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无、一异等方面反复反观自心:心的过去、现在、未来究竟从何处生,向何处灭?心的实体究竟是有还是无?观心与观境、能观与所观究竟是一还是异?如此反复推观,直至不见心的实体,远离概念分别的戏论而证得自心的明体。
鉴定渐次深入,证得离戏瑜伽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虽已通达自心明体,但还有执著,还能生爱憎亲疏之分的为证得下品离戏瑜伽;执著已经消尽,偶然还免不了迷失心光明的为证得中品离戏瑜伽;远离断常等戏论,法尔任显任灭者,为证得上品离戏瑜伽。
(三)一味瑜伽
证得自心明体,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一切事中,都能使此证得的心体不生迷乱,观心与境、真与妄、体与相一味不二,就好比水之与波,体性一样,称为一味瑜伽。
鉴定渐次深入,证得一味瑜伽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虽然通达心、境一味不二,但还有不二之执的为证得下品一味瑜伽;于一切时中,已能不起执迷、分别之心的为证得中品一味瑜伽;永住世间,普济有情,不失明体,昼夜如一为证得上品一味瑜伽。
(四)无修瑜伽
所谓无修,意即无能修、所修之念。由于此时已入瑜伽的上乘之境,所以一切均已任乎自然,无挂无碍,因往来自由而获大解脱、大智慧。
鉴定最后深入,证得无修瑜伽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修持者已无须起心修无念的为证得下品无修瑜伽;运无缘大悲昼夜常住无修瑜伽的为证得中品无修瑜伽;福慧圆满,成就三身,无修无证,登最上地为证得上品无修瑜伽。
以上大手印法,为密宗见性成佛的高级修持之法。近代藏密切法修持有素的气功学家白族人桂明说,大手印功法,修得一般,可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修得较好的,可以产生特异功能,显现神通;修得最上乘的,可以了却生死,明心见性,即身成佛。
六、大圆满
大圆满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主要修行功法。按照宁玛派的说法,无上瑜伽部密法的修持,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三个步骤,而以大圆满法为归。
大圆满梵语音译阿底瑜伽,意即至高无上的瑜伽。大圆满见认为,众生内心本就具有远离尘垢的清净佛性,因此修持者只要把握好心体,听其自然,任心随意而往,专注于虚空明净的境界,不必另有修造,便可成就一切圆满,即身成佛,所以名大圆满。
按照《大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说法,大圆满心髓法的修习可以分为加行、正行两个步骤。加行为准备阶段功法,有修身、修语、修心的不同。
(1)修身。修身之法,修时坐、立均可,而以采取两足跟相并,二膝屈曲外张,两手在顶上两指处合掌,两肘左右向外的金刚立式为佳。金刚立的站立形状取像于古印度兵器金刚杵的形状,立好以后,观想自身为红、白、绿、蓝各种颜色,无量光明、顶天立地的金刚杵,功毕之后,复用意念把此收回身中。修身的作用主要为练力强身,打通经脉。
(2)修语。修语之法,取立姿长声诵呼吽字,作用为打通喉轮脉结。
(3)修心。修心之法,以澄明而无差别的思维,反复观照自心,从而破除种种执迷,以达觉受光明、当体明空之境。
正行为功德圆满阶段功法,又有澈却、妥噶两法。
(1)澈却。澈却意为立断,其法于觉受光明、当体明空的刹那上断却一切,无修无证,一心以体认自己本心为要。《大圆胜慧澈却妥噶全书》说:只在一切法之显现中,于当体明空不二的刹那上,无修无证,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修习澈却的效验,据说功成之后,非但可以延年益寿,自主生死,并且还可死后肉身干缩,不致变坏。
(2)妥噶。妥噶意为顿超,其法又有看光、白关、黑关、睡眠等多种,如刘兆麟《〈大圆满精要〉与宝瓶气合炼功法》所述脱(妥)噶法,就以看日光为主。其法为:一心不乱,凝眸观日,观想空中由五彩虹组成的光环,在光环之空间放大光明,亦见光环间有璎珞、项链围绕,形成一幅连环套。此时,空中普现六种灯明,以利六根清净。六灯明是:心肉灯明,白软脉灯明,江夏水灯明,性清净灯明,中空明点灯明,白生智慧灯明。随着观光运气的功力深化,可看到空中之光环愈多愈大。继续修持,空中可持现三身,是为《大圆满精要》的空性观之实践过程。由于妥噶之法奥秘,所以不经师授,往往容易产生偏差,误入歧途。至于其法修成之后,据传可产生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这就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了。
佛门日常生活中的纯洁行为
佛门为了保证佛家弟子修持的健康进行,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订或提出了种种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较为有名的,就有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这些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修持者行为的纯洁而自利利人,有益众生,亦且由于修持者思想境界的不断升华而洗尽身心尘垢,入于清净澄明之境而获延年益寿之效。
这些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的大要如下。
一、十善
佛门行为准则,向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诫。作为众善奉行中的十善,是在和十恶相对比的情况下存在的。懂得了何谓十恶,十善也就在其中了。十恶如下。
(一)杀生
随意虐杀生命为没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当然,有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是绝对地说不可杀生,比如歹徒在疯狂地杀人,你能袖手旁观吗?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二)偷盗
偷盗之事,损人肥己,行为恶劣,为法律所不容,而行盗者的心理,更是阴暗而见不得人,胆小的还少不了与惶惶不可终日为伴。
(三)邪淫
邪淫有碍礼仪,这在佛门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在家修持的佛门弟子,除夫妇情爱之外,对于野花闲草,也半点沾惹不得。
(四)妄言
所谓妄言,就是虚妄不实之辞,或者说是骗人的鬼话。试想,一个正直的君子,又哪会信口开河,对人作欺诳不实之辞呢?
(五)绮语
所谓绮语,包括男女之事的污秽话,巧言令色的漂亮话,趋炎附势的谄媚话。经常爱说这种话的人,其损人利己、灵魂丑恶可知。
(六)两舌
两舌就是两边搬嘴嚼舌,挑拨离间,对东家说西家不好,到西家又说东家坏话,如此搬弄是非,搞得人家好端端的矛盾百出,自己却在一旁幸灾乐祸,故为佛门所不允。
(七)恶口
恶口是用恶毒语言咒骂人,以发泄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或出于妒忌心理,毫无来由地诅咒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干的人。
(八)起贪
贪心不足,欲壑难填,则势必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所以修持者一起贪心,就于德有损,修持不成了。
(九)起嗔
嗔为恚恨之心所发,因妒恨而大动肝火。恼火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早已为医学所证实。佛门认为,一个人如果胸襟阔大,不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的得失、蝇头微利,又何嗔之有?
(十)起痴
痴为愚痴。愚痴为不明事理、没有智慧的表现,其结果常会导致好事变坏,或陷入思想上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人于己,都无好处。
以上十恶,又称十恶业。其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业;贪、嗔、痴为意业。身、口、意三恶业中,以意的恶业为最根本,因为心一起意,其他身、口两种恶业便就随之而生了。所以古人修性养心,最重治心,岂但佛门如此。
明白了十恶,作为与十恶相对的十善,自然就在其中了。十善为: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
二、六度
佛门修持,以偏重于个人修养的为声闻道,以注重于普度众生的为菩萨道。我国大乘佛教,首重菩萨道的修行,而六度的行为准则,正是菩萨道自利利人所必须具备的六种品质。《楞严经》说: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萨发心。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所救度的对应内容,佛书所载为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一)布施度悭贪
布施有三种,《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说: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法施为以世间善法乐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财施分内财施和外财施,能为别人献出自己头目、脏器、脑髓、生命的叫内财施,能施舍给社会田园宅舍或金钱以作福利的为外财施。无畏施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布施,能使被布施的对象从精神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此外尚有食施等多种布施。修持者若能广行布施之道,那就不难度去自己的吝啬病了。
(二)持戒度毁犯
持戒为止恶行善的意思。佛门对于出家、在家弟子,都有不少清规戒律,但总的原则为己所不欲,勿劝他人。《无字宝箧经》说:善男子,所谓菩萨,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善男子,若有男子,善女人,护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护持如来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修持者如能止恶从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便就度去毁犯他人利益的破坏行为了。
(三)忍辱度嗔恚
为人处世,忍辱最难。忍辱有世忍和出世忍两种。《优婆塞戒经》卷第七说: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能作难作,名出世忍。因为忍辱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法句经》卷下《忿怒品》说:节身忍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修持者若果能够忍辱,便就度去嗔恚的火爆病了。
(四)精进度懈怠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修持者若能于道业勇猛精进,必可度去懈怠的懒散之心。
(五)禅定度散乱
所谓禅定,就是静虑,或者说是寂照。禅定有世间禅定…
《密宗瑜伽的几种修习方法(洪丕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