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一般人而言這根本不是個方法,但是,對于像他那樣根機如此成熟的人而言,這確實不失爲一種證悟之法。

  除此之外,其它的顯宗證悟方法就是因明(邏輯)的思維。譬如一個瓶子,我們確實看到它存在,但它也是由許多的微塵組合而成,不是一體性的東西,而這些微塵也可再分,到最後分完時,就是空性了。這並不是說,它到最後變成空性,而是它永遠沒有離開過空性。我們的肉眼是無法看到這個空性的,而這種方法只是教給我們一種理論上的概念,並用因明去作推理。譬如這一塊布,把它拆開來就是一堆毛線,那麼布到哪裏去了呢?是消失了嗎?而我穿的到底是布還是毛線?這毛線也是由羊毛織成的,那我穿的是布、毛線、還是羊毛?如將羊毛分割至最細的微塵然後放在一旁,則當初的那塊布去了那兒?難道我原來穿的就是微塵?顯宗是經由此種推理方法去了解空性的,這是一種接觸空性的方法,但只是理論上的概念,沒有實質的體會。

  如何能將字面上的理解轉變爲證悟的智慧呢?這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修行才有可能做到。在修行期間,必須要積累資糧並清淨罪業,當這些條件都圓滿具足後,是可以將理論上的了解變成智慧的。禅宗以外的其他顯宗,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證悟的。

  可是禅宗不也是顯宗嗎?從我的觀點看,禅宗的明心見性既是顯也是密,但也可說非顯非密。它是將顯密結合後的一種修法,實際是半顯半密。由于它沒有灌頂和觀想,所以被歸納爲顯宗,但是它的證悟方法又不同于一般的顯宗。除此之外,其余顯宗的各派別唯有通過推理一法去證悟。龍樹菩薩的六論,就是先要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在得到理論上的概念後再去修,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對空性有所感受。這就是顯宗證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有外密、內密之分。外密暫時不談,內密就是無上密法。密宗證悟空性的修法有二:一是修氣脈明點。外道,例如道教或氣功,也有此類修法,但與密宗的修法是名同義不同。密宗修的氣脈明點最終可證悟空性,而顯宗從來不知道這點,不是當初佛不了知,而是佛在轉*輪時要應機施教。經由氣脈明點的修法證悟空性是非常快速的,譬如你用一定時間觀想頭痛,頭一定會痛起來;如用棍子直接打頭,則立刻會痛。顯密之差別亦是如此。通過理論上的了解去修空性,由于見解較模糊,所以需要長期修才行。而氣脈明點則是強製式地要你接觸空性,雖然最後的結果和顯宗一樣,但因方法不同,速度就有迥然的差異。這是一般密宗的修法。

  二是大圓滿的修法。大圓滿不強調氣脈明點或是因明(邏輯推理),認爲這些都是繞道而行。大圓滿有些部分與禅宗有點相近,但禅宗不講的修法大圓滿全都有,所以禅宗仍不及大圓滿。如只講證悟空性,二者是非常類似的,大圓滿也能不假他法、直指人心。所謂直指人心,就是已經開悟的上師能讓有信心的弟子直接證悟大圓滿的智慧。大圓滿的智慧,與禅宗的明心見性,或中觀的證悟空性其實是一樣的。如來藏在漢傳佛教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如來藏就是大圓滿裏講的自然智慧,明心見性的“性”字所要形容的就是如來藏,大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如來藏。所以,證悟後都是一樣的。但大圓滿能直指人心,不需要經過複雜的觀想過程,只是需要修加行。修密宗的其他正行時通常有許多觀想,而大圓滿完全不需要這些就能讓人開悟,這是它獨有的特點。

  有人會問密宗的雙修是什麼?顯宗裏沒有所謂的雙修,即使有,也是講福慧雙修,而非男女雙修。密宗的雙修是一種氣脈明點的修法,但對一般人來說,它不是一種修法,而是一種象征。譬如佛像的男身是代表光明,是現象的一部分;女身則代表空性;雙運是顯空無二無別的意思。《心經》講“色即是空”,這裏的“色”,可視爲所有男性的佛或菩薩;又講“空即是色”,此處的“空”,可視爲所有女性的佛或菩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雙修。一般人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修密宗是否一定要雙修呢?大圓滿根本不需要、也從來不強調雙修。不了解的人以爲所有藏密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修氣脈明點在密法裏只占有一小部分,但即便是這一小部分,也不是普通男女修的。所以,對凡夫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修法。大圓滿不強調雙修,一個大圓滿的修行者,從初修加行到最後成就之間是不需要修氣脈明點的,並認爲這其實沒什麼用,因爲大圓滿有更好的方法可證悟空性。以後如有機會正式學密法,並讀到藏密的經論,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這種見解才是正確的。

  密宗由于有些神奇的修法,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比較濃厚,誤解也因此而起。有些人是自己不願或不能持守清淨戒律,卻以某些借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最後卻使密宗蒙罪。凡夫的行爲當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不如法的行爲是屬于凡夫,而不是密宗的。對一般人而言,雙修法不僅現在不用修,也不能修,就算修到較高層次以後,也不是一定需要的,因爲有更好的方法可用。

  總結以上各點,結論就是:證悟空性是顯密共同的目標,但方法各異。顯宗的方法不如一般的密法,而一般的密法不如大圓滿,就是這樣一層層上去的,大圓滿因它的獨特性而成爲最高法門。

  另一項密宗獨有顯宗絕無的特點,就是密宗可成就金剛身。當金剛身修成時,其外表仍和普通人一樣,但實際上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風四大對其已無任何影響。由于身無質礙,此時要飛檐走壁或穿牆入室都是輕而易舉的。當然這並非修金剛身的目標,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將凡夫身修成如佛一般,有著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報身相。對顯宗來說這完全是不可思議的,其認爲:肉體屬于輪回,是不清淨的,必須斷除、放棄。對普通人來說,顯宗的觀點沒錯,但密宗以智慧開發了諸多方法,可以將不淨身轉化成清淨的。

  打個比喻,就像一般人如吃了毒藥可能會死,但會用的人反倒可能以毒攻毒。在未證悟前,我們的身體確是輪回的一部份,要想解脫就必須舍棄它。但是有智慧和方便時,不但不必舍棄,反而可將其轉化成佛身,要做到這點,唯有密宗的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光明修法可行。除此之外,顯宗裏不論是淨土、禅宗、唯識宗或中觀都一籌莫展。如果從沒看過密宗經典的話,就連顯宗的一些法師也無法接受肉身可如此轉化的說法。但密宗確有方法,其方法的根源就是證悟,是一種心的功能。不淨身的形成也是心的功能,是由于心不清淨、造業而致。心能證悟、領悟到光明,就能轉不淨身成金剛身,當然其間還要加上別的修法。這並不僅是一種說詞而已,西藏曆代的高僧中就有很多此類公案。大家也聽說過,有些大圓滿修行者死時,在衆目睽睽之下肉體逐漸縮小直至化光消失,天上出現缤紛的彩虹。

  人的屍體之所以能如此也是心的功能,但凡夫無法了知如何去開發這種功能,修行人則已經掌握了此中訣竅,並開發出來給大家看。如同五、六百年前的人聽到今日的科技,會同樣覺得難以置信。那時的人如有足夠的技術,是可以開發出同樣的高科技,而不是幾百年後環境成熟了才出現這些東西。換言之,現代科技文明的産物,其製造方法從古到今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們不得知罷了。同樣,我們現在就可以開發心的內在世界,且會發現它的許多神奇面,然而卻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此認爲煩惱、雜念是必須要斷除的東西。起初由于沒有足夠的智慧,這樣做是沒錯。等有了智慧即可將煩惱轉爲道用,不再需要斷除。這是密宗的特點。

  顯宗的修法則是在初步證悟前,必須先經過無數大劫那樣漫長的時間,然後從證悟一地到七地又要再次經過無數大劫。證悟八地時,八識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已清淨,那時觀山河大地就是佛的壇城。這是顯宗有記載的。

  密宗則是在一生中就可將不淨身轉化成金剛身,這其中的訣竅就是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修法。藏密的氣脈明點可分外、內、密、極密,而外道的氣脈明點只是藏密中外部最簡單的一部分,其它更深層的就根本沒有接觸到。經由這些訣竅,密宗才能開發出上述的修法。

  在大圓滿中,還有中陰身的修法,它將死亡的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看過《西藏度亡經》,其對死亡情景的敘述,使西方一些有瀕死經驗的人大爲震驚,因爲他們對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幾千年前西藏就記載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經驗只在死亡的初期,而《西藏度亡經》不僅是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體告知該如何掌控全程。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可借著修習中陰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過程。在顯宗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就連普通的藏密也沒有這種修法,唯有大圓滿才有。這又是大圓滿的另一個特點,由于它的特點數不勝數,在此只能略舉一二種較重要的以闡明密宗與顯宗不盡相同的地方。

  歸納以上各點,可將顯密之異分爲兩點:  

  一、智慧不同。從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維(邏輯推理)的過程,現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從現象的角度看,顯宗認爲肉眼能見的所有物質都屬于輪回,是不清淨的,必須要斷除,卻從不知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淨的。直到證悟了八地才了知真相。密宗從初入門就教導,世間所見的一切雖都是輪回的一部份,是不清淨的,但實際上都是佛的壇城。

  如何能證明這是實情呢?密宗是有辦法證明,只是目前還不忙講,必須等加行修完後才可以談。到那個時候自己去修、去體會,不需旁人指點,自己就可以領悟到一切確都是佛的清淨壇城。顯宗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密宗則是即生可成,原因就在于顯宗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訣竅,是智慧不及所致。

  二、證悟空性方法各異。顯宗只有邏輯推理一途,這是它不足的地方。密宗則途徑繁多。對根機不是極好的人,可用觀想或氣脈明點一類的修法去逐步引導,以致證悟空性。根機不錯的人,不修這類法也行,用更方便、快速的大圓滿修法就可能立即證悟。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差別,因爲要得解脫就必須證悟空性,除此別無他法,所以這個差別不可等閑視之。

  密宗與顯宗並不沖突,只不過它有更多的特點。修顯宗的可同時修密,如修淨土的也可修密法;如果修禅也同時修密的話,所修密法對了達禅宗的明心見性會有相當大的助益。禅宗在證悟前的方法上有所不足,密宗恰可補其不足之處。精通顯密的智者去看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小乘到密宗,不會發現有一句話是相矛盾的;智慧淺薄的人看則句句矛盾,以至于顯反對密,密不接受顯,根本無法同時修。這是智力不敷而致,不然,一座就能修八萬四千法門,一座也能修大圓滿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學習時,應從整個佛教不矛盾的角度去思維,反之,則漢藏佛教、淨土與禅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對理解不夠的人來說都是相矛盾的。如果有這樣的勝劣分別念,在佛法裏叫謗法。

  有一部佛經是專講何爲謗法及其罪過的,如果有謗法罪,不僅不能修密法和禅宗,連念佛都不能往生極樂,因爲謗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兩個違緣之一。學佛的人,專心致志地念一本書、拜一尊佛、修一種法是很好的,但是,若認爲其它的都不如自己的修法,那就是謗法。如果沒有能力修所有的法門,只修一種也行,但不可對其他教派有任何批評。如能避免片面的看法,以平等的信心爲基礎,全神貫注地修一個法,不論是何法,都可快速成就。

  有些居士,姑且稱他們爲“跑跑居士”,成天只是跑道場求灌頂、求福,最終什麼都沒學到,自己也從未想過要如何才能得到正知正見。如果那些灌頂都確實得到的話,同時也受了一大堆的密乘戒,如不能護守戒律,則犯一條算一條,最後得到的只是一堆罪業,別無其它。

  當然,上師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同等地恭敬。但就個人修行來說,有無必要每位都去崇拜呢?其實不用,心裏恭敬就夠了。是不是每位從藏地出來的上師都要去見呢?也沒有必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堅定立場,這個立場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成天跑來跑去是不會有什麼好收獲的。灌頂後如果上師不講該守的戒律,居士也不在意該注意哪裏,而密乘戒是一定要守的,如此犯了戒就無關乎知或不知了。無論是對漢傳的法師或藏傳的上師、瑜伽士,作爲居士都要培養出平等的清淨心,因爲他們是僧衆。但要不要接受他們的傳法、灌頂,則必須觀察。觀察後如決定接受,就必須做到該做的;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世間法是如此,佛法更該如此。

  目前有些居士根本不考慮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或修法上的知識,只是追隨別人去找有名氣的上師,例如聽說某某人能飛、會取伏藏,就一窩蜂地跟著跑。其實取伏藏對你有何助益?能飛又怎樣?難道你能跟著飛嗎?如果是替自己設想,去見上師時,要能從上師那兒得到對自己解脫有利的東西才對。這也不是從任何人那兒都可得到的,在這之前與之後都有要求,必須要極端重視這個問題。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如何自受菩薩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