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義。所謂聲聞,是約一類根性,聽聞佛陀的聲敵,悟證四谛的真理,斷除見思的煩惱,而得入于涅槃空寂者。地持論說:“從他聞聲而通達,故名聲聞”。聲聞聖者,既然出于有佛世時,又是聽聞佛的聖教,而後始得開悟人道,證知是從能王所生。假定世間沒有佛的出現,聲聞種性的行人,就不可能體悟諸法的真理。

  爲什麼說中佛是從能王生的

  頌文說的中佛,就是指的緣覺。緣覺爲什麼說爲中佛?佛是覺的意思,即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凡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所覺悟的,都可稱佛。聲聞與緣覺,依佛法所說,都是覺悟真理的聖哲,當然都可稱佛。不過,同是覺悟,而有淺深不同:聲聞聖者的覺悟淺,可稱小佛;大聖佛陀的覺悟深,可稱大佛;緣覺聖者的覺悟,介乎聲聞與佛的中間,所以稱爲中佛。

  稱爲中佛的聖者,又有兩類不同:一是出于無佛世的獨覺,個性剛強,根機猛利,智慧超特,而自信力又強,在他的直覺上,認爲專憑自己的力量,是可悟道的,不一定要靠他人的指引和教導。“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從此體認世間無常,諸法刹那生滅變異,無有它的實自性可得,于是就悟入真理。佛世時的迦葉尊者,可說是屬這類根性。他曾表示:即使佛不出世,我亦可覺悟的。二是出于有佛世的緣覺,即觀佛所說的十二因緣而開悟的。佛爲衆生宣說十二因緣的教法,他們依之作逆順觀察,或逆觀十二因緣,或順觀十二因緣,得知人生的生命實相,不出十二因緣的旋璟,所以名爲緣覺。

  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人生的實相,說他是從能王所生,當然是沒有問題的,獨覺出于無佛世,且是自己覺悟的,爲什麼說是能王生?當知獨覺行者,今生所以覺悟,還是從過去生中,見佛聞法而來的,可說早受佛的影響,久得佛法的熏陶,現在不過是因緣成熟而已。假定過去從未依于佛法修學,今生無論怎樣不得獨自覺悟。約其過去曾經受佛教化,所以說他也是能王所生。

  二乘從佛所生,佛又從誰而生

  頌曰:

  “諸佛複從菩薩生”,這是顯示十方諸佛都是從菩薩生的。佛化叁乘,這是我們常聽說的。叁乘中有菩薩,菩薩爲佛所化,理應菩薩從佛所生,怎可說佛從菩薩生?關于這個,可從兩方面說:一從修行的因果說:佛是由修菩薩行而成的,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所謂“以萬行之因華,嚴無上之佛果”,因能生果,果從因生,所以佛是菩薩所生。不修菩薩的大行,決不會有佛果的。二約受菩薩的教化說:行菩薩道而成佛的,不一定都是佛教化的,很多是由菩薩教化而發心的,如已成佛的釋迦及當成佛的彌勒,即爲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之所教化,然後始發大菩提心而修行成佛。佛在妙慧童女經說:妙慧菩薩行菩薩行,經過叁十劫這麼長的時間,我始得受妙慧的軟化而發心。可見佛從菩薩生,並不是希奇的事,而是事實如此的。寶積經中佛對迦葉更明白的說:“迦葉!如初月爲人禮敬過于滿月,如是若有信我語者,應禮敬菩薩過于如來。何以故

  從諸菩薩生如來故”。諸佛從菩薩生,于此更可得到聖敵的證明。

  在此,有需特別說一說的:佛陀既從菩薩所生,我們理應尊敬菩薩,但中國的佛法行者,對佛是相當尊敬的,對菩薩就好像差點,即使尊重菩薩,亦是尊重高級的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地藏等諸大菩薩,至于初發心的幾夫菩薩,似就不爲人們所重。其實,這種觀念根本是錯誤的,要知大菩薩是從初發心的菩薩來的,沒有初發心的菩薩,那有高級的大菩薩

  沒有高級的大菩薩,那有究竟無上的佛果子是以佛要我們禮敬菩薩過于如來。經中舉的譬喻:如十五的圓月,固然值得我人禮敬,而月初的初月,更加值得我人禮敬。初月與圓月雖有圓缺的差別,但圓月是從缺月逐漸而來的,我們不應于中妄起分別,而應一視同仁的看待。佛經說的不輕初學,也是這一精神的表現。是以禮敬初發心菩薩,應如禮敬大菩薩及佛一樣。華嚴經說:“發心究竟二無別”;妙慧童女經說:“見新發意菩薩,生一切智心”。佛在很多大乘經中,都要我們重視初發心者,我們爲什麼不如佛的所示,將初發心者當作佛陀來看

  爲什麼定要將初發心者看得極爲平常

  今後應改變觀念—,對初發心者,要子以相當禮敬。

  佛從菩薩所生,菩薩又是從何而生

  頌文給我們的回答說: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佛子,就是菩薩。菩薩是從叁心所生的,所以科文特別標爲總贊叁心,意謂叁心才是最值得贊歎的。如此生于菩薩的叁心,如鼎叁足,缺一不可。不僅本論說這叁心,龍樹菩薩的寶鬃論,亦以頌顯示叁心說:“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下依二邊慧”。所以真正做個菩薩,最基本的原則,應具備:一、菩提心;二、無二慧;叁、大悲、大悲心。現在略釋如下:

  一、大悲心:悲是拔苦的意思,就是見到任何一個衆生,受到各種痛苦的襲擊,身爲菩薩行者,都當設法爲之解除,而且一切時、一切地毫無局限的普遍解救一切衆生的痛苦,甚至盡最大的力量,不顧自身的安危,奮勇救拔一切衆生的痛苦,是爲大悲心。經說:“觀衆生苦,發菩提心”。所以悲心是緣衆生苦而激發起來的,沒有衆生的痛苦,就沒有菩薩的悲心。悲心既爲拔衆生苦而起,見衆生苦而不救拔,是即大悲心的喪失。所以做個名實相符的菩薩,大悲心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之一。

  二、無二慧:慧是智慧的通達,是對諸法實相的悟證說的。但慧有二邊慧與中道慧的差別:菩薩所有的智慧,不是依于空有、斷常、一異、生滅的二邊慧,而是離二邊的中道慧,唯有無二的中道慧,始能徹證諸法實相的真理。如此無二慧,在唯識學上,叫做無差別智,或名無分別慧。上面的大悲心,是菩薩下化衆生的根本;此中的無二慧,是菩薩上求佛道的根本,具比二者,是即菩薩的悲智雙運。所以無二慧亦爲做菩薩的基本要素之一。

  叁、菩提心:菩提心是對厭離心說的。二乘行人,同樣是觀世間苦的,但他觀苦以後,立即生起厭離世間心來,覺得這個世間太不理想,趕快的追求個己的解脫,至于其他衆生所受痛苦,是不在他的顧念中的。菩薩觀見世間是苦,立即想到這不是我個人所有的,而是一切衆生所共的,自己固應求得痛苦的解脫,亦應使令衆生解脫痛苦,所以發起大菩提心來,一方面積極的救度廣大衆生,一方面積極的追求最高佛果,是以菩提心爲上求下化的原動力,由此動力的推動,菩薩所要做的兩大工作,就可不斷的進行。因此,欲辨別菩薩的真假,主要是看有無菩提心,菩提心爲菩薩的基本條件之一,于此可見。

  上來所說的叁心,是做菩薩的叁大基本條件,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可缺少的。但佛在經中講到這個時,並不一定叁心皆講,有時唯講菩提心,有時專講大悲心,有時特明無二慧。而這是佛就當時機宜,約某個側重點說的,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以爲只要叁心中某一心,就可做個真正菩薩。菩薩行者,從平實處下手是可以的,偏于那一方面定不可以的。這點,我們要特別予以深切注意!

  乙二 別贊大悲

  悲性于佛廣大果 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贊大悲心

  上頌已經總贊叁心,現在再來別贊大悲。謂于叁心抉擇中,顯出大悲最爲重要,因而不得不別爲贊歎。依一般說,發了菩提心,就可名菩薩。然發菩提心後,若不照著菩提心的內容去實行,佛果終究是不得成的,所以有了菩提心,一定還要大悲心與無二慧去充實它,才不致于成爲空洞的東西。大悲心是下化的動力,無二慧是上求的中心,假使沒有這二者,而僅有菩提心,試問以什麼去上求下化

  因此證知:大悲心與無二慧,較菩提心尤爲重要。

  其次,再以大悲心與無二慧比較一下,可知大悲心更重于無二慧。無二慧,就是般若慧,爲叁乘聖者所共有的,即聲聞行者須此般若慧,緣覺行者亦須此般若慧,菩薩行者須此般若慧,更不用說。龍猛菩薩贊般若波羅密多說:“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余”。原來,解空的智慧,是叁乘聖者的共因,誰也缺少不了般若慧的,所以唯以無二的般若慧,不能判別大小乘。二乘行者以自解脫爲急務,沒有般若慧固然不行,但沒有大悲心並無什麼關系,因他無須下化衆生;菩薩行者既以度生爲己任,不具大悲心是就失卻菩薩的資格,而與二乘一樣的走上解脫的道路。是以,大悲心在菩薩的立場,可說一刻是不能離的,因爲荷負度盡一切衆生的重擔,完全賴此大悲心,不說沒有悲心,就是悲心薄弱,亦不能負起這個重擔。正因大悲心的重要

  所以月稱論主特別贊大悲心。

  大悲心,不但是大乘法的領導者,而且是大乘法的核心,有此核心,一切大乘;法,都圍此而轉。正攝法經說:菩薩不須學習很多的法門,只要善饀具足一法,其他一切的佛法,自然都來到菩薩的手中,這一法就是大悲心。因以大悲心爲基點,所有六度萬行,都可順利完成。如見貧苦衆生而施以物質的救濟,若問爲什麼會救濟他的,還不是由于大悲心的軀使。又如對于來打擊的衆生而實行忍辱波羅密,若問爲什麼要忍受他的打擊,還不是同樣出于同情的悲愍心。所以一切菩薩行,皆以大悲心爲根本爲前導的,假使沒有大悲心,可說就沒有菩薩行,而菩薩亦就成爲敗壞菩薩。如人的生命生存,完全賴于命根,命根假使存在,其余的色根,必然也存在,命根假使斷絕,諸余色根亦亡。再如轉輪聖王的輪寶,具有克敵製勝的權威,輪寶轉到什麼地方,不特諸小國王悉皆臣服,而且一切軍衆,皆隨輪寶到達那個地方。悲心爲什麼會這樣的重要?因一有了悲心,則對自己苦樂,是就絲毫不加顧慮,一心一意的只知爲衆生的利益著想,而且不休不息的利他,從來不知什麼叫做疲厭,所以大悲爲大乘法的根本。

  大悲心在菩薩行中具有這樣的重要性,所以特再舉出一頌別贊大悲。頌說:“…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