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60

  ..續本文上一頁際是本際,通俗的說,就是開頭,亦即起初,經中叫做初際,有了初際,就有後際,後際是就結尾或者未了說的,一般人總以爲諸法是有開頭和結尾的,其實,根本沒有初際後際可得。如以衆生說:現實存在的生命,是從前世因緣有的,前世複從前世因緣有,如是展轉不斷的推衍下去,沒有一個生命的開始。有始可說有終,無始當然也就無終了,所以說“由無初後際,故說此生死,名無初後際”。中觀論亦說:“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都是約這無初際後際說的。

  講到衆生的生死,即是生命的推移,可是生命的推移,是不能離卻時間相的。“時間,是生死推移中的必然形態。有生死,必然一端是生,一端是死。時間呢?必然一端向前,一端向後。所以有生死必有前後,有前後應有始終。但釋尊說:生死沒有始,這不但指出時間的矛盾性,也顯示生死的實性空。有始,生與死還是那個爲始

  這問題與先有雞,先有蛋;先有父,先有子,一樣的不可解答。生死既沒有始,也就沒有終”。爲什麼如此

  若先有生而後有死,則你的生就不是從死而有,而你之所謂生,也就應該永遠不死,可是事實不然,所以說先有生,是不應道理的;若先有死而後有生,則你的死就不是從生而來,而你之所謂生,也就應該無因無緣,但是死從生來的,沒有生怎會有死

  所以說先有死,亦是不合道理的。經說:“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本際不可得”;又說:“衆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系,往來生死,始不可得”。

  衆生生死,既是無始無終,所以雖在叁一有”海中,來來往往的形成生命的長流,而實“無”有“去來”之相可得。因爲生之所來,死之所去,都是虛妄不實而幻現的。“如”吾人在睡“夢”中,夢到自己,忽而在此而生,忽而在彼而死,當你正在夢時,好像有實在的生來死去,甚至還會感到生死的苦痛,但若一夢醒覺過來,回想剛才的生死怖畏,原來不過是大夢一場,那裏有什麼生死可得?所以生死“自性”,遠“離”而無所有。

  正因爲叁有無去來,生死自性不可得,“故大論說彼,名爲無初際,及無後際空”。這裏說的大論,不是指的大智度論,或瑜伽師地論,而是指的佛經說的,即佛在經中說此無際空。無際,有的地方叫做無始,完全是站在時間方面講的。爲什麼要說此空

  這得先說明無始的意義。氣有的說:無始是有因的意義;如說有始,那最初的就非因緣所生了。有以爲:無始是說沒有元始。但又有說:無始就是有始,因爲“無有始于此者”,所以名爲無始;這可說是佛法中的別解。佛常說無始本、際不可得,有人以本際問佛,佛是呵責而不答覆的”。可見本際不可得。“要知道,時間是虛妄的,沒有究竟真實可得的。無論它是曲折形的,螺旋形的,直線形的,時間必然是向前指又向後指,所以生命有始終,時間有過未。但向前望,它是時間,必然一直向前指,決不能發現它的最前端,向後望,也決沒有終結,時間應該有始終,而始終的究竟卻是無始無終的”。以無始破衆生執有始,假定再執有個實在無始,那同樣是個大患,爲免這個過患,所以佛說無始空,破此無始,是名無始空。

  癸十一 無散空

  散謂有可放 及有可棄舍 無散謂無放 都無可棄舍 即彼無散法

  由無散性空 由本性爾故 說名無散空

  這是解釋無散空。無散空的反面是散空,所以大般若經初會,說有散空與無散空的兩種。阿含經中亦說有散空,其義如天臺說的分析空,就是將一完整的東西,加以一分一分的分析,分析到最後歸于無有了,即名爲空。如色法是由能所八法構造成的,行者于觀行中,將其構成的要素,一一子以分析,因而知其色法,原來是不可得的。又如衆生是由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行者于觀行中,將其各種條件,各自分散開來,結果,知道離此四大五蘊,所謂衆生根本是不可得的。

  這裏只說無散空,沒有說到散空。“散謂有可放及有可棄舍”的意思。放是收的反面,如中庸說:“放之則彌六合,收之則退藏于密”。有放必然有收。舍是取的反面,有舍必然有取。有法可放可舍,名爲有散,反之無放無舍,即名無散,所以頌說:“無散謂無放,都無可棄舍”。以煩惱菩提來說,假定認爲有煩惱可舍,有菩提可取,這就是散,以生死涅槃來說,假定認爲有生死可舍,有涅槃可取,這也是散。反之,如了解到沒有煩惱、生死可舍,沒有菩提、涅槃可取,是爲無散。宇宙萬有諸法,從現象上觀察,似乎是有散的,但從實際上看,法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有什麼散壞可言

  所以說無散。

  無散是對有散的妄執而假施設的,並沒有永恒不變的無散自體,假定認爲無散是真實不虛而有其自體,那又錯了,爲免衆生這樣的誤會,因而更說無散空。“即彼無散法”,由于“彼無散”自“性”是“空”。爲什麼無散自性是空的?“由本性爾故”,即本來是如此幻化無自性,無取無散的,所以“說名無散空”。

  癸十二 本性空

  有爲等法性 都非諸聲聞 獨覺與菩薩 如來之所作 故有爲等性

  說名爲本性 彼由彼性空 是爲本性空

  這是解釋本性空。諸法的本性,依于上來所說,不外有爲法的本性及無爲法的本性兩種。有爲法的法性,如地水火風色香味觸等,無爲法的法性,如不生不滅的涅槃、實際等。智論說:“有爲性叁相生住滅,無爲性亦叁相,不生不住不滅。有爲性尚空,何況有爲法子無爲性尚空,何況無爲法子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名爲性空”。因緣合生的諸法,從現象上去看,的確是有種種差別相的,但從本性上觀察,“有爲”無爲“等法性”,法爾本來如是的,既“非諸聲聞”所作,亦非“獨覺”聖者所作,不特不是二乘所作,亦非“菩薩”與“如來之所作”,佛尚不作萬有諸法,更非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作。所謂上帝或梵天創造宇宙,在佛法看來,完全是無稽之談,絕對不會有這麼回事的。

  如有爲的緣起法,乃一切法的本來如是,所謂“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爾”的,有什麼人可以造作

  不但緣起法如此,緣起無自性空,亦是法爾如是的,並不是有個大力者,令之使空。所以一般實有論者,以爲四大及諸法,各有它的實在自性,這實在是違反緣起空理的。諸法,從事象上看,有生住滅的有爲相,從理性方面看,一切法本來就是法爾如此的,而這法爾如是之理,在有爲方面是有爲法性,在無爲方面是無爲法性,這亦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如地水火風等,說其各有其性,這是不錯的,說其有實自性,是就不對了。因諸法性,本是常空的,所以覺得好像是有,不過是相續假現而已。譬如水性,本是水拎的,但假火的燃燒,就變成爲熱的,然而一經將火停息,不要經過好久時間,就又變爲拎的了。諸法性也是這樣,當其沒有生的時候,根本就是空無有性,如水性是拎的一樣。到了衆緣和合的時候,然後就可見到這法的出現,如水得火變成熟的一樣。一旦衆緣有所缺少,或者衆緣各自分散,其法亦即不可得了,如火息滅而水又變成冶的一樣。再如現在這個講堂,說有講堂性是對的,說講堂有實自性是即不對。所謂講堂性,就是成爲講堂的原則性,沒有這個原則性,講堂即不成其爲講堂。至于講堂的好壞,建築的堅不堅固,光線的充不充分,空氣的流不流通,陳設的美不美觀等,這都是屬于事相方面的事。

  是“故”如上所說“有爲”無爲“等性,說名爲本性”。“彼”諸有爲無爲法,“由彼”各各自“性”本來是“空”,“是爲本性空”。有爲法性常空,無爲法更是諸法的平等空性。諸法性本空,試問有什麼人可以造作

  一切法空,這是約通性說,有爲法性,則是別性。爲諸法適性的本自空性,亦可說是自性、本性,因爲它含有永恒性、不變性、普遍性的,所以是法性、法住、法爾常住,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有人以爲無自性空,是約沒有某種自性說的,到了另一階段,還複是有自性的。這說法,無疑是錯誤的。

  有人這樣責難說:你們空宗,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說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現在又說有自性、本性,而且認爲是法爾如此的,這不是你們的自相矛盾嗎

  性空者答覆這個說:一切法自性是有的,假定諸法無有自性,那就聖凡不分,萬法混成一團,那還成爲什麼世界

  所以說自性不可得,是約幾夫在生死海中,依無明惑業所取境界不可得說的,假定就聖者親證遠離一切戲論妄執所顯的法性說,那是不可說它空無所有的,因爲法性是遠離無明的,而凡夫的所作所受,都受無明的支配,在無明中活動的,所以幾夫以爲所得的那個自性,因不合于自性本義,實在不是自性,以于緣起幻相的顯示中,是不可得的。若離無明所證得的自性,才是諸法的勝義自性,而此勝義自性,不是言思所及,現在說爲自性,不過是隨俗說,如此言思不及的自性,當然不是凡夫妄想所能推測得到的。般若經說:“雲何爲一切法自性子答:一切法自性不可得,爲一切法自性”,所謂“以無自性爲自性”,亦就是指此說的。在衆生位上,起顛倒自性見,其自性實非自性,唯有離此自性見所顯的空性,才是諸法的勝義自性。簡單的說:一切法不可得處,即是自性所在處;如燈破暗之處,就是光明所在之處,一方面遣除諸法自性,一方面顯示諸法自性,如暗去明來,二者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這裏說的本性空,般若經中說爲性空,羅什叁藏亦譯爲性空,兩者就是一個,並沒有兩個空。

  智度論說:“問曰:畢竟空無所有則是性空,今何以重說

  答曰:畢竟空者,名爲無有遺余;性空者,名爲本來常爾,如水性冷,假火故熱,止火則還拎。畢竟空如虛空,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雲何言同

  複次,諸法畢竟空,何以故?性不可得故;諸法性空,何以故

  畢竟空故。複次,性空多是菩薩所行·,畢竟空多是諸佛所行。何以故?性空中但…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