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得,無不是待緣而似現的。似有時間相,而始終不可得;似有空間相,而中邊不可得;似有生滅相,而來去不可得。即此而悟爲虛妄錯亂,以易解空比喻難解空。易解空的幻、化、影、響,也還是可見可聞的,宛然現有,心境間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以爲谛實有的,仍是虛诳的、性空的,但不礙緣起的幻有,不礙因果法則的確立”。原來佛法所說諸法當體即空的空義,是很不容易了解的,亦非一般世人所能接受的,因爲世人對于六根太過自信,而世間的知識卻又都是從六根來的,不論那個見到的都是這樣,你要說它本性是空,世人怎肯就此承認
這是難解空。可是諸法當體即空,是諸法的本性如此,並不因爲世人不承認,我們就不說它是空。不得已,只好以有患諸根所見的顛倒不實,說給人聽,使人先相信這是空的,然後再進一步的告訴他:不但倒世俗是空無所有的,就是正世俗亦是無自性空的,是爲以易解空來明難解空,亦即世俗中分爲正世俗與倒世俗的所以。
本于上面的分析,可以明確的知道:世間一般“無知”無明所昏“睡”所騷“擾”的“諸外道”們,“如彼”妄想“所計”執的“自性”、神我、大自在天、梵有的虛妄分別識,以此虛妄分別識去緣諸法境界,不用說,所見的一切,自然是虛幻不真實的,本此虛妄所見如幻不實的境界,要想違害聖者無垢清淨慧所見的諸法實相,當然同樣是不可能的。無垢慧所見的境界,是極正確而真實的,如見諸法本自空寂,相如幻化,而虛妄分別識所見的諸法,以爲他們各有其實在自性,爲此實有自性見之所蒙蔽,不能見到諸法的真相,現在想要以此顛倒不真實的東西,來難聖者淨智所見的諸法真實空性,自是不能如願以償的。不特如此,反過來,以聖者淨智所見的諸法空性,來破幾夫妄識所見的實有性,倒是恰到好處的。因爲一切法的真實性不可得,如翳目所見燈光輪相不可得,其理由是一樣的。再簡單的說:以虛妄破真實足不行的,以真實破虛妄是可以的。
巳叁 別釋二谛
午一 世俗谛
癡障性故名世俗 假法由彼現爲谛 能仁說名世俗谛 所有假法唯世俗
在別釋二谛中,先明世俗谛。谛有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即確確實實是如此的。而世俗的世,是遷流的意思,俗是虛浮不實的意思,所以凡爲世俗,必然是遷流不住虛浮不實,爲什麼說它爲谛?關于這個道理,現來略爲分析一下:從世俗諸法的相上去看,確是遷流不住虛浮不實的,然而站在衆生位上來看,世俗卻是真實不虛實有其性的,衆生爲什麼會認世俗爲真實
因衆生恒被愚“癡”無明妄想執著之所“障”蔽,使一切諸法真相給蓋覆起來,所謂以有色眼鏡來見一切,一切如其有色眼鏡所見,因是之“故”,“名”爲“世俗”。古代譯者,有將世俗谛,譯爲覆俗谛,其原因亦在此,因爲世俗的梵文,本就含有蓋覆的意義。
虛浮不實就是假法,這個“假法,由彼”愚癡無明,非谛而假“現爲谛”,所以“能仁”世聳,也就隨順世間,“說名世俗谛”。現實世間存在的一切,不管有情無情,都是因緣假合的,亦即如幻不實的假相,可是衆生爲無明所蔽,不了解萬有諸法的空無自性,以爲和合的假相,有各自獨立存在的個體,于是就成了谛。
于此,在世俗境上,先來分別一下現境與執境的不同:現境,就是現前有實在相現起的境界,如現前的森羅萬象,它本身是個什麼樣子,就還它一個什麼樣子,以凡夫的立場說,可謂這是人人所有的境界。執境,是執著而有的境界,如幻術師所幻現的幻象幻馬,本不是真實的現境,但無知的蒙童,不知它的如幻不實,在這上面執爲是實象馬,自然是個錯誤的妄執,而此妄執要到什麼時候才可破除
唯待蒙童慢慢長大,知識逐漸增長,自然就可了知它是幻現,而不再執爲真實。萬有境界,也是如此。但此執境,不是人人有的,智慧高的,體認它的非實,不會再于其中起執。如佛教聖者,體悟諸法緣起性空,不特不執爲實,且亦不爲幻現所轉。
在此應當要知道的:就是“所有”因緣和合的“假法”,假定可以稱爲谛的,亦“唯”有在“世俗”中說名爲谛,在世俗以外,到勝義之中,就不可稱爲谛了,或在凡夫的認識中以爲是谛,到佛菩薩的智慧觀照之中,就不得稱爲谛了。佛法雖說二谛,實質只有一谛,就是勝義谛;世俗谛,嚴格說來,是不夠資格叫做谛的。如有經說:氣諸比丘!勝義唯一,謂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諸行皆是虛妄欺诳之法”。般若經說:“諸法無所有,無所得,愚夫不知,謂爲無明”。由無明所起的妄執,到般若智觀現前的時候,體澄諸法畢竟空性,一切幻相自然就不現前。所以有說:凡夫是世俗而又是谛,羅漢及菩薩是世俗而非谛,而佛則是二谛並觀的。
午二 勝義谛
如眩翳力所遍計 見毛發等顛倒性 淨眼所見彼體性 乃是實體此亦爾
勝義的勝,是超勝、殊勝、特勝的意思,義就是境界,所謂勝義,是即超特殊勝的境界,而這境界,是聖者清淨智慧所觀察所認識的,是超常識的境界,本自清淨,本自空寂,所以唯空是最超特最殊勝的境界,但此境界甚深難解,現在特用譬喻來加說明。
“如”眼患了眩翳,以此“眩翳”之“力”,使眼在明淨物上,見有毛發等相幻現,不用說,此所幻現的毛發等相,是不真實的,但在眼睛有病的人看來,不但不知道它是幻現,而且堅固的執著自己所見的毛發等相,是千真萬確的,而且隨其病目所見到的是什麼狀態,就妄執其爲真實,實際這都是無有的,所以如“所遍計”所“見”的“毛發等”相,根本出于“顛倒性”而來,完全是虛妄的。
若以“淨眼”在明淨物上“所見”,只是見到“彼”明淨物的“體性”,除此更不見有其他的幻相。如以遠離眩翳過患的淨眼見晴明空,所見晴明空是天朗氣清,就是天朋氣清的晴明空,像這樣見到的,“乃是”明淨物的真“實體”性,一點虛幻假相都沒有的。
“此亦爾”者,這是合法。謂此諸法勝義谛,也是像這樣的。緣生諸法,本是空無自性的,但以凡夫的有漏心識去見它時,反而不能見到諸法的實相。如欲真正見到諸法實相,必先離去凡夫的有漏心識。有漏心識所見到的,總在生減、斷常、一異、來去中打轉,從來沒有跳出這個範圍,所以也就始終不能見到諸法真勝義谛。唯有割斷這些實有自性的繩索,不爲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之所缰縛,才能見到諸法空性,唯有諸法空性,才是諸法實體。
普遍如此、本來, 如此、必然如此的勝義,唯識與中觀,雖都同樣的講到,但彼此大有出入。如唯識說勝義無自性,不是勝義本身無有自性,而是約離遍計執所執獨立自在的我的自性之所顯的。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若勝義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中觀說勝義谛,就是諸法空性,若于其中有絲毫有的自性存在,就不是諸法的勝義谛。
辰二 破他生執
巳一 破依俗難真
若許世間是正量 世見真實聖何爲 所修聖道複何用 愚人爲量亦非理
世間一切非正量 故真實時無世難 若以世許除世義 即說彼爲世妨難
科文的依俗難真,意思是說:依凡夫所見的世俗,難聖者所證的真理,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加以破斥。如你所主張的世俗他生,以爲世人所共知共見的,就以爲它是真實的,並且以此作爲真理的標准,則世間上的每個人,都應老早巳見諸法真理了,假定真的人人巳見真理,那又要聖者出現到這世間來做什麼?所以頌說:“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
當知聖者之所以出現到這世間來,是因我們衆生知識不夠,認識不正確,沒有辦法見到真理,這才希望有位智慧高超已經體悟真理的聖者出現世間,來爲我們開辟一條趨向真理的大道,使我們循著這條大道,走入真理的寶宮。是以吾人若要進入真理寶官,第一應當承認自己的知識有所缺陷;第二亦應承認聖者具有圓滿的智慧,並已徹底體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老實說,世間雖不可說沒有真理的存在,但世人真正能夠通達諸法真理的,敢說沒有一人,所以出現世間的聖者,爲世人指示的修行聖道,是還值得我們如法修習的,若如你們所說,世人都已見到真理,那還要修聖道做什麼?所以說“所修聖道複何用”。如入見道位的聖者,已經見到真理,但還要踏上修道的路程,繼續不斷的修學聖道,爲的什麼
因在見道位上所見的真理,還沒有圓滿,爲求真理的圓滿體見,所以繼續修道,也就有其意義、價值、功用、效果。總說一句:若以世間“愚”癡之“人”所見到的一切,作“爲”諸法的正“量”,那我告訴你:這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所以說“亦非理”。爲什麼
頌說:
“世間一切非正量”,因世間所見的一切,並不就是諸法的真理,不能從此作爲真理的標准,換句話說,凡夫的現比二量,不是衡量真理的正量,只有在世俗方面,有其相對的正確性,所以源于六根而有的世間知識,在世間的範圍內來說明它,自是未嘗不可的,但以勝義的立場來看,則其可靠性,當然大成問題。不說別的,即以科學的知識與一般的知識對比,就可發現一般的知識是不正確。如我國向來所說的天圓地方,在古代人類知識簡單的時候,認爲這是千真萬確的,而且是深信不疑的,可是到了科學發達的近代,人類知識的逐漸提高,乃發現到大地原來是球形的,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是方形。這末一來,以科學的知識推翻常識的認識,固然沒有問題;若以常識的認識推翻科學的所知,自是不可能的。衆生的離淨智識與聖者的無垢慧比較,簡直是沒有辦法可以相比的,所以以聖者所證的勝義空的境界,來破你們世俗真實他生的不可得,可說是破得恰到好處,絕對不犯世間相違的過失的,所以頌說“故真實時無世難”。這個問題的來源是這…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