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七功德。異生是凡夫的異名,乃與聖者對稱的,因凡夫在生死中流轉,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受生形態,所以名爲異生。同時還可說的,就是未得聖人的功德,名爲異生性,世親俱舍論中說爲非得,就是沒有得到聖人的無漏智慧。初地菩薩既得般若慧而悟入畢竟空寂性,所以異生地就此永除,從今以後,只名聖者,不得名爲異生了。不特大乘初地是如此,就是小乘的第八聖亦然。第八聖是指小乘的初果向,因爲小乘向有四果四向之說,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本其次第,從四果倒數上來,初果向剛好是第八,所以名爲第八聖。爲什麼叫做初果向

  是即趨向于初果而尚未到達初果的階段,亦即是已經見道而尚未證果的階段,如以八忍八智的十六心說,即第十五心的道類忍,如以無間解脫的二道說,即無間道,由此一刹那入于解脫道,就是初果,所以第八聖,是無間道的預流向,而不是解脫道的預流果。不過向與果的界限,足很難爲之劃分的,通常舉喻說:如人要想進入這個講堂,一只腳在講堂門外,一只腳剛踏入門內的一刹那是爲向,到了兩只腳都已跨進門內的時候,足即果位。小乘初果向的第八聖,如大乘初地一樣的斷叁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所以說此亦爾。小乘初果向的境界,一般易于了解,大乘初地的境界,一般不易了知,因而論主特以易知的例于難解的。

  “即住最初菩提心”等的一頌,是說初地的第八功德。謂菩薩具有如上的功德,即可安住初地所得的最初勝義菩提心了。安住在勝義菩提心上的菩薩,其所有的功德,“較”之“佛語生及獨覺”的二乘聖者,是由于什麼顯示他的殊勝?“由福力勝極增長”。佛語生,是指聲聞,因爲他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假定不從佛聞法,根本不會有聲聞的出生,所以說佛語生。菩薩勝于二乘,中觀與唯識有著不同的看法:依唯識說:初地勝于二乘的,主要是空無我慧,因爲二乘只達人空,不了法空,而菩薩雙證我法二空的,所以其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叁乘聖者的空慧,是平等平等的,根本沒有勝劣的差別,所以說菩薩超過二乘,則是在于福德方面。因菩薩悲願度生,在初阿僧只劫中,已積集了很多福德資糧,二乘人雖不可說不修幅德,但比起菩薩來,那就差得太多。華嚴經說:“菩薩六地功德殊勝,一向超過”。彌勒解脫經舉喻說:“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種姓尊貴之力,能勝一切耆舊大臣。如是初發心菩薩,發菩提心雖未久,然由生如來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心力,亦能勝一切久修梵行之聲聞獨覺……”。誰都知道,初生王子,在其智力方面,無論怎樣,是不能勝過久立功勳的文武百官,而諸臣所以要向他膜拜,是因他的幅德殊勝,將來要繼承王位而爲國王的。本此可以證知:菩薩所以勝于二乘,不在他的智慧,而在他的福力,因爲菩薩已生如來之家,能夠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種的關系。然則要到什麼時候,菩薩智慧亦能勝于二乘

  頌說:“彼至遠行慧亦勝”。意謂到第七遠行地的階位,不特幅德超過二乘,就是智慧亦勝二乘。十地經說:“菩薩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何以這時慧會勝于二乘

  因到第七地,不但所修般若波羅密多已經圓滿,而且更加以方便波羅密多的如法實踐,于所證的真如空性,一刹那中能出能入,而這決不是二乘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七地菩薩的智慧,亦複勝于二乘。中觀與唯識的說法不同,在這裏面含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在:即二乘是不是證得法無我的問題。唯識說二乘只通人空不達法空;中觀說二乘不唯通人空亦複達法空。月稱論師是堅主叁乘同得法無我的,所以說福勝非慧勝。這到後面,再詳說明。

  戊叁 別說布施

  己一 示當地施勝

  爾時施性最增勝 爲彼菩提第一因 雖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現見

  前頌說到初地菩薩的福德勝于二乘,但若問到菩薩勝于二乘的福德是從那裏來的,現特在這頌中加以說明。行者所修的福德雖說很多,要而不出十波羅密,而這爲重自我解脫的二乘聖者所絕對不及的。十波羅密,本是地地所修,且地地增勝的,但就每一地的特色言,很多經中說初地布施波羅密最爲增勝,二地持戒波羅密最爲增勝,乃至十地智波羅密最爲增勝。爲什麼這樣分別?因每地中雖同樣的修十波羅密,但有主伴不同,如以初地來說:布施爲主修的法門,持戒等諸波羅密,是助修的法門,因而不及布施的增勝。若以初地所修布施與第十地所修布施比較,真可說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了。因就當地來說,所以特別顯示布施增勝。“爾時”,是指菩薩證入初地時。當菩薩證人初歡喜地時,在其所修的法門中,要以“施性”波羅密“最”爲“增勝”。增勝蔔亦即圓滿的意思。

  

  

  爲什麼說初地以布施爲最增勝

  因這是菩薩進趣菩提果的最主要亦爲最第一的因素,所以頌文說“爲彼菩提第一因”。原來布施是修學菩提道的重要資糧,假定這個修學不好,其他諸波羅密,根本就不用說。當知菩薩爲悲心所使而化度衆生,其必要的條件是與衆生接近,而接近衆生要有方便,不然,菩薩雖有心接近衆生,但衆生不肯與菩薩接近,試問菩薩怎樣去化導他?不能化導衆生,何得名爲菩薩

  菩薩以方便接引初機,其方便中的最方便,就是布施波羅密。菩薩行者,以般若慧契入空性後,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踏上初地的階位,特別著重布施的實行。

  布施有多種不同:通常說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的叁者差別;亦有說爲內施、外施、內外施的叁者差別。內施,是身肉手足、頭目腦髓的布施;外施,是金銀財寶、種種物質的布施;內外施,是國城妻子、六親眷屬的布施。“雖施身肉仍殷重”,是即說的內施,爲布施中最難行的一種布施,因這與生命生存有著莫大的關系。一般衆生,要他施舍財物,還可勉強行去,並不覺得太難,俗說:“錢財爲身外之物,去了還可再來,有什麼舍不得給人的”

  內施不然,去一樣少一樣,甚至連生命都犧牲了,這就非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是世俗共同的心理,所以難舍。

  不管內施、外施、內外施,凡是布施,必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而內施尤甚。上面說過,內施是要舍頭目腦髓的,性命交關,衆生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現在戰火彌漫全球,爲了什麼

  還不是爲了追求生存,由此可知內施是件非常艱難的事。但證悟真理的菩薩不然,不論內施、外施,只要衆生有所需求,菩薩就將毫無吝惜的施子,甚至身肉手足,頭目腦髓,在所不惜!菩薩內施,不管是生命中的一部份,抑或是整個生命的奉獻,總是很自然的,絲毫沒有勉強,出發于悲愍心,歡歡喜喜的,誠誠懇懇的,無條件的給與衆生,所以說菩薩行施,“雖施身肉仍股重”。由此,亦可見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人,內在的修持工夫非常重要。假定沒有一點真實的內在修養,外在的表現很難做到從容自然。如何知道一個行者的內在修養?頌曰

  “此因能比不現見”。比是推度的意思。不現見是對現見說的。如一粒亘種放在泥土中,經過了一個時間,漸漸的發出芽來,這就是現見;種在泥中尚未發芽,人們看不到它,是即不現見。菩薩外證的功德,顯而易見,內證的功德,隱而不顯,下容易見,如所證的諸法空寂性,證空寂性的無二慧,乃至由苦所引發的大悲心,都是菩薩內自所證的功德,而非一般所能了知的,所以說不現見。內證功德真的完全不可知嗎

  不!在凡夫的立場,雖非現量所知,但可比度而知。如何比知?從菩薩施舍頭目腦髓的自我犧牲可以推知。如菩薩外施身肉手足,內心不起一念嗔恨,誠懇的無怨的施與衆生,因此推知菩薩已證諸法空寂性的真理,假定內心一無所獲,外表決不會有這樣偉大的動人行爲。金剛經說的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瞪,內心不生嗔恨,是爲內有修證的最大證明。是以真正用功修學的行人,內心的淨化,足爲最要的一著。假使內心沒有達到淨化,談修說證都是空話,我們看到很多自以爲以行爲主的行者,一旦遇到名利權力的沖突,一副猙獰的面目,立刻就又表現出來!

  己二 明五乘施德

  彼諸衆生皆求樂 若無資具樂非有 知受用具從施出 故佛先說布施論

  悲心下劣心粗犷 專求自利爲勝者 彼等所求諸受用 滅苦之因皆施生

  此複由行布施時 速得值遇真聖者 于是永斷叁有流 當趣證于寂滅果

  發誓利益衆生者 由施不久得歡喜 由前悲性非悲性 故唯布施爲要行

  這四頌,是顯示五乘布施所得功德的差別。第一頌,總說布施爲快樂的根源;第二頌,是說人天乘的布施功德;第叁頌,是說二乘人布施的功德;第四頌,是說菩薩布施所有的功德。

  “彼諸”世間的“衆生”,沒有一個不在那裏尋求快樂,或求現生樂,或求來生樂,或求究竟樂,總之,時刻“皆”在“求樂”,誰都不願永在苦痛中過生活的,所謂“避苦求樂,乃人之常情”。盡管衆生不斷求樂,結果仍是苦多樂少,然則怎樣始能得到快樂

  從世俗說,生活資具的滿足,是人生快樂的根本,假定資生之具缺乏,生活貧困難以維持,還有什麼人生快樂可言?所以頌說:“若無資具樂非有”。資具,就是生活所需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房屋、車輛等的種種物質,亦即是所謂物質生活的滿足。我們試想:做人,物質生活,如成問題,還有什麼樂趣

  因爲這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可知:佛陀出現在這人間,對于人類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物質生活,從來沒有忽視,如有以爲佛陀忽視這個,那就根本沒有窺見佛陀之所以爲佛陀的偉大處。

  求樂避苦爲生物的天性,而且一生下來,即喜歡快樂而排斥痛苦。這是一種自然的沖動,不是出乎理性的…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