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無、一異等方面反複反觀自心:心的過去、現在、未來究竟從何處生,向何處滅?心的實體究竟是有還是無?觀心與觀境、能觀與所觀究竟是一還是異?如此反複推觀,直至不見心的實體,遠離概念分別的戲論而證得自心的明體。
鑒定漸次深入,證得離戲瑜伽的標准也有上、中、下叁品。雖已通達自心明體,但還有執著,還能生愛憎親疏之分的爲證得下品離戲瑜伽;執著已經消盡,偶然還免不了迷失心光明的爲證得中品離戲瑜伽;遠離斷常等戲論,法爾任顯任滅者,爲證得上品離戲瑜伽。
(叁)一味瑜伽
證得自心明體,于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一切事中,都能使此證得的心體不生迷亂,觀心與境、真與妄、體與相一味不二,就好比水之與波,體性一樣,稱爲一味瑜伽。
鑒定漸次深入,證得一味瑜伽的標准也有上、中、下叁品。雖然通達心、境一味不二,但還有不二之執的爲證得下品一味瑜伽;于一切時中,已能不起執迷、分別之心的爲證得中品一味瑜伽;永住世間,普濟有情,不失明體,晝夜如一爲證得上品一味瑜伽。
(四)無修瑜伽
所謂無修,意即無能修、所修之念。由于此時已入瑜伽的上乘之境,所以一切均已任乎自然,無挂無礙,因往來自由而獲大解脫、大智慧。
鑒定最後深入,證得無修瑜伽的標准也有上、中、下叁品。修持者已無須起心修無念的爲證得下品無修瑜伽;運無緣大悲晝夜常住無修瑜伽的爲證得中品無修瑜伽;福慧圓滿,成就叁身,無修無證,登最上地爲證得上品無修瑜伽。
以上大手印法,爲密宗見性成佛的高級修持之法。近代藏密切法修持有素的氣功學家白族人桂明說,大手印功法,修得一般,可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修得較好的,可以産生特異功能,顯現神通;修得最上乘的,可以了卻生死,明心見性,即身成佛。
六、大圓滿
大圓滿爲藏傳佛教甯瑪派的主要修行功法。按照甯瑪派的說法,無上瑜伽部密法的修持,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叁個步驟,而以大圓滿法爲歸。
大圓滿梵語音譯阿底瑜伽,意即至高無上的瑜伽。大圓滿見認爲,衆生內心本就具有遠離塵垢的清淨佛性,因此修持者只要把握好心體,聽其自然,任心隨意而往,專注于虛空明淨的境界,不必另有修造,便可成就一切圓滿,即身成佛,所以名大圓滿。
按照《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說法,大圓滿心髓法的修習可以分爲加行、正行兩個步驟。加行爲准備階段功法,有修身、修語、修心的不同。
(1)修身。修身之法,修時坐、立均可,而以采取兩足跟相並,二膝屈曲外張,兩手在頂上兩指處合掌,兩肘左右向外的金剛立式爲佳。金剛立的站立形狀取像于古印度兵器金剛杵的形狀,立好以後,觀想自身爲紅、白、綠、藍各種顔色,無量光明、頂天立地的金剛杵,功畢之後,複用意念把此收回身中。修身的作用主要爲練力強身,打通經脈。
(2)修語。修語之法,取立姿長聲誦呼吽字,作用爲打通喉輪脈結。
(3)修心。修心之法,以澄明而無差別的思維,反複觀照自心,從而破除種種執迷,以達覺受光明、當體明空之境。
正行爲功德圓滿階段功法,又有澈卻、妥噶兩法。
(1)澈卻。澈卻意爲立斷,其法于覺受光明、當體明空的刹那上斷卻一切,無修無證,一心以體認自己本心爲要。《大圓勝慧澈卻妥噶全書》說:只在一切法之顯現中,于當體明空不二的刹那上,無修無證,無散亂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間斷即是。修習澈卻的效驗,據說功成之後,非但可以延年益壽,自主生死,並且還可死後肉身幹縮,不致變壞。
(2)妥噶。妥噶意爲頓超,其法又有看光、白關、黑關、睡眠等多種,如劉兆麟《〈大圓滿精要〉與寶瓶氣合煉功法》所述脫(妥)噶法,就以看日光爲主。其法爲:一心不亂,凝眸觀日,觀想空中由五彩虹組成的光環,在光環之空間放大光明,亦見光環間有璎珞、項鏈圍繞,形成一幅連環套。此時,空中普現六種燈明,以利六根清淨。六燈明是:心肉燈明,白軟脈燈明,江夏水燈明,性清淨燈明,中空明點燈明,白生智慧燈明。隨著觀光運氣的功力深化,可看到空中之光環愈多愈大。繼續修持,空中可持現叁身,是爲《大圓滿精要》的空性觀之實踐過程。由于妥噶之法奧秘,所以不經師授,往往容易産生偏差,誤入歧途。至于其法修成之後,據傳可産生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這就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驗證了。
佛門日常生活中的純潔行爲
佛門爲了保證佛家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于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製訂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爲准則,如較爲有名的,就有十善、六度、四攝、八正道等。這些道德規範或行爲准則,不僅有效地保證了修持者行爲的純潔而自利利人,有益衆生,亦且由于修持者思想境界的不斷升華而洗盡身心塵垢,入于清淨澄明之境而獲延年益壽之效。
這些道德規範或行爲准則的大要如下。
一、十善
佛門行爲准則,向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教誡。作爲衆善奉行中的十善,是在和十惡相對比的情況下存在的。懂得了何謂十惡,十善也就在其中了。十惡如下。
(一)殺生
隨意虐殺生命爲沒有仁愛之心的表現。當然,有時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不是絕對地說不可殺生,比如歹徒在瘋狂地殺人,你能袖手旁觀嗎?這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二)偷盜
偷盜之事,損人肥己,行爲惡劣,爲法律所不容,而行盜者的心理,更是陰暗而見不得人,膽小的還少不了與惶惶不可終日爲伴。
(叁)邪淫
邪淫有礙禮儀,這在佛門中是絕對不允許的。而在家修持的佛門弟子,除夫婦情愛之外,對于野花閑草,也半點沾惹不得。
(四)妄言
所謂妄言,就是虛妄不實之辭,或者說是騙人的鬼話。試想,一個正直的君子,又哪會信口開河,對人作欺诳不實之辭呢?
(五)绮語
所謂绮語,包括男女之事的汙穢話,巧言令色的漂亮話,趨炎附勢的谄媚話。經常愛說這種話的人,其損人利己、靈魂醜惡可知。
(六)兩舌
兩舌就是兩邊搬嘴嚼舌,挑撥離間,對東家說西家不好,到西家又說東家壞話,如此搬弄是非,搞得人家好端端的矛盾百出,自己卻在一旁幸災樂禍,故爲佛門所不允。
(七)惡口
惡口是用惡毒語言咒罵人,以發泄自己對他人的不滿情緒;或出于妒忌心理,毫無來由地詛咒與自己風馬牛不相幹的人。
(八)起貪
貪心不足,欲壑難填,則勢必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所以修持者一起貪心,就于德有損,修持不成了。
(九)起嗔
嗔爲恚恨之心所發,因妒恨而大動肝火。惱火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早已爲醫學所證實。佛門認爲,一個人如果胸襟闊大,不斤斤計較于個人名利的得失、蠅頭微利,又何嗔之有?
(十)起癡
癡爲愚癡。愚癡爲不明事理、沒有智慧的表現,其結果常會導致好事變壞,或陷入思想上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人于己,都無好處。
以上十惡,又稱十惡業。其中殺生、偷盜、邪淫爲身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爲口業;貪、嗔、癡爲意業。身、口、意叁惡業中,以意的惡業爲最根本,因爲心一起意,其他身、口兩種惡業便就隨之而生了。所以古人修性養心,最重治心,豈但佛門如此。
明白了十惡,作爲與十惡相對的十善,自然就在其中了。十善爲: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
二、六度
佛門修持,以偏重于個人修養的爲聲聞道,以注重于普度衆生的爲菩薩道。我國大乘佛教,首重菩薩道的修行,而六度的行爲准則,正是菩薩道自利利人所必須具備的六種品質。《楞嚴經》說: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薩發心。六度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其所救度的對應內容,佛書所載爲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
(一)布施度悭貪
布施有叁種,《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說: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叁者無畏施。法施爲以世間善法樂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導大衆。財施分內財施和外財施,能爲別人獻出自己頭目、髒器、腦髓、生命的叫內財施,能施舍給社會田園宅舍或金錢以作福利的爲外財施。無畏施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布施,能使被布施的對象從精神的困擾中解脫出來。此外尚有食施等多種布施。修持者若能廣行布施之道,那就不難度去自己的吝啬病了。
(二)持戒度毀犯
持戒爲止惡行善的意思。佛門對于出家、在家弟子,都有不少清規戒律,但總的原則爲己所不欲,勿勸他人。《無字寶箧經》說:善男子,所謂菩薩,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善男子,若有男子,善女人,護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護持如來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愛自命者,則不殺生;愛自財者,不盜他物;愛自妻者,不侵他妻。修持者如能止惡從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麼便就度去毀犯他人利益的破壞行爲了。
(叁)忍辱度嗔恚
爲人處世,忍辱最難。忍辱有世忍和出世忍兩種。《優婆塞戒經》卷第七說: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能作難作,名出世忍。因爲忍辱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法句經》卷下《忿怒品》說:節身忍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修持者若果能夠忍辱,便就度去嗔恚的火爆病了。
(四)精進度懈怠
《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修持者若能于道業勇猛精進,必可度去懈怠的懶散之心。
(五)禅定度散亂
所謂禅定,就是靜慮,或者說是寂照。禅定有世間禅定…
《密宗瑜伽的幾種修習方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