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依佛法說,都是緣起空寂性,沒有一法有它的實在自體。諸法既是空無實體,現爲什麼又說真實?謂諸法中真正可說是真是實的,唯有無實自性的空寂,所以說爲真實性。一切本空,現在如其本空而見爲空,這不是真實是什麼?所以緣起空寂,即足緣起真實性。六地菩薩,運用他的智慧,觀察一切諸法,如實的體悟到:即緣起而性空,即性空而緣起,所以說爲現見緣起真實性。諸緣起法即足空性,這是什麼道理

  因爲凡是緣起的,共性必然是沒有的。爲什麼必然無有自性廣因爲它是待諸因緣而後有的,假定是有它的實自性的話,那就無須要待因緣,而且應該恒恒時有,可是事實不然,所以緣起無性,說名爲空。如有頌說:氣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爲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這是每個佛教徒所應有的體認。

  法法都是緣起真實性,從法性理體上說,可謂毫無問題,但從悟證方面說,由于智慧的大小,頗有淺深的差別:如小乘聖者也悟證到緣起真實性的,但不徹底,因他所觀察的是緣起生命,只能體認到補特伽羅緣起真實性,換句話說,他只能悟證到我空;而大乘聖者從一切法上觀察,通達法法無差別的空寂性,也就是說,對我法二空都有所體悟。大小乘的智慧力用不同,佛在經中常舉火的譬喻加以說明:如木柴的火與木炭的火,同樣是火,但所發生的火的力用,迪然不同。大小乘的智慧雖是一體,但所發生的作用有別:二乘人的智慧狹小,所以只能通達我空;大乘人的智慧廣大,所以能了我法二空。

  佛法常說二無心定,就是無想定與滅盡定,前者是一般外道修的,後者是佛法聖者得的。小乘證得叁果的聖者,就可得滅盡定;大乘要到六地菩薩,始可得滅盡定,因爲六地以前的菩薩,沒有廣大的悲心和高度的智慧,所以不能入于此定。六地菩薩,由于甚深般若智慧現前,安住在這般若上面而得滅受想定,所以頌說:“由住般若得滅定”。入此定,在境界上,雖近于非非想定,而實高于非非想定。因此滅盡定是無漏性,與真般若相應的,所以入了此定,就可通達緣起性空。由滅盡定身證股若,般若最爲殊勝。

  滅盡定的特色,是滅盡所有一切心識活動而入于靜止狀態。不過所滅的心識,大小乘說有不同:小乘說只滅除六識的心心所法,因爲他們根本不承認有七、八二識;大乘說滅前七識所有的心心所法。唯識述記說:“彼心心所滅名滅定,恒行染汙心(第七識)等滅故,此亦名滅受想定”。特標受想二心所滅,是因這兩心所,在心識的活動中,有著特別的騷擾,如果克服了這兩個東西,其他就易使之不起作用了,所以說爲滅受想定。

  進一步所要說明的,即這滅受想定,是有爲的還是無爲的

  大小乘的學派,都有相當的诤論:西北印度的說一切有部學者,謂滅盡定是有爲法,因這是有所作爲的;東南印度的大衆分別說系學者,謂滅盡定是無爲法,因這是無所作爲的。後代大衆,從西北印度有部思想發展起來的唯識學者,亦說減定是有爲;從東南印度大衆分別說系思想發展起來的中觀學者,則說滅盡定是無爲。

  其次要分別的,即這滅受想定,是有實體還是沒有實體

  有部認爲是有實體的,所以正理說:“體是有爲,實而非假”。他的理由是:減定所以得使心心所法不起,一定有股力量阻之不起,當知這股力量,即是顯示體爲實有。這種說法,大乘中觀、唯識固不承認,就是小乘經部師,亦說爲假而非實的,如說:“分位假立,無別實體”;“唯不轉位,假立爲定,無別實體”。本頌是屬中觀系的思想,當然是主滅定無實自體的。

  戊二 廣說般若德

  己一 攝導功德

  如有目者能引導 無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攝取 無眼功德趣聖果

  無量諸功德中,般若功德最爲第一,所以特先廣說般若德。般若德的殊勝高超,要說明它是很不容易的,因而現在特用譬喻加以顯示。在這世間做人,明白可見到的:有的是眼不能見的盲人,就是一般說的瞎子;有的是明眼人,什麼都看得見。假定現在有很多的盲人,要從新竹到青草湖一行,如沒有一個明眼人率領他們,讓他們自己在那裏摸索,不用說,是非常危險的,不是跌落溝中,就是掉在水裏,很難走到目的地,設或引導他們的人,也是一個瞎子,那必然又是所謂“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其危險仍然是免不了的。然則怎麼辦

  這就要有個明眼的人來領導他們。“如有目者能引導”,那就可使“無量盲人到止境”——目的地了。

  有目之人領導盲人是這樣,般若智慧領導諸余功德,進入薩婆若海也是如此。“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正是顯示這個意思。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爲導”,這是佛法者所熟知的。施戒等的五度,等于瞎子一樣,如不依般若智眼來引導,勢必不能趨向聖果,假定由般若智眼來引導,就可順著菩提大道,直達法性寂滅大海。般若爲什麼有這作用

  因它有攝取即集合的功能,如五度本是個別分散著的,現由般若把它集合起來,帶到菩提聖果上去。

  佛法所說功德,雖有無量無邊的這麼多,但總歸納起來不出兩大類,就是有眼功德與無眼功德。如以六度分別:前五度是無限功德,般若度是有限功德。無限功德要想趣入聖果,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的,一定要依止有眼功德才可到達。根據這個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不論什麼功德,如果離了般若,就不成爲成佛的功德。不但不能成佛,就是出離生死,亦不可能。經說:“若諸菩薩不住般若信解大乘,于大乘中隨修何行,我終不說能得出離”。

  諸余功德所以必須般若智慧的攝取,諸經論中有很多很好的說明,現在略爲申述一下:如以妙金所做成的莊嚴具,當然已經是極爲殊妙,但若能在這個莊嚴具上,更加嵌飾一塊世間最極名貴的帚青等寶,自然更爲人所喜愛和敬重。如是菩薩所修的布施持戒乃至靜慮的五種金莊嚴具,假使能夠再以揀別抉擇是理非理的智慧大寶嵌在上面,那當然就更顯出它的光彩,成爲世出世間最極希有的了。如信進念定慧的五根,以慧爲主導者,有了智慧,就能善巧了知:施信等有什麼功德,悭怠等有什麼過失,進而善巧盡諸煩惱,增長功德所有方便。

  又有頌顯般若爲五度之眼說:“若時爲慧所攝持,爾時獲眼得此名;如畫事畢若無眼,未畫眼來不得值”。中國向來有畫龍點睛之說:一個極善畫龍的畫師,不論他所畫的龍是怎樣生動,甚至躍躍欲飛的樣子,如晝好了沒有點出它的眼睛,那你這張畫仍然是一錢不值的,若在畫得極爲生動的龍上,明顯的點起眼睛來,那你這張畫就價值連城了。吾人所修的功德也是如此,假使沒有般若眼來點一下,那你所修的功德,就沒有多大價值!

  不過話說回來,如單有般若智眼,而沒有種種功德,那還不能算是圓滿。如軍隊只有軍團司令,沒有大量的士卒,試問怎能打仗

  行者向無上菩提前進,必有魔軍來和你作戰,爲了掃蕩魔軍,智慧認識魔力,固然是很要緊,可是光有智慧,等于光杆司令,同樣是不能克敵取勝的,所以除了智慧,必須要修無邊功德。無量功德在般若眼的領導下,直趨無上聖果,是就不成問題的了。

  己二 能達法性

  庚一 略示教理

  如彼通達甚深法 依于經教及正理 如是龍猛諸論中 隨所安立今當說

  這是顯示般若的深廣無涯,不是一般人所能獲得的。彼第六地菩薩所有智慧,能夠通達甚深法性的真理,是以什麼爲依憑的?如沒有一個依憑的標准,你說你通達了甚深法性,他說他通達了甚深法性,是則誰所證的較爲可信

  頌說:“如彼通達甚深法,依于經教及正理”。甚深法,就是諸法空寂性,亦即諸法勝義谛,或說爲畢竟空性,經說這是“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的,所以說爲甚深法。

  依于什麼通達這個甚深法

  一依佛陀的經教,即多聽聞如來的聖敦,從如來聖致中,獲得大的啓示,然後去悟入真理。可是欲依聖教而得悟入,如不具備擇法眼,同樣是很困難的,因爲如來所說的經敵,沒有一部經不說是了義致,沒有一部經不說是經中之玉,如佛說深密經,就說深密經是經中之王,佛說法華經,就說法華經是經中之王,佛說華嚴經,就說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佛說般若經,就說般若經是經中之王。吾人若不抉擇共內容,聽了了義之名,就信爲是真實了義,那是絕對不可靠的。是不是了義經,要觀察其內容,是不是合乎某一真理的定義,合乎某一真理定義的,我們就承認它是真實了義之教;反之,當然不是真實了義之教。假定不加抉擇,豈非每部經都是了義,無複不了義經了。所以第二須要抉擇正理;正理,就是正確的理論,亦即所謂真理。諸部經教·不管它是了義或非了義,只要是契合正理的,就可作爲我們所依,否則的話,不管是經中之王或圓滿了義,都不值得我們去依止。說到這裏,順便談談佛教學者,對這問題的看法,有兩大派的差別:

  一、隨理行派,這是以正理爲依歸的,在敦典上,不論說得如何微妙,如何不可思議,他都不理睬你,只問你是不是合乎正理,換句話說,他不是教條的形式主義者。此派可以西北印的說一切有部學者爲代表,而大乘的中觀、唯識,亦屬于這一系統。

  二、隨教行派,這是教條主義的守舊者,大昆婆沙論評爲:“著文沙門,執著文字,離經所說,終不敢言”。所以他們對于理論的宣說,不管說得是怎樣的正確有理,若在如來的言致中找不到根據,他們無論如何是不承認的。此派可以經量部爲代表,他們一切是以經爲量的,絕對不敢違背經說。這,我們認爲不夠正確的了解佛法。

  如以大小乘分別,亦有認爲大乘是隨理行派,小乘是隨教行派。以心識的多少說,從根本聖典看,佛確不曾明白的說有七八二識,所以小乘學者,堅守六識說的陣營,不承認有七八二識。可是大乘學者,本于心識思想的發展,從理論上…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