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63

  ..續本文上一頁定的新譯,爲靜息心慮之義。意謂:若能修習禅定,使心慮靜息下來,就可得生人天。由于所修靜慮,有淺深的不同,所以所生天處,也就有了高下差別。分開來說:修初靜慮的生初禅天,修二靜慮的生二禅天,修叁靜慮的生叁禅天,修四靜慮的生四禅天。在四禅天中,又有諸天的差別,當知都是由禅的淺深不同而來。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者。大乘于修六波羅密多之外,往往進修四無量心,而這都是緣衆生苦而生起的。余無色定,是無色界的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行者如果只修八定,而不進一步的修四無量心,是則缺乏慈悲之心,最多僅能做到自利,但這不是佛陀本懷;如果只修施戒慈悲等,而不修諸禅定,是則不過人天善法而已;都不合乎大乘精神,所以大乘行者,是修十二門禅,不是修四禅四空的八定。佛說十二門禅的自相是什麼

  頌說以無瞋爲自相。俱舍頌說:“上二不行瞋”,即在色無色的上二界中,再也不會有瞋心活動的。因爲欲得初禅以及上求色無色界的衆生;必須先要除去瞋的,瞋心不除,初靜慮固不能得,上生亦不可能。而且唯有無瞋,才能與所修的四無量心相應。不過,上二界貪,是貪禅定的禅悅之樂,與欲界的貪五欲樂,又有很大的不同,如說定是無貪離欲義,就是離欲界的貪欲,對于禅定的味著,是還沒有能夠遠離的。

  子五 覺分

  叁十七覺分 自相能出離

  這是說明叁十七菩提分的自相。菩提譯爲覺,所以又名叁十七覺分。行者能夠修此,就可出離生死而得解脫。有的地方又稱爲叁十七道品,意謂這是踏上涅槃道的資糧。有以爲這是聲聞行者的行門,大乘佛法不應該說此的。如智度論說:“問日:叁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密是菩薩摩诃薩道,何以于菩薩道中說聲聞法

  答曰:菩薩摩诃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密,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謂幹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複次,何處說叁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道

  是般若波羅密摩诃衍品中,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诃衍叁藏中,亦不說叁十七品獨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說叁十七品涅槃道”。這可見叁十七覺分,是通大小乘所行的,如把它看爲獨小乘法,這顯然是錯誤的。茲將叁十七覺分,分類列下:

  

  

  

  

  

  四神足,叉名四如意足,所謂以定攝心,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鹽則無味,得鹽則味足如意。叉如一人有兩只足,複更得到好馬好車,是就可以如自己心意的,要到什麽地方就到什麽地方了。發心修行的人,在四念處的階段上,已經得到真實的智慧,到四正勤的位上,由於正精進的因緣,智慧的力量更爲增多,禅定的力量較爲薄弱,進而修這四如意足的定,以定攝心,於是獲得智定力量的相等,心念要想怎麼樣,就可如願所得了,所以名爲如意足。

  

  

  

  五根,以信爲始,以慧爲終,這顯示佛法所說的信心,是以智慧爲主的,沒有智慧的信心,是迷信,而爲佛法之所不取的。信是純潔的信心,慧是明確的認識,因而中間的勤求不息,一念而無他念的正念,攝心不敞的定根,無不是很正當的,所以五根有它特殊意義。

  

  

  

  五力只是五根的增上,並沒有另外的自體。智度論說:“是五根增長,不爲煩惱所壤,是名爲力”。小乘婆沙百四十一說:“能生善法故名爲根,能破惡法故名爲力;有說:不可傾動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說: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若以位別,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實義,一一位中,皆具二根”。或有人間:根力的差別是如此,但爲什麼這樣次第排列

  論師中有說:“謂于因果先起信心;爲果修因,次行精進;由精進故,念住所緣;由念力持,心便得力;由心定故,能如實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

  

  

  

  以有漏無漏分別,七覺支是在無漏位上安立的,因爲修行到了這個階段,已經鄰近于菩提果了,所以唯于無漏立覺支名。

  

  

  

  

  八正道,在漏無漏中,亦是在無漏法上建立的。所以名爲聖道;因爲是無漏聖法,所以稱之爲正,因爲是通于涅槃,所以稱之爲道。又因依此,得從生死的此岸,渡過煩惱中流,趣入涅槃彼岸,所以又名八正筏。

  如是像上所說的叁十七覺分,修之能夠出離生死,所以佛說其“自相”是“能出離”。

  子六 解脫

  空由無所得 遼離爲自相 無相爲寂減 第叁相謂苦 無癡八解脫 相謂能解脫

  這是說明叁解脫與八解脫的自相。叁解脫門,就是空、無相、無願叁者。這叁者爲什麼叫做解脫門

  因本這一二法去行時,就可獲得解脫而進入于無余涅槃,所以名爲解脫門。智度論說:“叁十七品是趣涅槃道,得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叁門,所謂空、無相、無作。已說道次,應說道處門”,所以現在說在叁解脫。

  什麼叫做空門?謂觀諸法是無我無我所而無自性空的。因爲諸法是從因緣和合而生的,在緣生的諸法中,沒有作者受者可得,所以名爲空門。也就因爲如此,“空”解脫門,是“由無所得”的“遠離爲”它的“自相”,即遠離一切有爲的諸虛妄相。

  什麼叫做無相門

  謂觀因緣所生的諸法,沒有實在自體法可得,只是一些假相而巳,但衆生不知諸法是假,就在這假相上,執有實在自我與實在我所,現在就在衆生所執的諸法相上,加以觀察,看看這些法相,是不是有實在相可得,觀察的結果,了知如衆生所執著的男相、女相、一相、異相等的諸差別相,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名爲無相。如是無相的自相是什麼

  謂以寂滅爲自相,所以說:“無相爲寂滅”。寂滅,就是諸法的空寂性,在空寂性中,有何諸相可得

  

  什麼叫做無願門

  謂觀諸法無相以後,了知諸法原來是無所作的,因而也就不對諸法有所希求。可以說:人類有很多痛苦,都是從希求來的,而所以發生希求,在誤認諸法有實在自相。希求爲什麼會發生痛苦?要知希求,如能滿其所求,固然還可以說,而事實是不能滿足人類希求的。在一切希求中,以希求未來的生命,爲痛苦的最大根源,如不求未來生,而于現生中,得寂滅無生,一切痛苦自然解沽。此無願門的自相,是以了知有漏叁界是苦,遠離顛倒執樂的愚癡,爲它的自相,所以頌說:“第叁相謂苦、無癡”。

  在解脫門雖叁,而實同依空義之所建立。十地論把這叫做叁治,是約對治叁障說的。還有把這叫做叁叁昧的,不過這是在有漏位上立的,一踏上無漏位,就名叁解脫了,解脫即是涅槃。

  “八解脫相謂能解脫”,這是說八解脫的自相。八解脫,有的地方簡名八解,或又名爲八背舍。八背舍的這個名稱,是在有漏位上安立的,八解脫的這個名稱,是在無漏位上安立的。謂于有漏位上修此行門,到達觀行成就的時候,開發無漏智慧,斷除叁界內的種種煩惱系縛,證得究竟阿羅漢果,就轉名八解脫了。爲什麼叫做背舍

  因一般人對于世間的五欲,總是念念貪著不舍的,總是願意親近潔淨五欲的,可是修出世道的行者,知道五欲的過患,不論它怎樣呈現在自己的面前,而自己總是肯這潔淨五欲,不對它生起一念系著之心,所以名爲背舍。現在略爲說明如下: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內色,是指自己生命體上的色相;外色,是指自身以外的他色。行者修此觀行時,以自己內在的色相爲基,不壞內外色,不滅內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諸色皆爲不淨,是名初背舍。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內在的生命肉體,到相當的時候,要毀壞及散滅,這是人人可以經驗到的,但外色,一般人總認爲老是那樣,好像不會壞減的,所以行者就壞內色,滅內色相,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專觀外色的不淨,是名第二背舍。

  初二兩種背舍,都是觀色不淨的,所不同者:前者內外色都觀,後者只觀外色不觀內色,爲什麼要分兩種來觀

  因衆生有兩類不同的行人,即愛行人與見行人。愛行人的貪欲心特別重,對于外在的欲樂特別染著,所以合觀外色不淨;見行人的妄見特別強,對于個己的身體特別執著,所以合觀自身不淨,使其從觀心中了知,這個身體是危脆敗壞的,不久會見其磨滅的:因此,說這二種背舍差別。

  叁、淨背舍身作證:前二是不淨觀,而這第叁卻是淨觀,即于開始修觀時,攝取種種的淨相,系念在自己的心上,作一種清淨的觀察,隨其所觀的諸色,各有清淨熾盛的光曜現前,就在這時,行者得到喜樂,而且遍滿在整個的生命體中。因爲所緣是清淨的,所以叫做淨背舍,因爲周身充滿喜樂,所以叫做身作證。行者得此內心的快樂後,對于世間的五欲境界,再也不會生起喜樂愛好的念頭,不但如此,而且絕對的背舍。然因沒有得到漏盡,假使再有煩惱生起,複又執著潔淨色相,是則更加精進修行,斷此貪著之心,如是淨觀從心想生。

  或有人說:一般以不淨爲淨,佛陀說爲顛倒,現在淨背舍的行人,觀諸色的淨相,爲什麼就不是顛倒?應當知道:世間女色,絕對是不清淨的,衆生不知妄以爲淨,所以說是顛倒。淨背舍觀,觀諸色相,青色的確是青色的,黃色的確是黃色的,所以不可說爲顛倒。

  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非想處叁逗四種背舍,是在無色定中觀的,即是欲得背舍,必須先入無色定,可說無色定,是背舍初門。如空無邊處觀,背舍色界的色相,緣無量的虛空處,于中,觀苦、空、無常、無我,對之生厭離心,所以就子以棄舍,不再對它生起愛好的意念。識無邊處觀,背舍前面的無邊空處,緣無邊的識處,于中,觀苦、空、無常、無我,對之生厭離心,所以就子以棄舍,不再對它生起愛好的意念。無所有處觀,背舍前面的無邊識處,緣空識都無所有,于中,觀苦、空、無常、無…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