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說菩薩與佛還有差別,那只是分證與圓證不同而已。天臺所謂分證即佛,就是指此。其次要知誰已生于如來家族,就看誰能荷擔如來家業。凡能荷擔如來家業的,就是生于如來家族的一員,如普通家族中的成員,將來能繼承祖上産業。初地菩薩已證佛陀所證的空寂性,對于如來家業,可說已能一眉荷擔,所以說生于如來家族中。我們不要以爲做了佛的弟子,就巳做了如來家族中的一個成員,老實告訴諸位,我們還早得很。必須要體悟真理,定要能荷擔家業,才算生于如來家族之中。

  “斷除一切叁種結”,這是初地的第二功德。佛經中常以結、纏、縛等代表煩惱,所以這裏的結字,就是指的煩惱。煩惱爲什麼叫結

  如以繩索捆縛一個人,使他失去自由,定要在繩的兩端結合處打個結,而且結要打得牢牢的,使受縛者無法脫開。煩惱繩索系縛衆生在生死海中令不出離,也是如此,所以名結。一切煩惱本都可以叫做結的,但系縛生死最有力量的煩惱,是薩迦耶見、疑、戒禁取見的叁種,所以名爲叁種結。

  薩迦耶見,是五種惡見的第一個。有的譯爲有見,有的譯爲身見,亦有譯爲壞聚見。比較這些不同的翻譯,有作這樣的批評:如譯有見,則衆生執爲自我的我義,就不能明顯的表達出來;若譯身見,則生命自我中的心義,似就有所缺乏;爲了針對衆生于五蘊中執有實在自我,所以譯爲壤聚,其義最爲恰當。因衆生執這個生命體爲自我,要不外于誤認它是常是一,現在告訴他說:五蘊和合的生命體,不特色身是衆多不淨法的聚積,就是心識亦是念念不停的集起,那裏可以說它是一

  所以佛說聚義以破衆生的執一。五蘊和合的生命體,不是永恒的存在,到了一期報盡的時候,一定是歸于壞滅的,那裏可以說它是常

  所以佛說壞義以破衆生的執常。總之,這是自我貪著的執見,有了這個執見的存在,必然會覺得這個生命體是獨立永恒的。

  疑,在唯識學上,說爲六根本煩惱之一,不是在學問上有什麼疑問的疑。疑爲疑惑,猶豫不決的意思。如說佛法僧叁寶是世間最極難得的,在具有疑煩惱者聽來,就生起世間是不是實有叁寶的懷疑。又如說“叁寶功德難盡贊揚”;“叁寶功德歎莫能窮”,于是就又生起叁寶是否實有功德的懷疑。再如佛所說的四聖谛理,絕對不可令其改異的,但在具疑者聽來,就又考慮到四聖谛的究竟有無。其他,如對因果的懷疑,道德價值的懷疑,是非邪正的懷疑等。有了這些懷疑,有些什麼不好

  最大的過失,難以向上向善:如有益于人類的善事,因懷疑其實際的價值,于是就不願做;至于爲害人類的惡事,因懷疑其有不良後果,所以就毫無忌憚的去做。可見疑是煩惱,是系縛衆生在生死中所解不開的一個結。

  戒禁取見,亦是五惡見的一種。戒禁,就是所禁止的這不可做,那不可做的戒條。凡爲宗教學者,都有其嚴格所當做及不當做的事,所以佛教有佛教的戒禁,一般宗教有一般宗教的戒禁。這裏說的戒禁取見,是當時印度苦行外道所守的戒禁,既沒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對生死的解脫亦毫無關系。如諸外道所持的牛、狗等戒,或臥荊棘,或爲酷熱的太陽所曬等,本都不是生天或解脫所必須行的,但在外道錯誤的認識下,以爲這是生天得解脫的重要條件,而且堅固的執著以爲唯此是生天解脫之因。此見深入腦海,要他一時放下,是很難做到的。也就因爲如此,佛陀所說正法,不論是怎樣的好,是一條解睨大道,而他總是不接受的,所以這亦是系縛衆生在生死中所解不開的一個結。

  頌文說一切兩字,是指所有微細煩惱說的。意謂:不特叁結是生死的根源,切煩惱系縛,都是生死的根源。這裏所以特別標出叁結,因爲這是障礙出世的主因,假定把這主因的叁結解決,無邊生死就有了一個盡頭。解決叁結的利器,是佛法的無我正見。正見如明,叁結如暗,黑暗之遇光明,自然歸于烏有。斷叁結證聖果,這是大小乘所共的:小乘證初果是斷叁結,大乘證初地亦是斷叁結。不過大乘菩薩,有直往的,有回小向大的,這裏是指前者說,假使後者,那就不須在初地的階段,斷叁種結。

  “此菩薩持勝歡喜”,這是初地的第叁功德。歡喜,爲內心愉快的表示。普通人也有歡喜,但不是最勝的,亦不能保持永恒不失。到了初地菩薩,其內心中所得的歡喜,是從來所沒有得過的,是歡喜中最極殊勝的歡喜,而且一得便能永遠保持不失,所以說持勝歡喜。這種殊勝的歡喜,約有下面所說的四種:

  一、得出世心:菩薩在登地前,雖修種種道行,但所得的,最多不過是世間的有漏善心,出世的無漏心,從來沒有得過,現在由凡人聖,以般若的智力,解決無邊煩惱,生死重擔,一旦放下,如負重擔而行遠路的,到了目的地後,驟然放下,其內心的歡喜快樂,自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華嚴經說:“身心微妙,喜樂輕安”。因爲到這時候,不但放舍的已經放舍,即自利利他的無邊功德亦複獲得。

  二、破人我相:世人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歡喜,最大的原因還是由于有人我相的存在,有了人我相的存在,自然不免有恩恩怨怨,是以在待人接物之間,也就有了不同的觀念。菩薩入于初地,打破人我妄執,了知一切衆生,皆足平等平等,根本沒有人我的對立,大家都是親如一家人一樣,彼此相處,總是和和樂樂的,既沒有鬥爭,又沒有忿恨,還有什麼不歡喜的?所以在證悟而了脫生死者的眉宇之間,總是充滿愉快、和諧、自在的氣色,而與衆生不同的。

  叁、法喜充滿:學佛人的聽經聞法或讀誦經典,常常有種法喜,充滿于身心中,所以我們也就每以法喜充滿這話來恭賀人。其實,真正能夠得到法喜充滿的,唯有證入初地的菩薩才有可能。因爲到這時候,不僅在見聞上,得到一點佛法,而且在身心上,實際體驗佛法,所以就得法喜充滿。由于自己有種法喜,充滿在身心中,所以衆生見到菩薩,也就有種說不出的歡喜!

  四、離諸怖畏:怖畏在這現實世間總是免不了的,但所有怖畏,佛陀將之總爲五種:一、不活畏:活是生命的生存,而生存的條件在經濟,所以世間人們,常爲經濟的沒有著落,擔心生活的無法維持,是爲不活畏。二、惡名畏:中國古語說:“叁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西方俗諺說:“名譽爲人的第二生命”。所以在這世間做人,名譽是很要緊的,假定惡名遠播,那你在社會上就妩法立足,是爲惡名畏。叁、死畏:死是生命的結束,一般世俗人們,因爲愛著白我,總希望生命永恒的生存下去,誰都不願死的,所以一旦死到臨頭,總是恐怖非常,足爲死畏。四、惡趣畏:有情的生命流,在這世間流轉,有時流人叁善趣,有時流入叁惡趣,惡趣足痛苦的所在,誰也不隕流入去的,但爲惡業所牽,不願去也得去,是爲惡趣畏。其實這是不必怖畏的,要想不入惡趣,唯有不造惡業,能不造惡業,自然小入惡趣,何畏之有

  五、大衆畏:在這世間,我們試看,有很多人,私下談話,不特健談,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可是一到大庭廣衆的面前,爲大衆的威德所攝,自然不能善說如流,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是爲大衆畏。可是到了初地的階位,像上所說的五畏,完全遠離,所以內心有極大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這是初地的第四功德。世界就是我們所賴以依住的;震動如地震那樣的動蕩。經說佛出世或說法或涅槃,大地都會震動的,現說能震動百世界,是顯示初地菩薩的神通妙用。謂得初地的菩薩,如果運用其神通,不但能令一個世界震動,而且能使百個世界震動。一世界爲一太陽系,百世界就是百太陽系。菩薩爲了廣度衆生,所以所顯示的威德神通之力,也就特別廣大難可思議,不過這裏說的百世界,是形容其多數,不一定呆板的,看成不多不少的,剛剛是百世界。因爲菩薩所顯的神通,其範圍所及,有時不止于此,有時不及于此,是沒有一定的。

  “從地登地善上進”,這是初地的第五功德。菩薩入于初地,只是踏上聖者道的第一步,不是就停滯在這階位上的,一定還要繼續的上進,如從初地而上進于二地,從二地上進于叁地等。但諸地所證得的法性空寂之理,只有淺深的差別,沒有實質的不同,所以菩薩從地登地,如鳥飛在虛空一樣的,毫無一點行迹可見,所以叫做善上進。假定菩薩在上進時,以爲有實在的下地可舍,有實在的上地可進,能不能上進,固是個問題,即使是上進,亦不得稱善。事實,入于初地的聖者,一定通達勝義的,所以地地高登,必然是善上進。

  “滅彼一切惡趣道”,這是初地的第六功德。世間衆生所走的道路,要不出于兩條大道:一是走上善趣的善道,一是走上惡趣的惡道。惡趣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吾人所以走上惡趣道,主要是由惡業的指引,亦即是自築自走的道路,既沒有人爲我們開辟,亦沒有人強逼我們非走不行。菩薩入于初地,以其智慧之力,撲滅貪嗔邪見,斷除五種罪業,再也不會到叁惡趣裏去受果了,所以說滅彼一切惡趣道。滅彼的滅,亦可當封鎖或關閉的意思說,即將惡趣道封鎖或關閉起來,不再從這一道通過而入于惡趣。所以能夠如此,一因過去罪業已經消滅,二因現在不再造作惡業。同時要知道的:由業感果,固是必然的因果律,但有業力,若無煩惱滋潤,還是不會感果的。菩薩入于初地,既然永斷叁結,當然沒有煩惱滋潤業力,以去受果,所以初地菩薩,即使還有惡業,也不會發生作用的。如谷種子,或放在水泥地上,或缺乏水的滋潤,決不會抽芽開花結谷的。菩薩真的從此不入惡趣嗎

  不!有時亦入惡趣的,但這不是由業力的牽入,而是由于頤力的驅使,亦即是爲度衆生而入惡趣的。嚴格說來,不特初地不由業力入于惡趣,在四加行的忍位,早就不入惡趣了,且這是大小乘所共的,所以俱舍頌說:“忍不墮惡趣”。忍位雖未超凡人聖,且仍在生死中打滾,但總在人天路上走來走去,決不再入惡趣。

  “此異生地悉永除,如第八聖此亦爾”,這是初地的第…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