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瑜伽的幾種修習方法(洪丕谟)▪P4

  ..續本文上一頁、出世間禅定、出世間上上禅定等。《佛遺教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明旸大和尚說:禅定度散亂,衆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薩修行禅定,能夠度脫散亂之心。昔圓瑛老法師在甯波天童寺禅定悟道時說:山窮水盡轉身來,迫得金剛轉眼開,始識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又如《牧牛圖》說:人牛不見兩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識此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這就是禅定能夠度去散亂紛馳之境。

  (六)智慧度愚癡

  智慧所以度愚癡,是由禅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本來面目了。

  叁、四攝

  四攝又稱四攝法、四攝事,或四事攝法,爲菩薩攝受衆生,應該義不容辭去做的有關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言行。

  (一)布施攝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釋慧森《佛學課本》說: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又說:人是感情的動物,幫助他人是最能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于布施攝衆生的法子。

  (二)愛語攝

  所謂愛語,就是態度親切誠懇,對世間充滿愛的語言,並由此而遠離一切傷人的惡語。有意思的是,在有些情況下,愛語還可以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的形式出之,只要目的是與人爲善,出于一片至誠,相信別人是會感化的。

  (叁)利行攝

  利行就是做好事,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利行不僅表現在對父母、妻子、兒女、兄弟等親人身上,還必須擴展到朋友間和社會上。凡是人家需要幫助的地方,以及社會福利公益等事,只要力所能及,我們都要去做。

  (四)同事攝

  同事就是和同合群,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共事,一起生活。

  四、八正道

  所謂八正道,也叫八聖道、八聖道分、八支正道,爲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道的行爲或思維方式。當初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輪(說法),就向五大弟子闡說過八正道。八正道爲: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每種正道之中,又有世間和道的區分。

  (一)正見

  正見爲對佛門善惡罪福和苦、集、滅、道四谛的正確理解。《阿那律八念經》說:何謂正見?正見有二:有俗有道。知有仁義,知有父母,知有沙門梵志,知有得道真人,知有今世後世,知有善惡罪福,從此到彼,以行爲正,是爲世間正見;已解四谛苦習盡道,已得慧見空淨非身,是爲道正見。

  (二)正思

  正思就是思維有益之事,不把腦筋動在壞處。《阿那律八念經》說:正思亦有二:思學問,思和敬,思誡慎,思無害,是爲世間正思;思出處,思忍默,思滅受盡著,是爲道正思。

  (叁)正言

  正言,意即不說于人于己都沒有好處的話,並且處處講誦道語,勸人學好。《阿那律八念經》說:正言亦有二:不兩舌,不惡罵,不妄言,不绮語,是爲世間正言;離口四過,講誦道語,心不造爲,盡無複余,是爲道正言。

  (四)正行

  在言行上一心向善,並且修持精勤,叫做正行。《阿那律八念經》說:正行亦有二: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是爲世間正行;身口精進,心念空淨,消蕩滅著,是爲道正行。

  (五)正治

  修德自守,離惡向道,叫做正治。《阿那律八念經》說:正治亦有二:不殺、盜、淫,不自貢高,修德自守,是爲世間正治;離身叁惡,斷除苦習,滅愛求度,是爲道正治。

  (六)正命

  勤儉致富,舍棄邪業,叫做正命。《阿那律八念經》說:正命亦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绐心于人,是爲世間正命;已離邪業,舍世間占候,不犯道禁,是爲道正命。

  (七)正志

  清淨無爲,不妒不怒,叫做正志。《阿那律八念經》說:正志亦有二:不嫉妒,不恚怒,不事邪,是爲世間正志;離心叁惡,行四意端,清淨無爲,是爲道正志。

  (八)正定

  心不邪曲,修習禅定,注心一境,得大解脫,名爲正定。《阿那律八念經》說:正定亦有二:性體淳調,守善安固,心不邪曲,是爲世間正定;得四意志,惟空、無想、不願,是泥洹原(涅槃),是爲道正定。

  五、其他純潔行爲

  除上述十善、六度、四攝、八正道外,佛門的純潔行爲還表現在人倫、忏悔等多個方面。比如人倫,其包括父子、夫婦、師友等親友關系。就父母和孩子間的關系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一有爲人子者要以五事敬順父母,做父母的要以五事敬親其子的說法:夫爲人子,爲以五事以敬父母。雲何爲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父母複以五事,敬親其子。雲何爲五?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自古以來,夫婦向爲人倫所重。對此,佛門也有夫婦以五事互敬的說法。《長阿含經》卷十一說: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阙,叁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妻複以五事,恭敬于夫。雲何爲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叁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順旨。此外,有關母婦、臣婦、妹婦、婢婦、夫婦等五等作婦之法,也頗有意趣。《玉耶女經》說:何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是謂夫婦之道。剔除其時代陰影、曆史局限,其中可取而足以增進夫婦感情之處,當亦不少。

  在師長和弟子之間,佛典《長阿含經》卷第十一也有彼此五事以協調關系,增進情誼。弟子敬奉師長的五事爲: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師長敬視弟子的五事爲: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又如交友之道,佛典認爲有止非、慈憫、利人、同事四種朋友可以親近,又有四止非、四慈憫、四利人、四同事的說法。《長阿含經》卷第十一四止非爲: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見人爲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叁者慈心憫念,四者示人天路。四慈憫爲: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叁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製。四利人爲:一者護彼不令放逸,二者護彼不放逸失財,叁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四同事爲:一者爲彼不惜身命,二者爲彼不惜財寶,叁者爲彼濟其恐怖,四者爲彼屏相教誡。有此四種親友(親密無間之友),真是切磋琢磨,與人爲善,得其所哉了。

  在佛家弟子的純潔行爲中,忏悔也是重要的一環。所謂忏悔,就是修持者一時起了不該起的惡念,做了不該做的錯事,後來感到慚愧不安,在心靈上進行自我譴責,自滌汙垢,以獲得精神上重新安甯的一種佛門製度。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不可能沒有錯誤,沒有罪孽,包括思想上的、行爲上的。爲此,佛門忏悔有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除惡向善、淨化身心的作用。《觀普賢行法經》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忏悔六情根。《華嚴經》卷第四十《普賢行願品》有偈頌說: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近代臺灣高僧大德星雲法師在《佛教的忏悔主義》講話中,還頗爲慈愛地對修持者提出熱切希望說: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態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見到自己的真如自心,享受快樂解脫的人生。

  的確,從修性養生角度看,一個人如果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錯事,那麼其思想上所背的包袱和心理上所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弄得不好,還可能因此而引起諸如神經衰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患。然而當他經過獨自或當衆的忏悔,甚至是痛哭流涕的忏悔,從此棄惡從善,重新做人時,那麼其思想上的包袱便可由此而卸下,心理上的壓力也可由此而減輕,從而重新獲得身心輕安、精神升華的愉悅。美國精神分析家威廉·佛萊醫生認爲:眼淚能把機體內應激反應時産生的危險毒素排出,忍住哭的人意味著慢性中毒。因此,忏悔的淚水可以滌除內心的痛苦而消除毒素,減輕由精神憂慮、壓抑而導致的種種病苦,此言並非沒有根攀的無稽之談。

  

  

《密宗瑜伽的幾種修習方法(洪丕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