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界共有的思想,在大聖佛陀沒有出現到這人間前,業果思想,早就流行于印度的每個角落,佛陀出現證覺以後,木于緣起正法的正見,體察流行的業果思想,在原則上,接受他們的業果說,而子以適當的修正,使其圓滿正確,乃成爲佛教特有的業果思想。佛陀的正確業果說,爲後代佛弟子所共認的,沒有那個對這有所懷疑,如有對業果說信任不過的,佛法就認爲他是大邪見人。
如此說來,中觀家說一切法空,豈不是破壞業果成邪見人?這在中觀家無論如何是不承認的,因爲諸法雖空,決不破壞業果,不但沒有破壞,而且唯有從空性中,始能真正的建立業果,爲了說明這個道理,所以這裏特別成業果有。
業果如何有,未說明以前,先來討論一下關于業的問題。業之所以成就,是由造作而來,凡所造作的,即屬有爲法,有爲法的定義,是即有生有滅。造作而有的業,當然是有生滅的,雖然刹那不住的生滅,但滅後仍然可以感果,于足在此就發生了一個問題:即業滅了,是存在呢?還是不存在
假定滅了仍然存在,業力不失的意義,雖然保持住了,但與諸行無常的法印相違,而且不免犯了常住之過;假定滅了不複存在,雖與諸行無常的法印相契,但又失去感果的意義,似又不免犯了斷滅之過。再說,所謂業力存在,存在在什麼地方
究是怎樣保持的
這都是重要的難題,佛教各派學者對此,各各提出理論說明,而有種種不同的業說,其原因在此。關于這些,在中觀論的觀業品,有極詳細的說明,現在略指幾派的說法如下:
中觀論講記觀業品的開頭說:“說一切有部,成立色法的無表業,以叁世實有的見地去說明他。但有的以爲無表業是假色。經部譬喻師,根據世間植物種果相生的現象,說業是熏習于相續心中而成爲種子。正量部的學者,根據如字在紙的券約,說業的不失法,犢子與經量本計,主張有我,以我爲作者受者。業力是重要的問題,也是佛教發展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種種說法,雖各各自圓其說,然在性空正見的觀察下,這都是似是而非的,意見更多困難更甚的,不能解決此重要教義”。因爲如此,所以中觀論對這一一洗破。中觀論所破的,是小乘務學派的說法,大乘學派的唯識說,中觀論中沒有破到,木頌現在所要破的,卻是針對大乘唯識的賴耶說。
唯識學上的阿賴耶,本來負有幾種特殊任務的,這裏說明業之所以能感果,不過是其所負的任務之一。據唯識家的意思:由業感果,既爲不可否定的事實,由誰員此任務,自然是個值得重視的論題。如說業力存于色身當中,當欲色二界有情色身存在的時候,似還勉強可說,欲色有情色身一旦崩潰,還有無色界有情沒有色法,那豈不是業力無所存了嗎
所以業力存在色身之中,是不可能的。如說業力存在六識當中,不但前五識是有間斷的,就是第六識亦有間斷的,當彼六識活動時,你說業力存在其中,似還勉強可說,但當六識間斷時,特別是入無想定,生無想天的有情,六識活動完全停止,業力豈不是沒有地方可存了嗎
所以業力存在六識之中,亦是不可以的。如說業力存在第七末那識中,同樣是不可能的,因爲這是染汙識,而種子有染淨的差別,染淨不能並存,所以不得存于第七識中。然則怎辦
唯識者說:這須要有個實有自體的,無覆無記的,相續不斷的,遍于叁界的阿賴耶識,才能擔當得起受熏持種的重任。
上來大小乘各派所說,在理論上,雖一家比一家說得精密,但因同認業有實在自性,結果,都不能成立從業感果的意義。現在不妨先來破斥唯識的賴耶說。一切有爲法都是刹那生減,這是佛弟子所共認的。因此,你所說的阿賴耶與業力,同樣是刹那生滅的,既然都是刹那生滅的,那我就得問你:業滅能不能感果子如說業滅不能感果,則你賴耶滅了,亦複不能感果;若汝賴耶滅後,是可感果的話,則業力滅後,亦應如賴耶可以感果,業既可以感果,還要你的阿賴耶識做什麼
因爲業滅,在中觀家看來,不是實有自性的毀滅,而是如幻假相的幻滅,幻滅即顯示業的本身仍然存在,以此去感果就可以了,無須阿賴耶識在中間做個橋梁,所以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這是中觀的特有思想,亦是佛陀的根本思想,實是值得我們對它加以深思的。現再依中觀的正義,略說一點如下:
中觀論觀業品有頌說:“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業是刹那生滅的,中觀家也是這樣看法,但因業是緣起幻化的,所以它的生滅,不是實自性的生滅,而是如幻的生滅,即當衆緣和合時,似乎有業的現象生起,但當你去如實推求時,就將發現其中沒有它的實在自性,因爲業生而來的時候,並沒有它的一個來處,也不是從中生起一實在性的業力來,假使有一實在性的業法新生起來,則法界中是即增加一法而爲增益,可是事實諸業本來就沒有生,還談什麼增不增加
但是所謂不生,並不是說緣生亦沒有,當衆緣和合時,還是有生的,不過沒有他的決定性的自性生而已。生起的業力,到了滅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滅而不有了呢
不是。要知滅不是有一實自性的法滅去,如果真的有一實自性法滅,則法界中是即減少一法而爲損減。可是法界諸法,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所以一切諸法本來不滅,所以本來不滅,因爲本來不生,有生才可有滅,不生怎會有滅?我們所以見有業相生滅,這是因果現象的幻生幻滅,並不是有一實在性的東西在起滅。
業雖如幻,但如幻的業用,在沒有感果之前,並不是消失的,所以吾人如造了業,不管是善業不善業,不論是經多久的時間,縱然是滅而過去,但因緣成熟的時候
自然而然的就去感果,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或破壞的。所以說“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佛教徒所熟知的一首頌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或有人說:今生造業,來生受果,甚至經過數百千生,乃至經過百千萬劫,時間上有了這麼長的距離,所造之業爲什麼還能存在而感果子佛在經中舉喻說:磁有吸鐵的力量,燼管磁與鐵有著空間的距離,但是磁能吸鐵,是其必然的力量之所使然,當知業能感果,其道理也是如此。
業滅經久不壞而感果的道理,恐人不易理解,這裏特舉夢喻,以例業能感果。夢的幻化不實,這是誰都知道的,但當你在夢中,見到你所緣境界時,固不覺其虛僞不實,就是夢醒以後,有時對于夢境,還在發生留戀。如男的在夢中夢到絕色佳人,女的在夢中夢到英俊男子,醒了以後,這些明明已經幻滅而成過去,但爲貪心所使的衆生,仍爲夢中所見的男女生起貪心。又如夢中夢到大量珍寶,以爲自己從此發了大財,等到一覺醒後,明知那是假的,但在自己心中,不知覺的生起我有這麼多珍寶才好的貪心,所以說“如見夢中所緣境,愚夫覺後猶生貪”。夢境是虛假而無實自性的,而且醒後夢境已經滅去,尚且有其引發貪心的作用,“如是”當知“業”力雖已“滅”去而“無自性”空的,但是仍然從彼發出一股力量來,感受新的生命果報,並不因爲它的滅無自性,就無感果之功,所以說“從彼亦能有果生”。可見業果性空,而業果宛然,不失不壞。
在此或者有人這樣問道:業力是有兩部分的,一是已經感果的業力,一是尚未感果的業力,而且不論已感果未感果,其業力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業力滅了,既是仍然可以感果,那就不問已感未感,其業都應繼續不斷的受果,假定這樣,由業感果,沒有限製,則豈不是永遠受業力支配,而且業果雜然紊亂了嗎?爲了解答這個責難,所以現在特別說明因果的分齊性或局限性,不是永遠無限製的感果下去。如龜毛兔角是空無自性的,翳眼所見毛發等相也是空無自性的,“如”此兩種“境”界,“雖”然“俱”是“非有”實在“性”的,但在眼中“有”眩“翳”的看來,“唯見”空中的“毛發”等“相”,“而非見爲”其“余”龜毛晃角“物相”。業力無自性滅,“當知”也是如此。即吾人所造的各種業,在其因緣未熟,還未感果以前,雖然說是滅了,但還有力量存在,而這存在的業力,到了相當時期,一旦因緣成熟,自然要感果的,但已熟而感果的業,雖說同樣無自性的滅去,因其潛在的力量,已經全部消失,不會再成熟感果,所以說“已熟不更熟”。簡單的說一句,不管造什麼業,只能感受一次果報。如我們過去造了人趣的業,今生感受人生的果報,到了這個生命體結束,過去的業力亦隨之盡失,決不會以同一業力,再感人趣的果報。如要再來做人,續得人類報體,就得再造人類的善業,不造人趣的善業,而想得人趣的樂果,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
正因爲是這樣的緣“故”,所以佛法常說,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絲毫都不錯亂一點的。如所“見”的是“苦果”,就可知道一定是“由黑業”之所招感的,若所見的是“樂果”,同樣亦可想像“唯”是“從善業”所“生”。依于向來所說:假使吾人造的是黑業(惡業),那將來所感的一定是惡趣苦果;設若現在造的是白業(善業),那將來所感的一定是善趣樂果。但這說法,是約總報體說,如約別報來說,人趣的樂果,不一定是純樂的,是所謂苦樂參半的,因此我們亦可說:在這現實世間,見到人們受種種痛苦的逼迫,就可知道這是他過去生中所造黑業而來,見到人們衣食富足享受快樂,就可知道這是他過去生中所造白業而來。一分衆生,不了解這個道理,聽說一切法空,就生極大怖畏,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爲一切法空,並無礙于緣起因果,並不亂于業果法則,決不因諸法如幻,而使因果無有規律,而破壞因果的整然性,所以業雖滅爲過去,而同樣的可以感果,且不同因感不同果。
“無善惡慧得解脫”,這是說的解脫業。無善惡,就是非善非惡,從字面上看來,好像是說的無記業,但在下面加了一個慧字,是就不能當作無記業來看了。如上說的善惡業,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造…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