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但新的罪惡不會再造,而且過去所已造成的衆罪,亦當悉皆消滅。此中四種功德,前二與後一種,是現生的利益,第叁種是未來的利益,所以能行忍辱,對于現在未來,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辛二 結勸修安忍
了知異生與佛子 嗔恚過失忍功德 永斷不忍常修習 聖者所贊諸安忍
忍不忍的德失,上面已經講過;現在這首頌文,結勸常修安忍。嗔恚大都是凡夫發的,忍辱大都是菩薩修的,不知嗔恚過失及忍辱功德,而你常發脾氣,這還情有可原。現既“了知異生”所有的“嗔恚過失”,亦複了知“佛幹”所有的“忍”辱“功德”,而你仍然不忍且經常的大生嗔恚,這就不可原諒了!月稱論主有鑒于此,所以特地勸告我們,要“水斷不忍”而“常”常的“修習聖者所”稱“贊”的“諸安忍”。說到安忍所生的痛苦,究竟有些什麼需要安忍的
如爲增長梵行所依的醫藥、衣服、飲食、臥具等,假定所得是很粗鮮的,甚至爲人稽留而不給的,不應爲此多生憂愁,而應忍受由此所生的痛苦。又如世間的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産生的衆苦,我們亦應善加思擇而子以忍受。至于遭遇人事方面的打擊,而産生的種種痛苦,同樣要子以極端忍受,其忍受的方法,現在略說幾點:
一、觀衆生苦:從現實世間看,不管多麼凶狠的人,盡管常發雷霆般的脾氣,但一見到大病在身而受痛苦折磨的病者,他的脾氣無論如何就發不出來了。因他感到病人已夠苦的了,怎忍由我的暴怒,再增加他的痛苦?愛發嗔心的人,當你嗔心快要起時,不妨立刻觀衆生苦,想想衆生既是這樣的痛苦,我怎麼忍心對他生嗔,使之苦上加苦
果能這樣想法,我相信會撲滅嗔心的。
二、觀衆生愚:從現實世間看,你當可以發現,一個無知的小孩,不論怎樣的胡扯,甚至終日無理取鬧,做大人的總能子以原諒,絕對不會對孩子亂動嗔心,即使有時被鬧得火氣來了,口頭上雖加呵斥,而內心中還是慈愛著的。如把這個觀點加以擴大,了知世間一切衆生,都和小孩一樣愚癡,不知善惡是非,不別邪正真僞,我是有智慧的大人,怎可向愚癡衆生隨便亂發脾氣
叁、觀根性別:衆生根性各各不同,你有你的個性,我有我的個性,俗說百人百性,千人千性,要想彼此相同,是絕對做不到的。最明顯的,經中說有貪行人、嗔行人、癡行人、等分行人等。他生嗔心已經習以爲性,你又何必與他一般見識
假使他生嗔心,你又眼他一樣的生嗔,那你比他又好在那裏
你希望人家和你一樣,人家又希望你和他一樣,那又怎辦
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遇到嗔心特重的根性,不要與他計較,而應善爲忍受。
若人果能永斷不忍而又常能修習聖者所稱贊的安忍,那你這個人,真正可以算是菩提種子,而可向菩提大道前進了。
辛叁 明世出世忍
縱回等覺大菩提 可得叁輪仍世間 佛說若彼無所得 即是出世波羅密
叁地所修的忍辱,如初地所修的布施,二地所修的持戒,也有世間與出世間的不同,而其關鍵所在,在于是否通達叁輪體空。所謂忍辱叁輪,就是能忍的人,所忍的對象,忍之爲忍的忍法。實行忍辱,有沒有功德
上面說過,忍是有諸功德的,現在有個能行忍者,將其所有諸忍功德,回向最高佛果菩提,不用說,這是極爲難得的!“縱”然極爲難得的將其忍德“回”向正“等”正“覺”無上“大菩提”,假定認爲仍有一個“可得”的實在“叁輪”,不客氣的說,則你所修的忍辱,“仍”然屬于“世間”的波羅密,要想由此趣向菩提,還是做不到的。怎樣才算是出世的呢
“佛說”:“若彼”忍辱行者,運用他的智慧,通達能忍的人,所忍的對象以及忍法,都是空“無所得”的話,“即是出世”的忍辱“波羅密”了。到了這個程度,不說你回向無十大菩提,即使不回向妩上大菩提,那你所獲的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
戊叁 得余功德
此地佛子得禅通 及能遍盡諸貪嗔 彼亦常時能摧壞 世人所有諸貪欲
叁地菩薩,不但能得忍的功德,而且還得其余的功德。先說“此地佛子”所“得禅”定神“通”的功德。這裏所說的禅,主要是指四禅、四空、四無量心的十二門禅。
四禅,又名四靜慮,是色界所修的定。靜慮,據俱舍光記說:“由定寂靜慧能審慮,審慮即是如實了知義,從用及果爲名,故名靜慮。如契經說:心若在定,能如實了知”。依于這個解釋,我們知道:靜慮是定慧均修的,或說是止觀雙照的。有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的差別。
四空,又名四等至,是無色界所修的定。等至,梵語叫做叁摩缽底,其意是說: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叫做等,由定而能到達這平等地位,所以叫做等至。唯識述記六上說:“在定,定數勢力,舍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爲等至”。依這解釋,可知等至,是側重于定的修習,對于觀法較爲忽略。有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的差別。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的四心。慈無量心的修習,旨在給與衆生的快樂;悲無量心的修習,旨在拔除衆生的痛苦;喜無量心的修習,不是隨喜的喜,而是見到衆生離苦得樂的歡喜;舍無量心的修習,其舍不在施舍,而是怨親平等的表示。如令衆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行的實踐,不唯施之于我的親人,即使我的怨家亦然。
通是神通,即如常說的六通。神通的獲得,由定力使然,修禅定的,一旦得到四禅的根本定,就可發諸前五通了。所以神通中的前五通,不但佛弟子可得,凡是修定的人都可得,是共外道的。若說佛弟子與外道的神通有何差別,那只是在通的妙用上有所不同:如天眼適,佛弟子所見的範圍大,外道所見的範圍小;再如天耳通,佛弟子所聽到的遠,外道所聽到的近;他心通,是知道他人的心念活動;宿命通,是對過去生中的種種有所通達;神足通,是變化多端,往來無礙,履水如地,履地如水。佛子的神通,不與外道共的,是漏盡通。此第叁地的菩薩,不但得前五通,亦複得漏盡通。
菩薩除了得定得通,並“及能”夠“遍盡諸貪嗔”。諸貪,是指叁界所有的貪,因爲貪是通叁界有的;嗔唯欲界有,所謂“上界不行嗔”的。此中意說:叁地菩薩,不但斷除了欲界所有的嗔心,就是遍于叁界的貪心也斷除淨盡。不特如此,“彼”菩薩“亦常時”的“能”夠“摧壞世人所有諸負欲”。世人所有的諸貪欲,不外色聲等的五欲。經中告訴我們叁二地菩薩,常爲忉利天的天主,忉利天上有個善法堂,就是忉利天主常常集衆說法的地方,他爲天人說法,主要是說五欲的過患,所以對于世人所有的諸欲,他能無保留的子以摧毀,決不染著世間的欲樂。同時,修定最要的是呵五欲,如對五欲的過患認識不清,常爲五欲所牽,那你的定決修不成功。叁地既以修定而得神通,可見他對世人所有的諸貪欲,絲毫不生染著之心。
戊四 明說施等
如是施等叁種法 善逝多爲在家說 彼等亦即福資糧 複是諸佛色身因
初地修布施波羅密多,二地修持戒波羅密多,叁地修忍辱波羅密多,“如是施等叁種法”,主要是爲什麼人說的,“善逝多爲在家說”。這叁種法門,真實說來,凡爲佛幹,是都應該修的,不論在家出家,但比較起來,多數是爲在家說,因在家衆,不一定馬上就求出世的解脫,而以求人天的果報爲主的,可是欲得人天的果報,施、戒、忍的叁種法門不可缺一。在這裏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不可認爲如是叁法,是在家的行門,出家就不要修,假定這樣想,那是錯誤的。以忍辱說,遺教經的指一不是:“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持戒,出家重于在家,更是人人所知的。至于布施,出家比丘,持銀錢戒,財施固不可能,法施還是需要的。到了現在,很多地區的出家佛子,不但手裏拿錢,有的甚至成爲小資本家,應該同樣可以財施的。
“彼等”,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的叁種法門,而這叁種法門,不僅是人天乘的主要資糧,“亦即”是上求佛道的二順”德“資糧”。資糧,就是古代遠行所帶的幹糧。一個菩薩行者,向菩提大道前進時,一定要具備福德智慧二大資糧,而且是不可偏廢的。如專備智慧資糧,很容易走上小乘的道路;如專備輻德資糧,則又易步入人天道上。福德資糧的完成,有賴于施、戒、忍;智慧資糧的完成,則有賴于靜慮、般若;精進,乃是完成二大資糧的動力。所以菩薩行者,必須福慧雙修,方能證得最高無上菩提。
施、戒、忍的一二法,不但是幅德資糧,“複是諸佛色身因”。佛有二種身,即法身與色身。謂以般若智慧,證悟緣起真實性,以緣起正法而爲身,名爲法身。法身遍一切處而無所不在,即因緣起法是遍一切處的。謂父母所生身,名爲色身,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奸。圓滿法身,由于智慧;圓滿色身,由于福德。如能施戒忍辱,就可得相好身,我們定要承認佛有此相好莊嚴的色身;假定自己也想得到這相好身,那就得依照施等叁法去行。
戊五 明彼勝用
發光佛子安住日 先除自身諸冥闇 複欲摧滅衆生閣 此地極利而不嗔
日即太陽,太陽中是具有光明的。不管日光、月光、燈光,凡是光都有除闇的作用。第叁“發光”地的“佛子,安住”在慧“日”當中,當如初日那樣的,具有殊勝的光明。光明的出現,“先除自身”所有的“諸冥合”,然後才除其他方面的冥合。如從日上放射出來的光明,日的本身周圍黑暗,固已不複存在,就是大地所有的黑板亦被驅除。叁地菩薩發出的智慧光明,先照破了本身所有的煩惱黑合,“複欲摧”破消“滅衆生”身心上的煩惱黑合。諸冥合,說來雖多,總括言之:大乘說爲煩惱…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