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瑜伽的幾種修習方法
洪丕谟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印度善無畏傳經中土,帶來該國密教胎藏界密法《大日經》,不久與弟子一行譯成中文。此後開元八年(720)時,彼地金剛智與弟子不空又傳入印度密教金剛界密法經典著述《金剛頂經》,並由不空獨力譯出。後來,善無畏、金剛智等所傳兩種密法,經彼此融會充實,于是以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密法,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的密宗,就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漸漸生根開花了。
在深奧的密宗修持諸法中,與修性養生關系密切而暗合氣功原理的,主要有叁密瑜伽、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大手印、大圓滿等法。
一、叁密瑜伽
所謂叁密,就是身、口、意叁業;所謂瑜伽,意即相應。因此叁密瑜伽,用漢地的話來說就是叁業相應。叁業與誰相應?回答爲:修持者本人的身、口、意叁業,時時不忘與本尊的身、口、意叁密相應。
那麼何謂本尊呢?本尊又稱自尊,爲密宗修持者本人平時最爲尊奉的一尊佛、菩薩或金剛。密宗認爲,修持者本人若要成就本尊的所有智慧功德,從而即身成佛,非得修習與本尊相應的叁密瑜伽不可。
在具體修習中,叁密有有相叁密和無相叁密之分。有相叁密:本尊的身相、手印、所持器杖標幟等爲身密,本尊的真言(咒語)爲口密,本尊的淨菩提心(類似于禅宗的自性、真心)爲意密。無相叁密:本尊的身、口、意叁密,實際上無一不從淨菩薩心的妙用中得以自證,正如《演密鈔》所說:寂密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有相叁密、無相叁密之外,唐密還把胎藏界的叁部本尊和叁密挂起鈎來:以佛部表身密,蓮花部表口密,金剛部表意密。所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蘇悉地經》說:諸佛形像即是佛部,諸菩薩形即蓮花部,諸世天像爲金剛部。《大日經疏》卷五則說:右方是如來大悲叁昧,能滋榮萬物,故名蓮花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叁障,故名金剛部也。
密宗行者有相瑜伽的修持方法,原則爲手結印、口唱咒,以我的叁密入本尊的叁密,以本尊的叁密入我叁密,所謂入我我入,彼此平等。日本空海《即身成佛義》說:以手作印契(手姿手勢),爲如來之事業時,自身本有之佛部諸尊,以身業爲門,速疾開顯;口誦真言時,自身本有之蓮花部諸尊,以口業爲門,速疾開顯;又以意觀滿月輪時,自身本有之金剛部諸尊,速疾開顯。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則說:修法時,修持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叁業與本尊的叁密相應,名爲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
(一)身密
修持者按本尊的坐姿和手印安身安手,思想上認爲我即本尊、本尊即我。
就坐姿言,密宗修煉最常用的爲毗盧坐,亦即大、小乘佛教坐禅時所采取的雙盤結跏趺坐。因其坐法有雙足跏趺坐,兩手結定印安置臍下,脊直肩張,颌壓喉結,舌抵上腭,兩眼垂視鼻前,口吐濁氣後禁語,一心寂靜,于現前境不起分別等七要點,所以又名爲七支坐。
毗盧坐之外,密宗修煉的特殊坐姿,還有方便坐、菩薩坐、蓮花半月坐、法身坐、報身坐、化身坐、匠工坐、垂足坐等。方便坐,梵語音譯悉達桑那,坐時先左腿內彎,膝抵坐墊,足抵會陰,然後右腿內彎,把右足外踝上方擱置在左內踝的稍上方,同時右膝也緊貼坐墊。其身、手等姿勢與七支坐同。由于這種坐姿要比七支坐易做得多,所以名爲方便坐。菩薩坐,即單盤坐法。蓮花半月坐,坐時兩膝左右著墊內彎,腳心相對。法身坐,兩足膝的安置和蓮花半月坐相仿,兩手則拇指掐無名指末節,其余四指握拇指成金剛拳後,並在一起很自然地置于足跟和會陰之間。報身坐又名如象臥坐法,坐時兩膝跪地,身體前傾,兩肘撐住地面,同時兩掌托頰,十指分豎,目視左右虛空。化身坐,其坐法又名仙人坐,坐時兩足膝並攏蹲踞而坐,雙膝豎起抵于胸部,兩手抱膝。匠工坐,坐時左膝豎起,右膝盤腿。垂足坐,坐時兩足自然下垂,踏于地上,或兩足交叉,腳尖點地。
再說手印。手印又名印契,爲雙手十指結盛,藉以表示各種意願的種種手姿。《陀羅尼集經》說: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效。在手印語言中,五指從小指到大拇指,依次表示爲地、水、風、火、空五大。《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叁摩耶標幟曼答羅儀軌》說:小指名地,無名爲水,中指爲火,食指爲風,大指爲空。于菩薩道十度中,又以左手小指表示施,無名指表示戒,中指表示忍,食指表示進,大拇指表示定;右手小指表示智,無名指表示力,中指表示願,食指表示方便,大拇指表示慧。一般情況下,亦有以左手印表示禅定,右手印表示方便的。如此等法,種種不一。
對于手印在密宗瑜伽修習中所起的氣功養生作用,當代佛學家陳兵闡述得好:從氣功學角度看,手印在瑜伽修習中無疑有它現實的作用。手印作爲手勢語言,表示一定含義,可以輔助真言,起自我暗示作用。手印配合五大的組合法則,往往符合中醫經絡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有助于氣血的交流、開合、抗衡,從而可能産生輔助入定或調動內氣的作用。對禅功有素者來說,手印作爲一種表示一定意願,又與自身經絡相應的發功信號,有助于內氣的發放及意念作用的成功。佛家的一些手印,已被氣功界所采用。
(二)口密
口誦本尊在定中所說真言,仿佛本尊就是我,我就是本尊在此定中誦著此真言密語。
所謂真言,梵語音譯曼怛羅(Manlra),別稱陀羅尼,舊時多譯爲咒、神咒、密語、明咒等。因其語多爲梵語的短語或字音,含義艱深,所以翻譯爲難,多作音譯。天臺僧一行《大日經疏》卷一說:真言者,梵曰曼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秘密號,舊譯曰咒,非正翻也。
佛典認爲,真言爲佛、菩薩、金剛在定中由真如心中直接流露出來的真實不虛之言,其所含大致有真如性一體、隨相流出相成、加被護念、隨諸衆生所求不同、慈悲、以佛願度有情、以諸菩薩度有情、一切諸佛不思議此八種義。爲此真言文字雖然多半簡短,但卻能夠總攝佛、菩薩等所發誓願及其所成就的一切功德,具有不可思議的效力。
真言的形式主要有長咒、短咒、一字咒、無字咒等。長咒一般較長,最長《楞嚴咒》,其咒文竟達千字以上;短咒則長至百余字,少則一句兩句;一字咒又稱種子或種子字,《大日經疏》卷十說:從一字能生多,故名種子也。無字咒則圓覺無相之理。爲了明白咒的大致情況,現舉觀世音菩薩唵嘛呢叭吽六字觀音密咒略作分析:咒中唵(om)爲頂禮,嘛呢表示人的心性好比隨意變化的寶珠,叭表示清淨不染之心猶如紅蓮花,吽(hom)表示速疾顯現,摧毀障礙,達到目的。綜觀成千上萬諸咒,而以唵阿吽叁字爲總持咒。《瑜伽大教王經》說:唵字是大
觀音密咒圖
遍珠如來,阿字是無量壽如來,吽字是阿如來。然而叁字之中,又以代表本不生義的阿字爲一切真言的流出中心,所以有真言心之稱。《大日經》卷五說: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遍流出無量真言。
密宗口密誦持真言,由于多抱著絕對恭敬虔誠之心,所以反複持誦,一心清淨,很快地便入于定中,而在客觀上獲得和氣功同樣的心理效應。其所誦真言習見者如唵、阿、吽等字,陳兵認爲有産生內震動而打通身中經絡、激發內氣的特殊作用,故而可以自誦養生,至于他聽說的又可發功爲他人治療疾病,則尚須作進一步觀察研究。
(叁)意密
意觀本尊的淨菩提心,就是我個人的淨菩提心,我與本尊的淨菩提心契合無間,原無分別。
所謂淨菩提心,意即修持密宗初入初地,見法明道,得無蓋障叁昧,如識種子迦羅羅時的意思。密宗認爲,清淨的菩提心爲東方阿如來的叁摩地,一切衆生成佛的正因,其意爲一切衆生都必須以淨菩提心爲因爲門,才能證入一切如來的境界。正如《大日經疏》卷一所說的: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爲門,若入此門即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在唐密瑜伽中,淨菩提心觀由印度善無畏傳入。其法于觀想自性清淨心,亦即心的真實時,先把自己的淨菩提心化爲一明澈瑩淨的月輪仰在心中,再在此心月輪的東、西、南、北、中上分別布上金黃色的地、水、風、火、空五字而觀,但五字的顔色,也有觀想爲地黃、水白、火赤、風黑、空青的。《大日經》說這五字的實義爲我是本不生。由于這五字五大原爲法界體性所現,所以淨菩提心觀又稱字輪觀或法界體性叁昧。關于淨菩提心觀所現月輪安置,既可從月輪平面朝上觀想,又可從月輪平面垂直如豎鏡觀想,也可從月輪化爲圓珠觀想。
月輪圖
上述叁密瑜伽,可因修持的派別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瑜伽原則爲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本尊所修的種種功德,即我所修的種種功德,我所修的種種功德,即本尊所修的種種功德。據說其法修習日久功成,能使自心本就具有的本尊功德疾速顯現,不離肉身而即自成佛。所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其叁密相應的原理完全和氣功攝心入靜的意念功法、自我暗示等心理功法默相契合,可謂佛法無邊、功德無量。
二、金剛誦
按照藏傳佛教格魯派說法,修習無上瑜伽部密法,須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兩個步驟。
生起次第又稱起分,修時雖以本尊法爲主,但卻儀軌複雜,並且修習成就入隨察漸收叁摩地時,也只能死後往生本尊化土,見到本尊化身的境地。因此,修持者于修持生起次第之後,若要進一步證入菩薩初地,還非得修習圓滿次第不可。圓滿次第又稱正分,其修法以修習氣、脈、明點、幻身、光明爲主。比起生起次第來,其儀軌雖然簡易,但有關修習之道,卻非得有人具體指導不可。
在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修煉氣、脈、明點的諸法之中,金剛誦的修煉之法,尤爲…
《密宗瑜伽的幾種修習方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