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所知的二障,小乘說爲染汙不染汙的二種無知。俱舍開頭說的“諸一切種諸冥滅”,就是滅此諸冥。唯破自身冥合,不除他人冥合,這是小乘行徑;菩薩不是專爲自身而行菩薩道的,所以破了自身的冥合,更運用慧光,摧滅衆生的冥合。除自身合是自利,滅衆生合是利他。爲了自利不應生嗔,爲了利他更不應生嗔。“此”第叁“地”菩薩,因爲智慧“極”爲猛“利”的關系,了知自他都是如幻化的,有什麼可嗔恚的

  因“而”能“不”生“嗔”,堅定的常修聖者所贊的安忍波羅密多。

  丁四 焰慧地

  功德皆隨精進行 福慧二種資糧因 何地精進最熾盛 彼即第四焰慧地

  此地佛子由勤修 菩提分法發慧焰 較前發光尤超勝 自見所屬皆遍盡

  上來已講叁地,現在續講第四地。第四地菩薩所修的,是精進波羅密多。行者對于一切善行的進修,佛陀認爲非精進不可,因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一是“隨”順“精進”而“行”的,換句話說,沒有精進,就沒有一切功德的積聚。菩薩本行經說:“一切衆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我在八大人覺經講記裏說:“叁世諸佛皆因常行精進而得究竟實證,叁世諸佛亦常稱贊精進功德,吾人豈可忽視精進”

  精進的反面就是懈怠,阿含經說:“懈怠爲一切惡法之本,精進爲一切善法之本”。是以爲人不可隨便,假定太過隨便,一切罪惡都將緣此而生。同時還要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個中心,其他都將隨著這個中心而轉,如以精進爲中心,一切功德善法都隨此轉了。不過佛法所說精進,亦有它的一個條件,就是要在善法功德方面去行,否則的話,縱然賣力,亦是懈怠。入行論說:“進謂勇于善”。如專在殺盜淫上用功夫,那可說是勇于惡,不得說爲精進。如小偷,“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天天都是人家睡覺他在奔跑,一般人看來,豈不也很精進

  但在佛法看,不但不承認這是精進,而且認爲這是人生最大的懈怠,亦是人生的罪惡之源!

  瑜伽師地論中解釋精進,亦是在攝善法戒與饒益衆生戒兩方面著重的。且以利益有情方面來說:菩薩爲了利益衆生,不顧一切危險的精進做去,那怕是上刀山爬劍樹,只要有衆生可度,我也毫無顧慮的爬上去,這樣,才可說是真精進。莊嚴經論有頌說:氣資糧善中進第一,理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爲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叁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瑜伽菩薩地也說:“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提善法取勝之因,余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贊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勸發增上意樂會又說:“能除諸苦及冥合,是能永斷惡趣木,諸佛所贊聖精進,此是恒常應依止”。所以一個人有了精進,不論什麼都不能勝過你,諸如受用、煩惱、厭患、少得,對你都將無可如何。是以精進在佛法中非常重要。

  不但一切功德都以精進爲中心,就是二困慧二種資糧”的成就,亦是以此精進爲主“因”的。福慧二大資糧,是修六波羅密所成就的。前面曾經說過:修布施、持戒、忍辱叁種波羅密多,就可圓滿幅德資糧;修靜慮、般若二種波羅密多,就叮圓滿智慧資糧。但修這些波羅密多,均有賴于精進波羅密多的支持。否則的話,不論布施、持戒,乃至靜慮、般若,都將無法繼續不斷的修習下去。海慧請問經說:“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我們再看世間各種工巧,假定能精進去做的,固然不難將之做成,假使懈怠的學習,亦足下容易學成功的。世間工巧尚且如此,何況出世的福慧?所以必須精進不懈,以此爲因,方能圓成福慧二種資糧。

  精進既是這樣的重要,在菩薩的十地中,那地菩薩修此修得最爲殊勝?所以說:“何地精進最熾盛”。頌文接著告訴我們說:“彼即第四焰慧地”。焰是火焰,如以火燒物,除了火光,還有火焰,火焰不起,東西是不容易燒掉的。四地菩薩因爲精進最極熾盛的關系,所以能發生智慧的火焰來,並運用這智慧的火焰,焚毀諸煩惱薪,所以特名焰慧地。

  “此地佛子由”于“勤修”什麼法門,而得發出智慧的火焰來的

  由勤修“菩提分法”,所以“發”出智“慧”的火“焰”。菩提分法,簡單的說,是指七菩提分,詳細的說,是指叁十七菩提分法。菩提是覺的意思,分是因或條件的意思。所謂七菩提分,意即本著七個條件去做,就可獲得所求證的正覺。所謂叁十七菩提分法,是即依于叁十七個條件去行,到了修成功的時候,就可證入正覺。爲什麼能夠如此

  因徒菩提分法之中,可以發出智慧焰來,而且所發出的慧焰,較之第叁發光地所放射出來的赤金色光尤爲殊勝,所以說“較前發光尤超勝”。如舉喻說:叁地的慧光,如太陽的初出;四地的慧光,如太陽的日中,其光的強弱,可想而知。如日中天的智慧光焰,能破除“自”我“見”及爲自我見“所屬”的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等,悉“皆遍盡”。

  依月稱論師的意見說來,衆生的生死根本在煩惱障,而這煩惱障,不但是我執,實亦包含法執。我見(薩迦耶見)而有的我執,到什麼時候可以斷除

  大體說來:初地菩薩只斷分別我執,四地菩薩已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徹底的斷盡俱生我執,要到八地菩薩。這裏遍盡自見所屬的諸煩惱,主要是指俱生我執的一分,並不是真的如八地那樣的斷盡俱生我執。

  丁五 難勝地

  大士住于難勝地 一切諸魔募能勝 靜慮增勝極善知 善慧諸谛微妙性

  這是十地中的第五地,在全頌文中,此地說得很簡單的,只有一頌。“大士”,就是發大心之士,亦即菩薩的別號。這位大士,安“住于難勝地”。勝是超勝、戰勝的意思。如有魔來擾亂菩薩或和菩薩決鬥,無論如何是不能獲得勝利的,所以說二切諸魔莫能勝”。一切諸魔,顯示魔有很多,如通常說有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的四種。魔,以佛法說,是惡勢力的代表,其最大的特色,在阻礙人類的進步。如有不斷的要求生命向上、向善、向光明,或在不斷的要求進步,魔知道了,立刻就來加以擾亂,逼使你向後退墮。如佛法說的天魔,其希望是很簡單的,就是希望每個衆生都爲他的眷屬,在限度內行善而不能跳出魔王的掌握,他不但不來擾亂你,而且很可能的來加持你,但若你想眺出叁界,不願再受魔的控製,魔王馬上就來擾亂,使你不得順利的出離叁界。

  大乘菩薩行者,要到什麼位子,始可降伏衆魔

  一般說來,在加行位與資糧位就可降魔,不過這時降魔,還不是純憑自己的力量,須賴佛力的加持,因爲自己的力量,尚未能與魔力平衡。初地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因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又給與魔王擾亂的機會,所以還不能說是難勝。現在第五地菩薩,由于定力的堅強,任何外在的魔力,都沒有辦法打進來,所以稱爲難勝地。

  第五地菩薩,在十波羅密多中,以修靜慮波羅密多爲主,所以說“靜慮增勝極善知”。定,很多經中都說是“心一境性”,就是使我們的一念心,始終安住在所緣的境界上,不讓它向其他方面馳散。如觀佛的眉間白毫相,就得將你一念心,安住在這所緣的白毫相上,一旦發覺你的這念心,不在所緣境上了,就得立刻拉回來,重行放在所緣境上,如是到達心不外散,即名爲定。瑜伽菩薩地說:“謂諸菩薩于菩薩聞思爲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昆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遺教經說:“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所以定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諸地也修定的,但遠不及五地定力的堅強,所以說靜慮增勝。靜慮工夫修得越深,于中發出的慧光,比前愈爲增強,所以極能善巧的了知諸法。“善意諸谛微妙性”者,善意是指聲聞、獨覺、佛的諸聖者。因聖者得到最極殊勝的智慧,所以稱爲善慧。聖者以其所得善慧,通達諸谛的做妙性。谛即真理,真理本來只有一個,根本沒有好多真理可說的。但佛法向來分爲二種,就是隨順世間的世俗谛與絕對真理的勝義谛。而世谛中又可分成好多的真理,如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理,乃至凡是具有決定如此不變性的,都可以谛名而安立的。五地菩薩因爲智慧增勝,對于諸谛的微妙性,無不通達了知,所以說爲善慧諸谛做妙性。

  五地菩薩所修的是靜慮波羅密多,即靜態,對動態說的。普通以爲動靜是相對的,動不能靜,靜不能動,要想做到動靜一如是很不容易的。五地菩薩,雖修靜慮,但無礙于動,可說是即靜而動,即動而靜,真正做到動靜一如,但這工夫不是容易得來的,是經過一番極大的努力而獲得的,所以名爲極難勝地。

  丁六 現前地

  戊一 略示地優

  現前住于正定心 正等覺法皆現前 現見緣起真實性 由住般若得滅定

  菩薩從地至地的善爲上進,所以現在就從第五難勝地而進入于第六現前地。即菩薩開始由五地向六地前進時,將自己的一念心專注的安定的住于正定上,使其絕對不再向外馳散,于是精神集中而般若智慧現前了,所以說“現前住于正定心,正等覺法皆現前”。正等覺法是無上菩提,亦即所謂般若。智論說:“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衆生力,爲之立異字”。金剛經講記說:“如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我法無性入門,所以名爲空觀或空慧。不過,這時的窒慧還沒有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就轉名般若。所以智論說:氣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圓滿,即名爲無上菩提。所以說:氣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一切種智。羅什說:“薩婆若即是老般若”。約始終淺深說,有此叁名,實際即是一般若”。可見般若與菩提是同體異名,不可說它有差別的。

  六地般若現前,其所現見的是什麼?“現見緣起真實性”。現見,不是現在看見的意思,也不是想像或意會的意思,而是般若慧對緣起法性親切的體驗,亦即通常所說的現證、悟入…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