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指此。但爲什麼能夠如此?這完全是從畢竟空寂出發的。仍從月喻來說:謂“見其”月的“搖動”,不僅知道它的無常,而且透視其“性”本“空”。如有不知水月假現,反而執有實月可得,甚至欲于“水中撈月”,那真可以說是愚癡之極!菩薩觀見衆生在生死大海中流轉,病在衆生不達流轉性空,于是從畢竟空寂中,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遍以一切衆生爲所緣,而實無一衆生可得,雖實無一衆生叮得,而不斷的拔苦與樂,是爲無緣悲。
一般講這叁種悲,大都是說:生緣悲是衆生所有的,法緣悲是二乘所有的,無緣悲是菩薩所有的;其實,佛菩薩是都有這叁種悲的,不可機械的作硬性的劃分。還有,這叁種悲,不但生緣悲是以衆生爲對象,即後二悲亦以衆生爲對象,假使沒有衆生,即無所謂悲心生起。如有以後二悲,不是爲的衆生,那就大錯特錯,所以說叁種悲,不過逐漸深入而已。此中頌文亦應有“無緣興悲我敬禮”的一句。
甲二 正明諸地
乙一 菩薩
丙一 別說
丁一 極喜地
戊一 總明地位
佛子此心于衆生 爲度彼故隨悲轉 由普賢願善回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
從此由得彼心故 唯以菩薩名稱說
上面講的序贊大悲,相當于經說的序分;從此以下正明諸地,相當于經說的正宗分。于中先明菩薩的十地,最後歸結到最高的佛地。明十地菩薩的位次,先明初歡喜地或極喜地。
“佛子”,狹義說,唯指菩薩;廣義說,凡歸依佛陀的,皆稱佛子。這裏的佛子,約狹義的菩薩說。世俗所謂子,有瘸子和庶子之分:嫡子,是正妻所生子;庶子,是妾所生子。佛法以菩薩爲瘸子,以能荷擔如來家業,如世嫡子能繼承家業的;以聲聞爲庶子,顯彼不能紹隆佛種,如世庶子不能嫡傳家族。
“此心”,指大悲心。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以化度衆生爲己任,所以望之“于衆生”,發現衆生的痛苦,就想方設法的去爲之解除。但“爲”化“度彼”諸衆生的緣“故”,菩薩不得自由自在,一切唯有“隨悲”所“轉”。關于這個,經中曾經這樣說過,世間有兩類人不得自在:一是凡夫,因爲隨業所轉,業牽引你向東,你不得不向東,業牽引你向西,你不得不向西,絕對不能由你自己做主,要怎樣就怎樣的;二是菩薩,因爲隨悲所轉,悲心之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已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
隨悲所轉的大心菩薩,有兩大任務須要去完成,就是成佛與度衆生,爲了完成這兩大任務,複發無量無邊的大願,經說初地菩薩具有無數大願,就是指此。大願雖有無量百千萬億這麼多,但無不爲普賢頤所攝,所以這裏特舉普賢願說。普賢行願品說有普賢十大願王,但這在中國,已變爲心想口念的易行道,不是付諸實踐的難行道了。菩薩發頤不是說空話,而是要隨願如實行的,所以我們如學菩薩,就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願,所以說“由普賢願善同向”。
願是由悲心生的,亦即支持悲心的動力,所以悲願常常聯結在一起說,或說爲大悲大願,或說爲悲願無盡。無盡悲願雖說很多,今且依華嚴經初地品所說各種大願,總括爲十願略分別如下:
一、廣大勝解供養諸佛:謂于內心觀想諸佛所有的功德智慧,因此對于諸佛的功德智慧,獲得廣大而深刻的勝解,確信諸佛實有這樣的功德智慧,于是生起虔敬之意,發心供養諸佛如來。
二、攝受正法護持佛教:菩薩爲了度化衆生,廣學如來一切正法,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正是指此。自己學了佛陀正法,知道佛法確是有益于人群社會的,如遇佛教受到破壞、摧殘、打擊,就當挺身而出,熱忱護持佛教,使如來正法久住世間。
叁、詣如來所供養受法:諧是到或往的意思。謂不論什麼世界,如有佛陀的出現,菩薩就當前去恭敬供養,並且請求開示,接受佛所說法,以期有助于自行化他。供養是修福,受法是修慧,菩薩行者一定是要福慧雙修的。
四、諸菩薩行如實軟化:行菩薩行,度化衆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實不顛倒的,切實去化度有情,假使不能如實的化導,;那你所修的菩薩行,不特等于白費,而且很可能的會贻害衆生不淺。
五、普化有情合住佛地:菩薩普遍的救度衆生,不論足度那類衆生,決不是使他們得到人天的幅報,或證聲聞緣覺的小果,就算達到度生的目的,而是要令每個有情,都安住于最高無上菩提的。
六、十方世界悉皆知見:菩薩度生,不是固定的在某一地區,而是不受空間的限製,要到十方世界去攝化有情的,所以十方世界的衆生,都在菩薩的觀照中悉知悉見,隨衆生的所欲而給予敵化。
七、嚴淨佛土隨機示現:菩薩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有兩大任務須要去完成,就是成熟衆生與嚴淨佛上,而嚴淨佛土的最終目的,還是爲了衆生,所以所嚴淨的佛土,是隨衆生的機宜而示現的。
八、同願同行人大乘道:修大乘行的菩薩,不是獨來獨往的,而是集合很多同行同願的行者,同踏入于大乘佛道的,就是在隨機所化中,也是化導大衆發無上心,與自己一樣的踏上大乘佛道的。
九、行小退道所說不空:在向菩提大道前進的過程中,絕對是避免不了有很多阻礙和魔難的,這時菩薩就要拿出大無畏的精神出來,沖破魔難,克服阻礙,繼績前進,使所說的令生得益而不空過。
十、示佛出世充滿法界:菩薩到了初地的階位,就可分身百界示現作佛,所以應如佛一樣的,示現降生、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的八相成道,來化度衆生,使佛法充滿法界。
以上十大願,是從華嚴經中摘要而成,在華嚴經的原文是說得很多的,所謂氣其願廣大如虛空”,正是指此。不過從上所說,我們已可知道:發願主要的目的,是從自己願受正法,化度衆生,嚴淨佛刹,同行同願,乃至一直成佛,就可完成自己的弘願。對于良行化他的兩方面,未能做到圓滿的時候,就是顯示自己的願心未成。所以如何以行山填滿願海,這是菩薩攝者所應時時想到的。
所謂善同向者,意思說:本于大悲大願去實行菩薩行時,必然的會積聚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此功德應當怎樣
應要善加同向:其一回向一切衆生,表示所有功德,不爲個己所有,而與衆生相共,因功德的圓成,是從衆生來的,沒有所化衆生,那裏來的功德
所以是諸功德,不得據爲私有。共二同向無上菩提,以示所有功德,得到真正保險,不再有所失壞,因爲諸功德法,如不同向菩提,常與煩惱相應,隨時可能失掉,爲使增長廣大,所以特爲同向。這樣發心同向,是最極善巧的,亦是要有相當智慧的,世人之所以將諸功德,牢牢的執爲已有,病在沒有智慧的認識,如真了解到一切是相關的,什麼都不是一人所能成辦的,那你自然就會同向一切衆生與無上菩提,而且知道這樣做時,功德不特不會減少,且能逐漸增長廣大,是爲善同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這是說明初極喜地的名稱。安住,是不退的意思。初地菩薩,澄悟到諸法的空性,以般若慧明見真理,從此只有一直的再向前進,決不會再向後退的,所以說爲安住。安住在法性空寂理中,見到從來所未見的,得到從來所未得的,所以生大歡喜,而此亦即名初極喜地。
“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這是說明菩薩所以得名菩薩。從此的“此”,是指初地菩薩;彼心,是指菩提心。未登地的菩薩,雖有菩提心,但只是世俗菩提心,因而菩薩亦即不得稱爲真正菩薩,到了登地以後,由世俗菩提心,進而得彼勝義菩提心,所以菩薩亦即成爲真正菩薩,唯有以菩薩這樣的名稱來稱呼他。可見做個真正菩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又說:“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智度論說:氣得智慧分,名爲菩薩”。所以真正菩薩,一定要以真實智慧,通達一切法無我無法畢竟空寂,才夠資格名爲真實菩薩,不是口頭上說說即名菩薩。般若經說:“非唯語業,名爲菩薩”。具有般若智慧的菩薩,一切語默動靜,無不以智慧爲其前導。但以智慧體悟真理,其心仍不得算是菩提心,一定要在這個當中,含有大悲的成分在內,所謂悲智雙運,悲智平等,是菩提心的主要內容。一般佛法行者,開口即說學佛,這是不大恰當的,理應說是學菩薩,由學菩薩而成佛。假定菩薩所應行的,還未一一學好,就想學習最高佛果的一切,那怎麼行?所以本頌特別說明要得菩提心的初地,才可以菩薩的名稱來尊稱他。
戊二 廣說功德
生于如來家族中 斷除一切叁種結 此菩薩持勝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
從地登地善上進 減彼一切惡趣道 此異生地悉永除 如第八聖此亦爾
即住最初菩提心 較佛語生及獨覺 由福力勝極增長 彼至遠行慧亦勝
十地菩薩本于廣大行願的實踐,各能得其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在諸經論中,特別是在華嚴經中,都有詳盡的敘述和贊仰;本論的中心思想,在發揮般若大乘的空義,而這空義的發揮,在第六現前地,所以其余諸地,只就當地略說他們的功德。初地菩薩所有的種種功德,月稱論主將之總歸納爲八種功德,現依頌文的次第略說如下:
“生于如來家族中”,這是初地的第一功德。爲佛弟子,能不能成爲如來家族中的一員,就看他是否已生于如來家族之中。怎樣才算是生于如來家族之中
經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如此才算真正生于如來家族之中。所謂得佛法分,就是證悟到佛陀所證悟到的真理,與佛同一鼻孔出氣,得到佛的氣氛。如佛證悟到緣起空寂性,初地亦證悟到緣起空寂性,是即得佛法分。行者到了這時,就生于如來家,而爲如來家族的一員。若…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