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明旸大和尚说:禅定度散乱,众生是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意马,到处奔驰,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萨修行禅定,能够度脱散乱之心。昔圆瑛老法师在宁波天童寺禅定悟道时说: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转眼开,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又如《牧牛图》说:人牛不见两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识此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这就是禅定能够度去散乱纷驰之境。
(六)智慧度愚痴
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这种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断烦恼,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就见到我们本来面目了。
三、四摄
四摄又称四摄法、四摄事,或四事摄法,为菩萨摄受众生,应该义不容辞去做的有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言行。
(一)布施摄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释慧森《佛学课本》说: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叫做布施。又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帮助他人是最能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
(二)爱语摄
所谓爱语,就是态度亲切诚恳,对世间充满爱的语言,并由此而远离一切伤人的恶语。有意思的是,在有些情况下,爱语还可以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的形式出之,只要目的是与人为善,出于一片至诚,相信别人是会感化的。
(三)利行摄
利行就是做好事,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利行不仅表现在对父母、妻子、儿女、兄弟等亲人身上,还必须扩展到朋友间和社会上。凡是人家需要帮助的地方,以及社会福利公益等事,只要力所能及,我们都要去做。
(四)同事摄
同事就是和同合群,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共事,一起生活。
四、八正道
所谓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八圣道分、八支正道,为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道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当初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轮(说法),就向五大弟子阐说过八正道。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每种正道之中,又有世间和道的区分。
(一)正见
正见为对佛门善恶罪福和苦、集、灭、道四谛的正确理解。《阿那律八念经》说:何谓正见?正见有二:有俗有道。知有仁义,知有父母,知有沙门梵志,知有得道真人,知有今世后世,知有善恶罪福,从此到彼,以行为正,是为世间正见;已解四谛苦习尽道,已得慧见空净非身,是为道正见。
(二)正思
正思就是思维有益之事,不把脑筋动在坏处。《阿那律八念经》说:正思亦有二:思学问,思和敬,思诫慎,思无害,是为世间正思;思出处,思忍默,思灭受尽著,是为道正思。
(三)正言
正言,意即不说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话,并且处处讲诵道语,劝人学好。《阿那律八念经》说:正言亦有二:不两舌,不恶骂,不妄言,不绮语,是为世间正言;离口四过,讲诵道语,心不造为,尽无复余,是为道正言。
(四)正行
在言行上一心向善,并且修持精勤,叫做正行。《阿那律八念经》说:正行亦有二: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是为世间正行;身口精进,心念空净,消荡灭著,是为道正行。
(五)正治
修德自守,离恶向道,叫做正治。《阿那律八念经》说:正治亦有二:不杀、盗、淫,不自贡高,修德自守,是为世间正治;离身三恶,断除苦习,灭爱求度,是为道正治。
(六)正命
勤俭致富,舍弃邪业,叫做正命。《阿那律八念经》说:正命亦有二: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绐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已离邪业,舍世间占候,不犯道禁,是为道正命。
(七)正志
清净无为,不妒不怒,叫做正志。《阿那律八念经》说:正志亦有二:不嫉妒,不恚怒,不事邪,是为世间正志;离心三恶,行四意端,清净无为,是为道正志。
(八)正定
心不邪曲,修习禅定,注心一境,得大解脱,名为正定。《阿那律八念经》说:正定亦有二:性体淳调,守善安固,心不邪曲,是为世间正定;得四意志,惟空、无想、不愿,是泥洹原(涅槃),是为道正定。
五、其他纯洁行为
除上述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外,佛门的纯洁行为还表现在人伦、忏悔等多个方面。比如人伦,其包括父子、夫妇、师友等亲友关系。就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有为人子者要以五事敬顺父母,做父母的要以五事敬亲其子的说法:夫为人子,为以五事以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自古以来,夫妇向为人伦所重。对此,佛门也有夫妇以五事互敬的说法。《长阿含经》卷十一说: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顺旨。此外,有关母妇、臣妇、妹妇、婢妇、夫妇等五等作妇之法,也颇有意趣。《玉耶女经》说: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谓夫妇之道。剔除其时代阴影、历史局限,其中可取而足以增进夫妇感情之处,当亦不少。
在师长和弟子之间,佛典《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也有彼此五事以协调关系,增进情谊。弟子敬奉师长的五事为: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师长敬视弟子的五事为: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又如交友之道,佛典认为有止非、慈悯、利人、同事四种朋友可以亲近,又有四止非、四慈悯、四利人、四同事的说法。《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四止非为: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悯念,四者示人天路。四慈悯为: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四利人为: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不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四同事为: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有此四种亲友(亲密无间之友),真是切磋琢磨,与人为善,得其所哉了。
在佛家弟子的纯洁行为中,忏悔也是重要的一环。所谓忏悔,就是修持者一时起了不该起的恶念,做了不该做的错事,后来感到惭愧不安,在心灵上进行自我谴责,自涤污垢,以获得精神上重新安宁的一种佛门制度。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可能没有错误,没有罪孽,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为此,佛门忏悔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除恶向善、净化身心的作用。《观普贤行法经》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华严经》卷第四十《普贤行愿品》有偈颂说: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近代台湾高僧大德星云法师在《佛教的忏悔主义》讲话中,还颇为慈爱地对修持者提出热切希望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心,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
的确,从修性养生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错事,那么其思想上所背的包袱和心理上所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弄得不好,还可能因此而引起诸如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患。然而当他经过独自或当众的忏悔,甚至是痛哭流涕的忏悔,从此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时,那么其思想上的包袱便可由此而卸下,心理上的压力也可由此而减轻,从而重新获得身心轻安、精神升华的愉悦。美国精神分析家威廉·佛莱医生认为:眼泪能把机体内应激反应时产生的危险毒素排出,忍住哭的人意味着慢性中毒。因此,忏悔的泪水可以涤除内心的痛苦而消除毒素,减轻由精神忧虑、压抑而导致的种种病苦,此言并非没有根攀的无稽之谈。
《密宗瑜伽的几种修习方法(洪丕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