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未能先淨戒行,甚而至于有所虧損,將來必當墮入惡趣,這末一來,自利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利他

  所以真正想要利他,定要嚴格愛護自己的淨戒。攝波羅密多論說:“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勤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又說:“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衆生利,先當善淨自屍羅,發起清淨屍羅力”。所以發心利他的菩薩,先當清淨自己的屍羅,其重要性並不次于比丘,因爲有了清淨的屍羅,就可博得衆生的敬仰,衆生對你有了敬仰,自然就肯接受你的教化,假定菩薩本身不健全,屍羅有所虧損,衆生對你根本不生敬重,又怎能接受你的化導

  所以菩薩持戒尢重于聲聞。

  菩薩受到廣大人群的尊崇敬仰,當更自尊自重的依據道德的規律去行,而實踐道德的主要項目,即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包括身語意行的叁大方面。如能不殺、不盜、不邪淫,身行就得清淨;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語行就得清淨;不貪、不嗔、不邪見,意行就得清淨。如是“身語意”叁業“行,成”得“清淨”,所修“十善業道”的功德也就“皆能”積“集”圓滿。所謂業道者:業指身叁口四的七支業行,道是通達義,亦即所由之路。吾人身語七支的活動業行,都要通過意業的,意爲它們的中樞機構,身語的一切活動,都是由意之所推動的,如意停止活動,七支失去它們的指揮,也就停息下來,不再發生活動作用。因意業爲身語七支行業必經之道,所以總名業道。叁業清淨,十善業道也就功德圓滿,換句話說,叁業清淨一分,十善功德業就集聚一分,所以說十善業道皆能集。

  爲什麼菩薩要以十善業爲所修戒行

  因爲菩薩有在家出家的兩類,而且大都是出在無佛世的,即使出在有佛的時代,亦不一定完全住在僧團中,因在家菩薩多于出家菩薩,其在家菩薩,有的是現國王身,有的是現宰官身,有的是現將軍身,因此不得不以十善業爲主修的戒行。十善業,爲做人的基本道德律,不管在家出家,都當依此而行。攝波羅密多論說:“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衆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爲屍羅,此爲攝盡屍羅本,故于此等應修習”。十善業爲一切屍羅的根本,大乘梵網經及瑜伽戒本所說菩薩戒,要不外于這十善業戒,其他如十地經等,亦都是這樣說的,所以菩薩特重十善業戒,果能將此做到清淨無染,其他諸戒也就容易成辦,而不致于毀犯了。

  本前攝波羅密多論所說,可知十善業戒,不唯利生的菩薩所應修,就是解脫的聲聞及趣善道的人天亦應修,可說是五乘行人所共修的,不過大乘菩薩,特別是二地菩薩,修得最圓滿,最爲清淨而已。所以頌說:“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清淨增勝的十善業道,從表面看,只不過是十戒,如若擴大來說,實包括一切德行,因此不可子以忽視。

  不錯,二地所修的十善業戒,是最增勝清淨的,但究竟清淨到什麼程度,還得善爲說明。頌文舉喻說:“彼如秋月恒清潔”。秋月,就是秋天的月亮。俗說:“月到中秋分外明”,秋天的月亮,的確異常皎潔光輝,而且恒常的保持它的明淨;彼二地菩薩所修的十善業,也如秋月那樣的潔淨無瑕,所以恒時清潔。恒清淨的東西,主要還是指的意業,因爲意業清淨寂然,不像猿猴那樣的騰躍跳動,而表現在身語行爲上的,也就自然寂靜無嘩,光明嚴飾,無限端嚴。如以身業來說,行住坐臥,如法如律,一切合乎威儀,如以語業來說,出言吐語,溫文爾雅,一切翔實雅正。所以說:“寂靜光飾極端嚴”。假定意不清淨,六根不能守護,見色而染于色,聞聲而著于聲,要想保持寂靜端嚴,是就不可能了。所以叁業清淨中,意業清淨最爲第一。

  行者叁業不犯,潔淨猶如秋月,固然是很理想,但仍不能說是最極清淨,如欲做到真正最極清淨,依佛法說,要到人我雙忘的地步,若持戒的人還有人我相存在,那他所持的戒永不得清淨,所以頌說:“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因爲持戒者執有自我,則他所見到的;總以爲自己能夠持戒,別人是都不行的,于是生大驕慢,看不起一般人,而且是是非非層出不窮,有了人我定非,試問戒何能淨

  我們在現實世間所見到的,一般自以爲持戒者,總認爲別人所守的戒,不如自己清淨,于是在團體中,格格不入,不能和樂相處。可是二地菩薩不然,雖持戒謹嚴,清淨無染,但能了達叁輪體空,二邊不著,決沒有什麼人我是非的分別心,所以頌說:“故彼恒于叁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布施有叁輪,持戒同樣有叁輪,即能持戒者,所持戒法,持戒的對象。持戒而有對象,這是很要緊的,假使沒有對象,即無有戒可持。如持不殺生戒,必須有個生命,爲我們所不殺,始能完成你的不殺功德。且如現在有只蚊子在我身上吸血,當知這只蚊子就是我的持戒對象。即當蚊子來吸血時,你能慈悲的不加害于它,讓它安然的吃飽了飛去,這就是持戒。再如不妄語戒,比方現在有人來到福嚴學舍,向你探問某某法師,你明知道某某法師在舍,也就老實的告訴他某某法師住在某個厲裏,是爲持不妄語戒,而這不妄語戒的功德圓成,是由某個來人所引起的,當知來人就是你所持戒的對象。對著持戒的對象而不犯戒,才是真正的持戒者。持戒行人,能夠通達叁輪體空,不在這些上面生起實有的妄執,若斷若常,若有若無的二邊心行

  自然也就悉皆遠離,再也不會落于二邊的泥沼中了。二地菩薩通達我法二空,所以所持禁戒,得以潔淨端嚴。

  己二 明一般戒德

  庚一 破戒爲衆患之本

  失壞戒足諸衆生 于惡趣受布施果 生物總根受用盡 其後資財不得生

  若時自在住順處 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隨他轉 後以何因從彼出

  是故勝者說施後 隨即宣說屍羅教

  這是廣說戒德的第二大科,明一般戒德,又分爲二:一、破戒爲衆患之木;二、持戒爲衆善之團,現在先講第一科。

  戒是做人的基本,有戒就有美滿的人生,失戒也就失掉了人生,所以戒比布施尤爲重要。“失壞戒足諸衆生”者:足,通俗點說,就是吾人的兩只腳,腳有行走自如的特能,如一個活潑潑的生命,所以能夠出入往返,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任重道遠的兩只腳,我們人類即因有了兩只腳做基礎,才有從此到彼,從彼還此的一切活動,假使沒有兩只腳,試問我們還能做出什麼

  現在說戒名爲戒足,即因戒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人類社會的一切道德推行,必以戒是賴,沒有戒是不行的。如人曾祟道德,堂堂正正做人,不僞不倚,不邪不枉,無論做什麼,都對廣大的人群有益,這人活在這世間,一定能夠挺立得起來的。反之,不守道德的信條,一切是胡亂妄爲,妨礙人群的利益,那你就要受到衆人的指責,甚至使你在社會上無法立足,所以爲人而不能本著人生道德去行,必然是處處都行不適!同時,吾人做人,不僅希望現生做個完人,並希望來生亦做個受衆尊敬的人,或上生天國去,進一步更求做出世的聖人。但這都要以戒爲本,沒有戒一切希望均將落空,所以太虛大師說:“戒爲五乘共基”。

  人的一切行動,以兩足爲基本,假定失壞兩足,立刻就要失去行動自由,永遠達不到心目中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如喜愛青山的,不能跋其峰,好玩碧水的,不能涉其溪!當知失壞戒足的一切衆生,亦複是如此的,不特最高的佛果菩提無法到達,就是世間的人天樂果也不能求得。兩足對于吾人如此重要,吾人應該好好的保護兩足,可謂毫無疑義。對足如是,對戒更應如是。戒經序說:“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亦不至菩提。是故有智者,常當護戒足,勿合有毀損”!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戒足人人所應遵守的,只要承認自己是人,就當重視一切戒行,因爲這是人生道德的根本。不論你是不是佛弟子,亦不問你受沒有受戒,假定失壞戒足,就不能再獲人生。所以不特出家人殺生偷盜是犯戒,就是在家人做了這些事情,亦同樣的要負因果上的道德責任,特別是菩薩行者,更要守護淨戒,而且嚴淨屍羅,不是爲的自己利益,而是爲的救護世間,所謂“爲利世間而護戒”者,在此。

  爲人失壞戒足,將受什麼果報

  頌文告訴我們說:“于惡趣受布施果”。佛法常說,因果絲毫不爽,雖因毀戒墮于惡趣,但因生前修布施行,在惡趣中,並不和其他罪業衆生受同樣的痛苦

  以其布施的功德仍然存在,即于叁惡趣中,受用布施的果報。通常說,叁惡趣是極其痛苦的地方,布施是快樂的果報,怎可說于叁惡趣中受廚布施之果

  關于這個,讓我略爲解說:如鬼趣,向來別爲多財、少財、無財鬼的叁類,無財鬼固然沒有什麼享受,多財鬼卻有相當高度享受的,如中國人祭奉的山神、土地、東嶽、城隍之類,其受用就是超過其他鬼類的。地獄,有大地獄、小地獄、孤獨地獄,而孤獨地獄的享受,亦是超勝其他地獄的。至于畜類,福樂超過人的,所在多是,如經中說的“象身挂璎珞”,這在印度及熱帶産象的地方”常、常見到的事實,還有富人家中所養的狗、鳥雀之類,其享受亦是勝于人的,乃至佛經所說海中龍王,都有很高的享受。若問惡趣有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享受

  原因就在他們前世做人時,曾經實行布施,有如是因當有如是果,所以雖墮惡趣,仍然受用布施的果報。

  或有以爲:叁惡趣中既有這樣好的享受,我們即使墮入惡趣,並在惡趣中生活,又有什麼關系

  可不要這樣想!不說你生前沒有布施,墮入惡趣要受極大的苦果,就是你生前曾經布施,一旦墮入惡趣,縱然受用施果,可也不是理想的,爲什麼?頌說:“生物總根受用盡”,到了那個時候,那你又將怎辦

  生物總根四字,獨立來看,不知足說的什麼,實際這是指種子而言…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