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對之生厭離心,所以就子以棄舍,不再對它生起愛好的意念。非非想處觀,背舍前面的無所有處,唯緣非想非非想處,于中,觀苦、空、無常、無我,對之生厭離心,所以就子以棄舍,不再對它生起愛好的意念。
八、滅受想背舍:這是就背滅受想等的種種心所而得名的。受想這兩個東西,是我們身心界中的搗亂份子,亦可說是吾人身心中的大患,因此,行者就應厭離而子以撲滅,不讓它再在身心中,作種種不正當的活動。如果滅除受想的大患,遠離散亂的心念,就可入定,而入定的境界,就奸似涅槃一樣,于是身心得大快樂,因執身中所得的快樂,所以名爲身作證,因滅除受想的大患,所以名爲滅受想定。
通常說的二無心定,就是無想定與滅受想定,滅受想定列爲八解脫之一,無想定爲什麼不列在諸解脫中
無想定是外道所修的邪定,當他們修此定時,不了解諸法的過失,等到入此定後,以爲這個就是涅槃,其實這是錯誤的。修無想定生無想天,最多不過五百大劫,到了果報盡時,還要墮下來的,因此發生侮心,墮在邪見之中,撥無一切因果關系,所以無想定不能列爲背舍之一。
子七 十力
經說善抉擇 是十力本性
這是說明佛果位上的十力自相。諸佛如來所有十力,是從智慧而來的,而智慧的唯一特色,在于對諸法的善爲抉擇,所以佛在“經”中告訴我們“說”:“善”能“抉擇”諸法,“是十力本性”。本性,就是本有自相的意思。現將十力略爲分別如下:
一、是處非處智力:處在這裏,當道理講,是處就是合乎道理,非處就是不合道理。以因果律說:造十惡業必墮叁惡道,因果相稱,這是合乎道理的說法,名爲是處;行十善業亦墮叁惡道,因果不符,這是不合道理的說法,名爲非處。再反過來說:行十善業上生人天,因果相稱,這是合乎道理的說法,名爲是處;造十惡業亦生人天,因果相違,這是不合道理的說法,名爲非處。對這是處非處,佛有一種智慧,將之分別抉擇得清清楚楚,名爲是處非處智力。
二、業異熟智力:就是對衆生所造的諸業,不論是過去造的,現在造的,以及未來造的,都明白的了知,甚至在什麼地方造的業,以何因緣而造這些業的,造了這些業應感什麼果報,所謂知諸衆生叁世所造業等,所以名爲業異熟智力。
叁、靜慮等至智力:靜慮、等至都是指定說的,這當然有種種的不同,所謂有無量百千叁昧的,在這麼多的叁昧定中,有垢染的,有清淨的,有味著的,有無漏的,佛運用他的高度智慧,分別諸叁昧相,無不如實了知,名爲靜慮等至智力。
四、知根上下智力:衆生有各式各樣的根性不同,所謂利根、鈍根等,普通大都分爲上、中、下的叁根,如來運用他的高度智慧,分別抉擇所有衆生的根性,能夠善巧了知他們是上根、中根,抑或是下根,然後分別的子以方便攝受,名爲知根上下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這裏說的勝解,是指衆生的欲樂,世間衆生各各欲樂不同,有的欲樂這個,有的欲樂那個,佛對衆生內心中所有的要求,無不透徹的了解,因而子以方便適應,名爲種種勝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世間衆生,有種種性及種種界不同,而佛陀運用他的高度智慧,善能了知,無有謬誤,名爲知種種界智力。
七、至處行智力:衆生站在本有的崗位,是向地獄的這條道上走去,還是向涅槃的這條道上走去,其所到達某處的一切道,佛陀完全分別了知,所以名爲至處行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謂佛對過去百千世劫生中,所有的生命曆程,諸如在這兒死在那兒生,在那兒死又生到什麼地方,姓什麼,名叫什麼,生命的苦樂,壽命的長短,無不了知,名爲宿住隨念智力。
九、天眼無礙智力:亦有名爲宿住死生智力;第八力的宿住,是了知佛陀本身過去所經諸事,此第九力的宿住,則是了知衆生死此生彼的現象。十力經說:“複次,如來知衆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衆生之欲,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複衆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複衆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爲天眼,清淨觀衆生類所趣之行”。如是,名爲天眼無礙智力。
十、漏盡智力叁一乘說有漏盡,佛亦說有漏盡,這二者究有什麼不同?二乘,就其本身來說,其漏確是盡了,但以究竟的佛法說,並沒有如佛那樣的圓滿,佛是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得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于現法中,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名爲漏盡智力。
大智度論問曰:“佛有無量力,何以故但說十力
答日: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辦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衆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以禅定解脫叁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衆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衆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衆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衆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籌量衆生先所從來;以生死智力,分別籌量衆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衆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衆生,審谛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
子八 無畏
大師四無畏 本性爲堅定
這是說明四無畏的自相。畏是怖畏、恐懼的意思。如有人在大衆中,說不出話來,這就是畏。有了懼畏之心存在,對于所言所行就難免搖擺不定,拿不出堅定主張。“大師”,指佛,如說:“唯佛一人是大師”,所以這是一個相當高貴的尊稱,不是一般人可以稱爲大師的。“四無畏”,是說佛陀有四種無畏,而這無畏以堅定爲它的自相,所以說:“本性爲堅定”。堅定,是不動不搖的意思,如自己提出一個什麼主張,宣說一個什麼論題,不論在什麼場所,不論遇到何種責難,自信自己所宣說的,確是如此,決不因爲有人提出反難,就改變自己的論題和主張,這個叫做堅定。但這必須了解得透徹,體驗得真切,否則,就成爲固執了。佛有四種無畏,略爲分別如下:
一、一切智無畏:如佛在廣大的群衆中,對廣大的人群宣布說:我是一切智人。群衆中如有不信佛的,不以爲佛是一切智人,乃提出種種問題難問,說佛這個不知,那個不了,怎麼可以稱爲一切智人
假定沒有自信的人,經這麼一反問,也許會對自己的智慧發生懷疑,可是,佛爲真正一切智人,所以非常安隱的毫無所畏。
二、諸漏盡無畏:如佛在廣大的群衆中,對廣大的人群宣布說:我已一切漏盡。群衆中如有不信佛的,不以爲佛已一切漏盡,乃指出佛這個煩惱還沒有斷,那個煩惱還沒有斷,怎麼可以說是一切漏盡
假定沒有自信的人,經這麼一指點,也許以爲自己的煩惱,真的還有未斷,可是,佛對煩惱確已斷盡無遺,所以非常安隱的毫無所畏。
叁、說障道無畏:如佛在廣大的群衆中,對廣大的人群宣布說:某些染法一定是障礙聖道的。群衆中如有不相信佛的,不以佛說爲然,認爲佛所說的染法,不一定是障礙聖道的。假定沒有自信的人,聽了這個反說,也許以爲是不障道的,可是,佛從經驗中,真切的了知其染能障,所以再爲詳細解釋時,非常安隱的毫無所畏
四、說苦盡道無畏:如佛在廣大的群衆中,對廣大的人群宣布說:依我所說的聖道去實踐,一定能夠出離世間,並且隨所修的聖道,能夠盡除生死的大苦。群衆中如有不信佛的,不以爲佛說的聖道,能夠除諸痛苦,並向佛提出很多反證。假使沒有自信的人,或也以爲不是盡苦之道,可是,佛對這個盡苦的聖道,堅信不疑,不論別人提出怎樣的說法,佛總是安隱自在的毫無所畏。
如上四無所畏:初二可說是佛自功德的具足;後二可說是爲具足的利益衆生;或初叁四叁種無畏是說的智德,第二無畏是說的斷德。智斷二德具備,所要做的自利利他的大事,也就完畢了,因此說四無畏。
子九 無礙解
四無礙解相 謂辯等無竭
這是說明四無礙解的自相。四無礙解,又名四無礙智,或名四無礙辯。辯是就口業方面說的,智與解是約意業方面說的。現在先解說其名義,後說明其自相。
一、法無礙解:謂于能诠諸法的名句文,能夠無有滯礙的了解。文是一個一個的字母,名是由字母拼成的名詞,句是由名詞綴合成的句子。這可說是印度的文法學,佛在世時說法,對這運用得非常恰當,沒有一絲一毫的錯誤。如知是義的名字,堅相即名爲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別中,無有滯礙,是名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謂于諸法所诠的義理,能夠無有滯礙的了解。萬有諸法,凡可運用文字語言,將其表達出來的,必有其意義。如地的堅相,就是地的意義。一般人常有言不及義的情形,而佛絕對不會如此,且能于一義中說無量義,是名義無礙解。智度論說:“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心相思……一切法無我相。如是等總相別相,分別諸法亦如是,是名義無礙智”。
叁、辭無礙解:謂于如上所說的名字及義,要想分別的爲衆生說明,一定要以極流利的,毫無遲滯的語言,爲之解釋,使衆生聽了,確能了解你所說的是什麼,不但不是說一種語言,種種不同的方言,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無礙無滯。總括的說
對什麼地方衆生說法,就用什麼地方方言。智度論說:“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語言,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天語、龍語……”,名爲辭無礙解。
四、樂說無礙解:謂以前叁無礙解的辯智,爲衆生演說大法時,自在無滯的,要怎樣的爲衆生說,就怎樣的爲衆生說,所說道理開演無盡,且于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于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于一法中能說一切法,而所說的,又都是法、是真、是實,是名樂說無礙解。
如是所說的“四無礙解”,其…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