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且以谷種來說:一鬥谷種能種一甲田,我們把這種子下到田裏去,經過人工的培植,到秋收的時節,就又可收獲很多的谷子。如是春種秋收,就可受用不盡。假定有一個呆子,不管種子不種子,把現有的谷子春成米吃掉,那就永遠不會再有收獲了。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我們所以來這世間做人,依佛法的因果律說,是由過去布施持戒而來,如今生能再繼續布施,則你布施功德,就將受用不盡,若今生不肯行布施,那你布施幅報受用完了,自然也就不會再有福樂可享。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尚且如此,缺乏智慧的惡趣衆生,不明因果循環之理,也聽聞不到佛法,當然就更沒有布施的機會,因此,本來所有的一點布施幅德,由你在惡趣中慢慢受用完畢,他日惡趣果報盡了,再生到人間來,那裏還有資財可再供你受用

  所以頌說:“其後資財不得生”。如佛前的油燈,只要不斷的添油,其光就不斷的播放,如到相當時間,不再加添香油,等到油燒幹了,光明自然也就熄滅。這樣說來,叁惡趣的生活,並不是理想的,布施的功德不及持戒的利益,是以做人還是以持戒爲本,如僅布施而不持戒,這決不是智者所當爲的!

  現在我們是人,不但住在順利的善處,亦複住在順利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的過生活,就當奸好的重視戒行,不論在任何璟境下,都當本著戒行做人,決不違反所應遵守的戒律;否則,生活在自己可以做得主的順處,而不好奸的把握住這個有利的璟境,天天過著紙醉金迷歌臺舜榭的糜爛生活,不能自己攝持自己,作些違犯道德的事,那你的前途一定是很危險的!所以頌說:“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爲什麼要這樣說

  原來人類的惰性是很大的,當其璟境不順利時,還能安分守己的做人,所謂“饑寒發道心”,正是此意。可是有些人,在順利環境中,本可自主的,但因有錢有勢,璟境太過順利,爲錢勢所迷,反而做不得主,胡作亂爲,造諸罪惡,由此惡業,墮入惡趣,一切隨他業力所轉,自己再也不能得到自由自在,到了那個時候,試問你能以那種因緣,始能從叁惡道中出來

  所以頌說:“後以何因從彼出”。佛法常說:“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又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如伊缽羅龍王的因緣:彼在迦葉佛時代,原是個精進比丘,但對佛製的戒法,不生尊重而掉以輕毀之心,違犯如來的禁戒,盜折伊缽羅樹葉,于是後墮畜生而爲龍王,雖爲龍王仍然受苦無量、心生厭離,到釋迦佛出世,龍王憑其報通,前來佛所,頂禮佛足,述說前因,求佛指示,並問像我現在所受的痛苦,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免除?佛知它的苦報,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不能直接的告訴它,所以要它等彌勒佛出世時去問彌勒佛。可知一失人身墮入惡趣,想要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如此,“足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屍羅教”。勝者,指佛。佛的智慧功德,不但超勝人天,亦複超勝出世的叁乘,乃聖中之聖,天中之天,所以有時把佛譯爲勝者。中含教化病經說:“如諸佛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諸佛說法,在說布施後,總是立刻的緣接著又宣說戒。不錯,布施是能生功德的,但此功德並不十分堅固,如遇差別因緣;是會受用盡的,爲了衆生永遠的快樂,所以佛于說施之後,必然宣說持戒利益,若人真能如法持戒,那由戒所生的功德,就可永遠綿綿無盡,而且上進亦較容易。

  庚二 持戒爲衆善之因

  屍羅田中長功德 受用果利永無竭 諸異生及佛語生 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 其因除戒定無余 猶如大海與死屍 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 不樂與犯戒雜層

  這是明一般戒德的第二大科,即說明持戒爲衆善之因。因有兩個意思:一、出生義:以谷來說,一粒谷下在田中,漸漸的出生芽來,是爲出生義。二、增長義:谷子生芽以後,在田中繼續不斷的增長,到了秋天,就可收獲更多的新種。如是從出生而增長而成熟,就可永遠無盡的受用。“屍羅”妙戒,如“田”,既能出生我們的功德,亦能增“長”我們的“功德”。我們所有的功德,可說都從戒田中生長起來的。如不殺生功德,是從不殺生的戒田生起來的,你如天天持不殺生戒,你的功德也就一天一天的在那裏增長,功德一天一天的增長,將來必然就得受用果報利益,而且這個受用,不是給別人受用,是你自己受用,不是今天受用了,明天就沒有了,而是永遠受用無盡的,所以說“受用果利永無竭”。從這默看,可以明顯的看出持戒的殊勝,因爲沒有了戒,定慧等的無邊功德,都將無由出生。聲聞乘的重戒不重布施,其原因也就在此。布施的功德是可窮盡的,且不能保持人生的;屍羅的功德不但不會失卻人生,且受用的果利永遠無盡!

  “諸異生”,本包含六道衆生的,不過這裏主要是指求增上生的人天有情說的。“及佛語生”,是指聲聞乘的行者。“自證菩提”,是指獨覺乘的行者。“與佛子”,是指大乘的菩薩行者。意思是說:五乘行人,皆以戒爲基礎,除了戒沒有別的善法可做基礎。如求“增上生”的人天行者,欲得人天之果,“其因”決定是戒,“除”了“戒”決“定”更“無”其“余”的勝因。什麼叫做增上生

  增上是殊勝的意思。異生希望將來所得到的果報,比今生更增上更殊勝。如人所得的現實生命,覺有種種的不美滿,于是希望將來,不管生天也好,再來人間也好,總要比今生來得殊勝一點,諸如壽命、資財以及一切功德,無不增上,名增上生。但增上生不是無因所能希求得到的,要想得到增上生的一切,必須嚴持戎行,除了戒行而外,你以另外的法門去追求增上生,那必然是白費氣力。

  諸求“決定勝”的聲聞、獨覺、菩薩叁乘行人,希望將來能夠得到決定勝的聖果,同樣是要以戒爲其基因,假定離了衆善之因的戒行,決定更無其余的因。什麼叫做決定勝

  決定是有把握的意思。得到人天的增上生果,在異生位上不能說不美滿,但誰也沒有把握可以永遠不再墮落,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墮入牛胎馬腹,唯有斷除煩惱,真正出離生死,始能不再枉受輪回,始得決定勝的聖果。但爲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的因行是戒,由此我們知道,持戒是得決定勝的最佳保證,所謂“戒爲無上菩提本”,亦即此意。

  戒既這樣的重要,假定有人犯了戒,那在佛教又當怎樣處置

  如大海深廣無涯,雖涓滴不棄而無所不包,但就不容死屍,所謂“大海雖大,不宿死屍”。如有人眺海自殺,風浪不斷的鼓動,慢慢的把這死屍,吹上岸去,決不容許它存留在大海中。“佛門廣大,不容犯戒之人”,其道理也是如此。“破根本戒者不共住”,這是我國叢林的製度,亦是佛法戒律的精神。爲什麼這樣的嚴格

  因僧團的清淨,就如大海清淨一樣,假使有犯戒的比丘住其間,那就不清淨了,所以須把犯者像大海不容死屍那樣的逐出僧團。這不是說佛法不慈悲,不能容人,是爲表示佛法的清淨。所以頌說:“猶如大海與死屍”。

  頌中更舉一個例說:“亦如吉祥與黑耳”。求財富,可說這是人類共同的要求。在中國,如有感到家裏貧窮,希望得到大富大貴,唯一的辦法就是求財神,敬祈財神給與自己恩賜。在印度,不是求財神,而是敬奉大功德天,亦即供天儀軌所說的“南無第一威德成就衆事大功德天”。儀軌說的功德天,即本頌說的吉祥。印度傳說:吉祥是個極爲美麗的女即,她還有個妹妹名叫黑耳,生得真是醜陋不堪。姊妹兩人,不特面貌生得美醜不同,就是對于人類貢獻亦別:吉祥是賜財富給人類的;黑耳是爲人類銷散財富的。經中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過去印度有個窮苦的人,因爲渴望著財富來維持生活,于是有人告訴他拜大功德天可得財富,他就遵照別人的啓示,天天祈禱大功德天以求財富。經過大約兩年這麼久,居然得到大功德天的感應。即有一天,他還正在祈求時,忽然聽到有敲門的聲音,于是心想…這時來敲門的沒有別人,大概是大功德天爲我送財來了。所以歡歡喜喜的去開門,見到外面站著一位美麗的女即,果然是大功德天,立刻把她請進屋來,而內心有說不出的快樂,以爲從此不再受貧窮之苦。那裏知道當他正在快樂的當兒,門外的敲門聲又響起來了,而且敲的聲音很急促,他內心中馬上又有了不祥的預兆,乃帶著懷疑的口吻問道:“門外是誰J

  有個很粗魯的女人聲音回答說:“我是大功德天的妹妹黑耳,請你快快開門讓我進來”。“糟糕!她會使我貧窮的,怎能讓她進來”?求財富的這樣自語著,不願意去開門。可是門外又有尖刺的聲音傳進來說:“你這個人真不懂道理,我和我的姐姐是分不開的,你怎能只歡迎我姐姐而不歡迎我”

  她雖說姊妹不能分開,但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一個是送財的,一個是散財的,怎能共處?吉祥是喻持戒的人,黑耳是喻破戒的人,持戒者與犯戒者,是不能同住在一個僧團裏的。所以頌說:“如是”所有“持戒”的“諸大士”,都“不樂”意不歡喜的“與犯戒”者,“雜居”在一個地方。犯戒者是不清淨的人,持戒者是清淨的人,兩者的出入很大,怎能相處

  不說犯根本戒的,就是犯僧殘等戒的,欲在僧團中繼續住下去,也要忏悔,犯戒而不忏悔,爲了保持僧團清淨,亦是不共住的。昆奈耶中說:佛陀所以依法攝僧,使佛弟子有如法集團,目的是爲正法久住,而住持佛法,也確乎要和樂清淨大衆負起責任來。說得重要一點,和樂清淨的僧團,是佛陀的慧命所寄,一點馬虎不得的。

  己叁 顯菩薩戒勝

  庚一 辨差別

  由誰于誰斷何事 若彼叁輪有可得 名世間波羅密多 叁者皆空乃出世

  這是廣說戒德中的第叁顯菩薩戒勝,于中先辨差別。“由誰”,指能持戎的人;“于誰”,指對誰而持戒,亦即持戒的對象;“斷何事”,指斷不殺生等諸事。說得明…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