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相”是什麼
“謂辯等無竭”爲自相。竭是枯竭的意思,如我們演說或說法,由于准備的不充分,時間還沒有到,就沒有得說了,這叫做竭。佛說法,如長江大水,總是滔滔不絕的說不能盡,決不會有說了不得說的現象,名爲無竭。
子十 四無量心
與衆生利益 是名爲大慈 救護諸苦惱 則是大悲心 喜相謂極喜 舍相名無雜
這是說明四無量心的自相。大乘佛法,以四無量心,爲化度衆生的重要行門。什麼是大慈的自相
謂能給“與衆生”的“利益”安樂,“是名爲大慈”的自相。什麼是大悲的自相
謂能“救護諸”衆生之“苦惱”的,“則是大悲心”的自相。什麼是喜心的“自相”
“謂”諸“極喜”。極喜即大喜,亦即喜到極點,無有再過其上的了。什麼是舍心的自相
“舍相名無雜”,即對衆生怨親平等,不于其中夾雜絲毫的分別心差別心在裏面。或說舍是舍去上面的叁心,不于其中存一念的執著。
此四心的修習,都是普緣一切衆生的,所以說爲無量。且以慈無量心來說:行者在欲修習慈無量心時,首先就這樣的作願:願諸所有一切衆生,皆能獲得利益安樂,將此獲得安樂的人相,攝取在禅定的心中,是相逐漸逐漸的廣大,因而就見衆生皆受安樂,譬如鑽火先燒軟草,等到火勢轉大旺盛時,就可燃燒濕的木柴,當知慈無量心也是如此:最初發起這個慈心大願時,只是及于自己的父母親族並諸知識,到了慈心展轉增廣的時候,即見怨親同等的得到快樂,而且廣大無量的擴及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皆得受樂,是爲慈無量心圓滿成就。慈心如是修習,余悲、喜、舍的叁無量心,也是如此修習,比例可知。
子十一 十八不共法
許佛不共法 共有十八種 由彼不可奪 不奪爲自相
這是說明十八不共法的自相。初二句出其數,後二句顯其相。有人間曰: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及此十八法,總爲叁十六法皆是佛法,爲什麼獨以此十八爲不共,而不說前十八亦不共
簡單答覆:可以說爲唯佛獨有而不與叁乘共的,只有現在所說的十八法,至于前述的十八法,在聲聞、辟支佛中亦少分的具有,所以不說不共。因此,唯“許佛”的“不共法,共有十八種”,現在略爲分別如下: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這是顯示佛的身口,一點過失都沒有,唯是清淨無染的。因佛于無量阿僧只劫以來,嚴持清淨戒行,常行甚深禅定,得諸微妙智慧,所以身口無失。這不但凡夫所做不到,就是二乘聖者,也還不能做到這個程度。
叁、念無失:謂佛善修甚深禅定,或是長夜善修四念處行,或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對于過去所曾經驗過的善法,都能憶念不忘,所以名爲念無失。
四、無異想:謂佛對一切衆生平等看待,沒有親疏遠近的分別異說,以爲這是尊貴的,我應爲其說法,那是貧窮下賤的,我不爲其說法。佛陀大慈光明,普照一切衆生,如日出普照萬物,爲衆生平等依怙,憐愍濟度一切,名爲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定名一心不亂,我們要想如實的見到諸法真理,一定要內心極爲寂靜,如果粗心浮氣的,是見不到真理的,如風中燭,不能清楚的見物,如波動的水,不能見到自己的面目。佛恒恒時常常時,心如止水的安住在定境中,從來沒有不定心的。或有人間:佛若常定無不定心,爲什麼還能遊行諸國,爲諸衆生種種因緣譬喻說法
“如密迹經心密中說:諸佛心常在定中,心亦應說法”。雖定而無礙說法,所謂即靜即動,即動即靜的,所以名爲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謂于衆生有叁種受,如所說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在衆生的立場上:遇到苦受的時候,就安住在苦上,不會再有樂的感覺,因而生起瞋心;遇到樂受的時候,就安住在樂上,不會再有苦的感覺,因而生起愛心;而于不苦不樂受中,因爲不覺不知,于是生起舍心,當知這個舍心,是由愚癡之所使然。佛于不苦不樂受中,知覺的生時,知覺的住時,知覺的滅時,是由智慧所知,非由愚癡所使,所以佛無不知已舍心。
七、欲無減:欲有兩種,一是善法欲,一是染法欲。染法欲在佛固然是絲毫沒有了,善法欲在佛從來是不缺減的,因佛深知善法的恩德,所以常欲集諸善法,對于善法修集,無有厭足之心,名欲無減。如佛爲盲比丘穿針時,就說自己是個樂欲福德的無厭足人,彼盲比丘對佛說:“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雲何無厭足J
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複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小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可見佛的欲無減,是專就善法欲說的,這確是越積集得多越好。
八、精進無減:精進與前所說的欲,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即以欲爲初行,然後本著欲去做時,即名爲精進,因爲沒有希望和要求在,是不肯精進勇猛去做的,所以佛說“一切法欲爲根本”。精進爲諸佛之所愛樂,如釋迦佛就是世世樂行精進的榜樣,所以名爲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謂于叁世諸佛的教法,由于一切智慧的相應,能念滿足無有缺減。或佛于念念皆分別叁相,可謂佛心無有一法而不念的,所以唯佛獨有念無減。念無減與念無失有什麼差別
智度論說:“失念名錯誤,減名不及;失念名威儀俯仰去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禅定神通,念過去現在世通達無礙”。二者不同,所以別說。
十、慧無減:謂佛具有一切智慧,或佛叁世智慧無礙。因佛從最初發心,乃至無量阿僧只劫以來,由于深心爲法,不惜犧牲一切,無非是爲集諸智慧,所以得慧無減。更深刻的說:佛的智慧,如實了知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作無行,無染無著,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解脫有兩種:一是有爲解脫,這是無漏智慧之所相應的;一是無爲解脫,這是一切煩惱習氣滅盡無余所顯的。二乘聖者,煩惱未斷盡,智慧不大利,不得名爲解脫無間;佛陀獲得這兩種解脫,絲毫無所缺減,所以名爲解脫無滅。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知見即是智慧,謂佛于諸解脫中,具有無量無邊的清淨智慧,以此智慧知諸解脫相,如知什麼是時解脫,什麼是不時解脫,什麼是慧解脫,什麼足俱解脫,什麼是壞解脫,什麼是不壞解脫,什麼是八解脫,什麼是不可思議解脫,什麼是無礙解脫等,乃至什麼解脫是牢固的,什麼解脫是不牢固的,都能分別得清清楚楚,所以名爲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謂佛身口意的叁業行,都是隨著智慧的指導,而利益衆生的,如佛的一動念,一出言,一舉足,無不有利于衆生的。如經中說:“諸佛乃至出入息利益衆生,何況身口意業故作而不利益?諸怨惡衆生,聞佛出入息氣香,皆得信心清淨愛樂于佛,諸天聞佛氣息香,亦皆舍五欲發心修善”。因此,所以說身口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十八、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叁逗叁種智慧,是于叁世通達無礙的。如諸法一定從未來轉來現在,複由現在轉入過去,奸像一個人從這厲轉入那房,不能說這個人沒有了。佛對叁世法,透徹的了知,了知過去法有過去相,現在法有現在相,未來法有未來相,彼此間沒有絲毫的錯亂,是爲佛的叁世無礙智慧。
十八不共法已略解說·但它的自相是什麼,今當爲之指出:“由彼不可奪,下奪爲自相”。因佛常常時恒恒時,沒有一絲誤失,外道天魔等,要想在佛的身心中,尋求一點空隙,以得其便來擾亂佛陀,這是絕對做不到的。由于佛的任何方面,爲他人之所不可奪,所以即以不奪爲十八不共法的自相。
子十二 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智 現見爲自相 余智唯少分 不許名現見
這是說明一切種智的自相。一切種智,又名一切智智。依照一般所說:二乘所得的是;切智,菩薩所得的是道種智,佛陀所得的是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契證諸法空性的智慧,道種智是通達事相的智慧,一切種智是能做到即平等空性是差別事相,即差別事相是平等空性,所謂理事無礙、空有交融的現見諸法實相,亦即以此現見而爲一切種智的自相,所以說:“一切種智智,現見爲自相”。現見,就是現證的意思。現見諸法實相,非此智慧不辦,因爲其“余”的“智”慧,只見到諸法真理的“少分”,“不許”余智“名”爲“現見”的。凡夫根本說不上見真理,二乘智慧只是偏見少分,登地菩薩,亦只是分分證見,直至第十地菩薩,亦還不可說它究竟而圓滿的現見,因爲還有一分無明未破,對于真理的體悟,猶如隔著一層輕紗,是見得不真切的。十地菩薩尚且如此,地前菩薩當更不能說爲現見了。
子十叁 結
若有爲自相 及無爲自相 彼由彼性空 是爲自相空
這是自相空的總結。上來所說諸法的自相,從凡夫的五蘊自相,到佛果的一切種智自相,雖說是很多的,但總歸納起來,實不外于有爲法、無爲法二者。然而不論是“有爲自相及無爲自相”,“彼”等“由”于“彼”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以“是爲自相空”。如分別的說:色法是以變礙爲自相的,即此變礙自相的性空,是爲色自相空;乃至一切種智以現見爲自相,即此現見自相的空無所有,是爲;切種智自相空。
癸十五 不可得空
現在此不住 去來皆非有 彼中都無得 說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
由彼自性離 非常亦非壞 是不可得空
這是解釋不可得空。不可得空,有多種的說法。有的說:在五蘊、六處、六界中,我法以及常法,不論怎樣去求,總是不可得的,名爲不可得空。有的說:諸法是由因緣有的,應于因緣中求法,可是諸因緣中,求法而不可得,如于五指中,求拳不可得,其道理是一樣的,名爲不可得空。有的說:不…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