機,則將産生「行苦」,亦即有限之樂。如是之善因雖能生樂,但此樂即使持續百萬年,也終將轉變爲苦。已完成的善行(即使是極善之行),若含有「二」之見,也不能導致究竟解脫,因爲其中含有苦的種子—一「我」,只要苦種仍在其中,苦就自然會産生,無可避免。若問此苦種如何運作,使極善之行仍然不能導致究竟解脫呢?我們若再深入研究一下布施或持戒的話,就可看出布施與布施波羅蜜之間,以及持戒與持戒波羅蜜之間的區別。僅只布施或持戒,雖善而有「二見」,其善乃與「惡」相對之「善」。於此相對性中,布施就是偷盜之反面,實語是在妄語之反面。所以如是之善乃「有爲」之善,因爲其中仍含有一些無明的成份。

  談起無明,有一個問題須要解決,那就是輪回之源的問題。很多人問我(我認爲問得很有道理):「起初怎麽會有輪回?」他們以爲這一問會問得我啞口無言。其實有很多話可說。十二因緣的起源是幻「我」,而十二因緣中爲首的是「無明」,是不見實相、不知實相的「無明」。此即一切之始。非「我」被誤認爲「我」。實質上既無「我」,亦無「我所」,然而我們卻相信有「我」及「我所」。(這就是「無明」)

   輪回間一切事物都以無明爲起點。若問無明起於何時?無明起於一切時,起於每一刹那。因爲有無明,凡令「我」覺得愉快的幻象,我們都去追求。凡令「我」覺得不愉快的幻象,我們都想逃避。就是這樣,才産生了各種各樣轉生之果來延續我們的今生。

   由於時時刻刻日日年年的不斷轉生,就變成了一世接一世的轉生;從人道轉生畜生道,從畜生道轉生餓鬼道,從餓鬼道轉生地獄道,從地獄道轉生天道,從天道再轉生人道等等。自上轉下,由下轉上,永遠輪回如環,此環即是如夢之生命的循環。

  生命輪回不已,然而在佛法中從未說過輪回是實有的,也沒有說過其他任何事物是實有的。就此意義而言,當有人說:「善無善報,惡無惡報時」,我完全同意,因爲這話說得太對了!但是,我必須要問說此話的人:「順利時你會覺得快樂嗎?不順利時你會煩惱嗎?你會犯錯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不用說,只有一個字:「會」。因爲事物的表面與事物的實相不同。事實上,我們目前尚未具有足以使我們能見實相的那種純正的理解力,(所以我們仍然生活在有善有惡的相對境界裏,有苦有樂,有業因即有果報。)實相是究極之境,其中無苦無樂,亦無輪回。我們的能力只能看見有苦樂、有輪回、有善惡的相對之境。相對之境,當下即是,顯而易見。輪回不是那一個人的經驗,也不是那一個人的意志所造成的。輪回只是愚昧業識所經曆的過程(十二因緣)。其中無明居十二因緣之首,其次爲無明所引起的不斷轉生(在十二因緣中稱之爲「行」),第叁是因不斷轉生而産生的愚昧業識(在十二因緣中稱之爲「識」)。

   由於有此愚昧業識,善惡二業乃得積聚。業律現行而有生,生於何道則依因緣的交互作用而定。將來在該道一生的經曆也由因緣作主,如是乃有「名色」----第四因緣。「名」指通話之語,「色」指物質之身。此時「意」與「身」、「語」結合(構成衆生的身、口、意)。

   接下來是第五因緣:當業花盛開之時,眼、耳等「六入」(六根)完成。完成的情形也依業而定。例如,不具眼識之業者生來即盲。六入完成後而生起第六因緣----接觸色、聲等六塵之「觸」。此觸非苦非樂,亦非中性。隨觸…

《修行之道·第一篇 四法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