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宗派皆奉密續的修法爲圭臬,但西方學者對這方面的論述卻是少得可憐,他們至今謹觸及這個梵文及藏文寶庫的皮毛。被翻譯的續典亦是寥寥可數,而且部份更是節譯 。即使有少部份的大論曾被研究整理,但只有少數人有意研習密續修持。
直至今日,密續的主要修行者一西藏佛教徒一仍嚴禁對外公開談論其修密心得,他們在入門之初即被告誡泄露密續內義將會後果堪虞。由于具有這種普遍的限製性,故續典本身並不能作爲行者進入更高級修行的指南。
近年已有大量的密續書籍問世,其中一些更是出于藏人之手,大量西方人在居于印度及西方的西藏上師指導下各別受學密法修持,故我們大可以說現正處于研習密續的新紀元,希望此書在這個起步過程中盡一點綿力,爲專志探究此道者提供出一個普遍的基礎。
第一章
大乘佛教中的無上瑜伽續
(一)秘密真言的殊勝:
佛教的經藏一般可分爲「經」sutra與「續」tantra兩大類。傳統上,「經」是被認許爲佛陀住世時(約公元前560年至480年間)公開傳授的教法;而「續」則是佛陀示現出各種不同的本尊相秘密爲特殊的弟子開示之教授。這兩種不同的佛經便是大乘佛教中的「波羅密多乘]及「秘密真言乘」的經典依據。在某種意義上,依經典或續典建立的法統皆是通向解脫生死輪回或成就佛果的運載工具(乘)。
「波羅密多乘」所教的成佛之道是出于經典,特別是《般若般羅密多經》的教法,如菩提薩埵的六羅羅密多即是。除了經、續的共道外,
「秘密真言乘」所教的甚深道唯能見于續典之中。
「秘密真言乘」一名是源于「真言」的梵文「曼渣那」mantra一詞,意即「護心」,[ 曼」是心;「渣那」是保護。密續修持所指的「保護」,在某種意義上是說憑藉殊妙的顯境作爲替代,以令心識遠離庸常顯境。
無可否認,佛陀于經、續中的開示有時亦會出現互相違背的情形,例如,小乘法與大乘法便看似相違,但這些理論上的差異在傳統上是被稱許爲大慈悲心的表現及佛陀對機說法,令衆生隨類得解,依教奉行的不共方便。有認爲由于佛陀是以「欲安置一切有情于佛果妙樂」的大願爲其本懷,故佛陀開示一切能救助衆生之法,並非謹爲上根而說。所以不同的法規皆爲根性意樂不同者而開設。
能受持佛法者一般可分爲:上士、中士及下士叁類,唯自求現後世樂梁者即名「下士」,在「下士」中又有一類是唯求來生之樂而發心皈依佛、法、僧叁寶,以最基本的方式修持佛法。
知悉由惑業無自主數數受生的有漏性,具足出離輪回諸苦的堅固願欲者爲「中士」,這種行者便是趣修乘的根器。
不謹求取解脫輪回的自利,更能覺悟自他的實相者爲「上士」。由思惟一切有情于無盡輪回中曾一度成爲有恩于己的慈母所策發,即逐漸對他人生起慈心及悲心,上士希求令他人雕苦得樂之願會轉爲自願荷負令一切有情成辦佛果聖位之任的「增上心」。此心達至圓滿時,悲心即轉成爲救度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大願(菩提心),這種行人便是經典上所說的波羅密多大乘正所化機。
在這些以利他爲本的行者中,有一類慧力超勝,大悲增上的行者欲速疾成辦利他之根本生源,故難忍成佛需待長時,這些便是趣入秘密真言乘的具量行者。
依大乘法軌而言,佛陀開示種種不同之「乘」及無量方便次第,令一切根器不同的衆生告能趣向無上正覺,所以「乘」及修持方法的圓滿或快慢是依其正機行者根性的利鈍而有差別。譬如,在小乘中謹開示粗顯的[ 人無我」,未說[諸法無自性」之教。其理正如月稱Chandrakirti所言
「若初時即于慧力未得成熟者開示空義,彼等當生極大迷亂;故爾聖者(佛陀)最初未說空性之法。」
同樣,由于秘密真言乘的正機行者(本文的「正機」一詞是用作簡別「旁機」,讀者應加以注意,否則便無法清楚分別各乘行者的特點--譯按)其慧力較波羅密多乘的正機行者爲利,所以他們更適合修學密續的殊勝不共法門。
波羅密多乘及秘密真言乘皆教示「方便智慧雙運」之修法(見附表一)。二乘的「智慧」皆指通達「空性」之心識,「空性」即是一切法本無自性;「方便」是說發心及其隨行,兩者是增益「智慧」的方便。在波羅密多乘中,主要的「方便」是:「布施」、「持戒」、「安忍」;在秘密真言乘中,行者除了修持種種波羅密多外,還運用「本尊瑜伽」令(無分別)現證空性之心現爲本尊佛相。
(附表一):波羅密多乘及秘密真言乘的智慧與方便
乘 智慧 方便
波羅密多乘 證空之慧 波羅密多
秘密真言乘 證空之慧 波羅密多及本尊瑜伽
行者憑藉精勤事修[ 方便」與「智慧」的修法,即能積聚方便資糧及智慧資糧,兩者分別是成辦佛的「色身」及「法身」之因(見附表二)。佛爲衆生示現色身的方式在兩種:(1)常住無上淨土教導聖位菩薩的「圓滿受用身」(或名報身——譯按)、(2)刹那任運顯現種種身相(如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遍一切世間利益各道有情的「應化身」。(或名化身——譯按)。佛的「法身」亦有二相:(1)「智慧身」即常住于無分別空性叁摩地的「一切智」佛心。(2)「體性身」即此心的無自性空。「法身」被說爲智慧資糧的印記或果;「色身」則爲方便資糧的印記或果。
佛身的數量在不同時位則有不同的安立,譬如有二身、叁身、四身或更多的安立數量。「二身」是「法身」及「色身」;「叁身」是「法身」、「報身」及「化身」;「四身」是「智慧身」、「體性身」、「受用身」及「應化身」。
(附表二):佛身的類別
法身(智慧之印記)——(1)智慧身(一切智心)
(2)體性身(智慧身之空性)
色身(方便之印記)——(1)圓滿受用身
(2)應化身
佛的色身及法身不能分別證得,因爲二身的成就是依方便資糧及智慧資糧二因和合而有,所以單修方便或單間智慧皆不足夠。雖然一切成佛之道的開示定必解說「方便」與「智慧」合修道軌,但波羅密多乘及秘密真言乘對這一點的解釋卻有明顯示不同。
波羅密多乘的宗義在解釋「方便」、「智慧」雙運之道時,是不許「方便」與「智慧」二者的體性無別。就此乘看來,在一心之中並不可能同時通達空性及修持布施等行(方便)。她所許的「方便」與「智慧」結合之道,在某種意義上是指「先前修習布施等行之勢力」能助益「通達空性之心」;「觀修空性之力」亦能增益「修持布施等行」
「秘密真言乘」的經論認爲「波羅密多乘」的「方便」、「智慧」相合,謹是兩種別別不同,但彼此互爲助伴的心識,並非于一心中具足「方便」與「智慧」的結合,所以波羅密多乘必需以叁大阿僧祇劫的極長時簡,去除一切堅牢深厚的自性有見,及由自性有見所建立的習氣,此二者共同構成有礙成就佛果的二種障礙(煩惱障及所知障)。然而,事實上,依無上瑜伽續而言,即使修持波羅密多乘曆叁大阿僧祇劫亦不足以成就佛果,行者若不趣修密續之法,即定難超越位于佛位之前的菩薩第十地。
「秘密真言乘」所教的「本尊瑜伽」是一種聯合「方便」、「智慧」,令「方便」與「智慧」結合于一心中的的殊勝方便。此中,用以通達證悟空性的最細心乃顯爲大悲利他色身,此令「智慧」與「大悲方便」結合于一心中的修法即名爲「本尊瑜伽」。憑藉這種修法,行者便能同時積集所需的方便
智慧二資糧,有可能不須經曆叁大阿僧祇劫而成辦佛位,在無上瑜伽續中,佛果能于一生中即得成就。
「本尊瑜伽」是密續的主要修法,所以宗喀巴大士曾把續典所教的一切殊勝方便說爲」「有是爲增長通達空性之方便,有是爲修本尊瑜伽之支分。」
雖然「本尊瑜伽」是憑藉「方便」[智慧]于一心中雙運結合而勝于「布施波羅密多」等修行,但更勝于波羅密多乘諸方便的法門,事實還是在于能隨順佛果色身之相。換言之,布施、持戒、安忍雖被說爲殊勝的修法,但由于它們不能隨順于佛陀的殊妙色身之相,所以即不能成辦此果。在另一方面而言,「秘密真言乘」的不共方便,是令行者自心專注于空性證境而現爲無上正覺佛身,這樣定當達成佛果此證空之慧所顯的利他本尊佛相,在心識成辦佛果法身的同時,即真實現起佛色身,正如現世DL喇嘛明言:
「要言之,觀修佛身即能證得佛身。」
無上瑜伽密續由「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所組成,二次第的修法皆與轉化行者的身、心而成佛的身、心有關。在「生起次第」中,行者于自身轉成的本尊身生起明顯勝解觀想,而「圓滿次第]則由真實引生一新的色身來「圓滿」這種轉化,亦即是令行者轉化爲真實(非勝解假想)的本尊。即使「生起次第」一般謹是觀想本尊,但就去除成佛的障礙而言,它也是一種遠勝于波羅密多乘的殊勝轉化法門。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士的二大弟子之一——克主傑Kay-drup曾說兩者最大分別是在于(真言乘)以本尊天相用于觀空,而不是以庸常之境。其說:
「就用作自性有執之對治法而言,
心觀(能所依本尊)中圍,
抉擇所觀境爲無自性之勢力,
佰倍勝于觀察抉擇芽苗無自性之知解。」
行…
《《無上瑜伽密續》(兩種電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