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即叁十年前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沒有透過空性的自相有的山水,而最後叁十年所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是已透過空性的假名有的山水,至于叁十年後所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則是悟證空性時所見的境界,亦即以真理觀察所見的山水如幻如化,無實自性可得。如以唯識學的立場來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下是水,足以根本智證悟法性空所見的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從根本智起後得智,觀察世間如幻有的境界。如配合這裏的觀察來說:根本智觀空,是真理觀察,後得智了幻,是世俗觀察。所以以真理觀察一切法空,絕對不是破壞一切法,而是如其自性木空的如實觀察。普通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爲空宗說一切法空,是破壞一切法的,殊不知諸法的自性木空,而緣起如幻有的,所謂“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正是這個道理。因此,空宗的思想,與唯識說的勝義空無自性,世俗依他自相有,是不同的。若依唯識的觀點,真理觀察,可說不自生不他生,緣生依他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沒有自生他生,如世間法亦無自生他生,那就有破壞一切法的過失。
依照唯識學者所說:以勝義觀察,因爲勝義是空無自性的,可說沒有真實的自生他生。以世俗觀察,因爲世俗是有自性相的,不可說是沒有自生他生。現來對這加以破斥說:世間一切諸法;假定真有自相,則就決定沒有辦法町以成立緣生的他生。爲什麼
因此智慧“于”抉擇“真性”有無“時”,不論你“以”任“何”一個道“理”加以觀察,所謂實有自性的自生他生,是都沒有道理的,所以說“觀自他生皆非理”。如以龍樹中觀所說的八不來說:你用一異的道理來觀察,自他生的自性因果,固不可得;你用斷常的道理來觀察,自他生的自性因果,亦不可得;你用生滅的道理來觀察,自他生的自性因果,仍不可得;乃至你用來去的道理來觀察,同樣是沒有自他生的自性因果的。不但以勝義觀察,諸法是如幻假名,空無自性;就是在名言世俗中,以這樣的道理來觀察,其實有自性的白生他生,同樣是不可得的,同樣是不合理的,所以說“彼觀名言亦非理”。于勝義世俗雨方面觀察,既然都是空無自性了不可得,則“汝所計”著的有自性的自生他生,究竟是“由何”種道理而得成立?
世俗自相有,不但唯識宗是這樣的主張,就是中觀的清辨師,也是這樣說的,如彼所謂世俗有自性,勝義無自性,正是這一思想的流露。可是中觀的正統,從龍樹到月稱,都是主張世俗亦無自性的,所以這裏破世俗有自性,不但破唯識學者,亦破清辨論師,乃至其他一切主張實事諸師,都在破斥之例。
在此或有人說:你中觀家,既說一切法空,又說不壞世間諸法,爲什麼不承認自生他生?諸法既不自生他生,試問又是怎樣生的
中觀家同答說:我雖不承認實有自性的自生他生,但並沒有否定如幻的緣生,緣生諸法,雖是自性本空,而幻相宛然存在。你若承認諸法緣生如幻,一切法生又有什麼不可
當知唯有勝義畢竟空,世俗如幻有,始能建立二谛,二谛始能無礙;若世俗有自相,勝義無自相,不說二谛無礙不可能,就是二谛建立亦不可能。
未二 空不礙有
如影像等法本空 觀待緣合非不有 于彼本空影像等 亦起見彼行相識
如是一切法雖空 從空性中亦得生
依于土來分析,可以明白了解,中觀家的思想,不但勝義谛畢竟室無自性,就是世俗谛亦是如幻不可得的。勝義空的道理,佛教學者,大都還能承認,世俗無的道理,一般難以接受。殊不知空宗所說世俗空無自性,並沒有否定世俗的幻相有,亦即是說,緣起諸法,無不可以成立的。這個道理,極爲深刻,所以現在特舉喻來說明。
喻在經典中,有說六喻的,如金剛經,有說八啼的,如仁王經,有說十喻的,如般若經。般若經的十喻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幹闊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經說這是顯示諸法空性的,所以空宗認爲這是通喻,即是通喻一切法空無自性的。唯識對這十喻,側重別喻來說,即每一喻各有所喻。本頌所舉的影像喻,即般若十喻中的第九喻。
“如影像等”,等是等于陽焰水月等。影像,是指鏡中所現起的像。鏡中的影像,不是真實有,這是誰都知道的,然而其“法”雖然“本”來是“空”,但“觀待”各種因“緣”和“口”的時候,並“非”是“不有”影像的顯現。鏡中的影像生起,大概需要具備叁個條件,就是鏡子、光明、面貌。如是叁方面的關系會合在t起,鏡中自然就有影像顯現,而且確確實實足如此的,雖說確然有影像存在,但不可把它認爲實有,如果以爲是實有的,那我就要問你:這實有的影像,原來是存在那裏的?若說原在鏡中,而徙鏡中來,就不應該需要光明和面貌;若說原在光中,而從光中來,就不應該需要面貌和鏡子;若說原在面中,而從面中來,就不應該需要鏡子和光明。可是事實,在叁方面推求,其實有影像,皆空無所得,甚至你將鏡子打破,要想找個實有影像也是找不到的。既然實有影像不可得,可見影像的顯現,是在種種關系和合下而有的。這樣,所以即空而有,空不礙有,亦即是說,在空無所有下,幻相還是可得的,決不破壞諸法的假相,所以不要因爲聽到空,就以爲什麼都沒有而恐怖起來。
觀待緣合而有的“于彼本空影像等”,不但有他們的假相,而且有他們的幻用,能夠生起見者的眼識,使見者對鏡而知如何修治面容。可見假相是存在的,是觀待因緣而有的,不過缺乏因緣的和合,是就不得生起而已。假有的假,很多人對它生起誤解,以爲假有是什麼都沒有,其實所謂假,是指實自性的無有,不是說幻相亦不可得。龍樹說:“真相雖無,假相是有”。由此假相,;可以引生吾人的眼等,所以說“亦起見彼行相識”。如鏡中的影像,我們確實的見到,見彼行相的眼識,亦是依彼而生起的。 .
“如是”依于上面的譬喻來看,可知“一切法雖”然是“空”無自性的,但“從空”無自“性中”,諸法“亦”還“得生”的。如鏡中像,觀待緣合而有,諸法生起,亦各要有條件。中觀論說:“四緣生諸法”,諸法雖多,要不外于色心二法。色法的生起,要有因緣與增上緣的二者,缺少任何一緣,不得生起。心法的生起,要四緣完全具備,缺少任何一緣,亦不得生。各種條件具足,諸法當然會從空性中生起來。如識是空無自性的,根境等和合即生。一切法緣合得生,所以空是不礙有的,在空性中可以建立一切法的。反過來說,諸法如真有它的實在自相,反而真的不能成立,因爲實有自相的東西,彼此的自體互相相礙的。
巳叁 結
二谛俱無自性故 彼等非斷亦非常
這是對二谛說的總結。二谛,就是世俗谛與勝義谛,而這是佛所宣說的,亦是佛弟子所共認的。站在空宗的立場說:勝義谛固是空無自性的,世俗谛亦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二一谛俱無自性故”。換句話說:勝義谛是畢竟空的,世俗谛是如幻有的,這是空宗的根本思想,亦是阿含經的根本大義。中觀家的意思:諸法畢竟空,假定專在勝義谛中說,那是空得不徹底的,必須世俗谛上也是空無自性,才是究竟的開顯空義。
可是後代大乘學派,在二谛俱無自性上推論:唯識學派說,所謂勝義畢竟空,我是承認的,所謂世俗如幻有,我可不能接受,因爲緣生的依他,是自相有的,不能說他假名無實,假定世俗亦是假名無實,則因果等就無法建立。所以如你空宗所說世俗假名,不但破壞了依他起,同時亦破壞了遍計執,因爲遍計執是依依他而有的,現在依他起既不可得,那裏還有什麼遍計執
足以世俗唯假名,唯識學者,無論如何不承認的。真常學派說:所謂世俗如幻有,我是承認的,所謂勝義畢竟空,我可不能承認,因爲如來藏、佛性等,都是真實有而不空的,他們側重勝義谛,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上述雨大派,觀點雖有不同,而其一空一不空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即唯識者說勝義空而世俗不空,真常者說世俗空而勝義不空,如以二谛俱無自性的觀點來看,他們聽說的空,都是不徹底的,不能理解緣起性空的無礙。嘉祥大師批評一空一不空之說,等于一張桌子有兩個抽屜,一個是空的,一個是有的,空的放在一邊,有的放在一邊,不能人于中道妙觀。一定要二谛俱無自性,才能顯示一切法空的真義。
因爲二谛俱無自性,所以“彼等”因果諸法,“非斷亦非常”。非斷非常,這是從時間上觀察的。世間諸法,假使有實自性,從時間方面看:假定前面是一個樣子,後面又是一個樣子,前後間斷不能聯系起來,就將落于斷的一邊;假定前面是這個樣子,後面仍然是這個樣子,前後沒有變化而永如此,就將落于常的一邊。所以龍樹說:“若有所取,非斷即常”。怎樣才能遠離斷常之過而顯示彼等非斷非常
這須要透徹了解無自性的緣生因果法,因爲諸法是衆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緣聚則生,而因果非各有自性,是以非斷;緣散則滅,而因果非同一自性,是以非常。如是諸法,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真正到達空有無礙。若你認爲諸法有實自性,不管你足在勝義中或世俗中執有自性,那你都免不了非斷即常的過失。
辰二 成業果用
由業非以自性滅 故無賴耶亦能生 有業雖減經久時 當知猶能生自果
如見夢中所緣境 愚夫覺後猶生貪 如是業滅無自性 從彼亦能有果生
如境雖俱非有性 有翳唯見毛發相 而非見爲余物相 當知已熟不更熟
故見苦果由黑業 樂果唯從善業生 無善惡慧得解脫 亦遮思惟諸業果
這是正式成業果有的一種文。業果,簡單說,就是從業感果。講到業果,首要了解它的思想來源,因這不是佛教特有的思想,而是印度宗教哲…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