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67

  ..續本文上一頁義空;或後二空總說爲不可說空。空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沒有不說空的,爲佛弟子,對于空義應有深切的了知!

  壬叁 結依經說

  般若波羅密 廣作如是說

  雖說佛法都要說空,但特別發揮空義的,是般若經。此處依經各說差別,主要的,是依“般若波羅密”經說的,般若經中說有十六空等,所以現在特別依之“廣作如是說”。不過就菩薩修證所開空慧解說,實不出于我空與法空二者,所以月稱論師在依經廣明空義之前,特先詳說我空法空。在明人無我中,是以七事觀察不可得,在明法無我中,是以四生觀察不可得,因爲諸法不可得,所以就開顯了我法二空。從小乘到大乘,從龍樹到月稱,說空的詳略,徹底不徹底,容或有所不同,而其根本原則,則是一樣的。

  戊叁 結贊智慧功德

  如是慧光放光明 逦達叁有本無生 如觀掌中庵摩勒 由名言谛入減定

  雖常具足減定心 然恒悲念苦衆生 此上複能以慧力 勝過聲聞及獨覺

  世俗真實廣白翼 鵝王引導衆生鵝 複承善力風雲勢 飛度諸佛德海岸

  第六現前地菩薩,“如是”依于空義而引發般若“慧光”,以此慧光普“放光明”,能夠普“遍”的通“達”欲色無色的叁一有”,如空花一樣的,“本”來“無”有“生”滅。這樣的通達I切,如太陽光的普照萬物一樣。凡是光明,都有兩方面,就是自照與照他。如太陽的光明體,能夠照見自己,同時亦照萬物,因爲陽光不出現則已,一出現時,大地黑暗頓除,萬物曆曆明現。菩薩的般若智光現前,能照見叁有諸法的不可得,通達一切法的畢竟空寂。經說:若有一法不達不知,即不能證于實際。不過諸法同是無自性空的,只要通達一法自性不可得,則一切法無不通達,如嘗一滴海水,全大海水遍知,其道理是一樣的。行者要想通達一切法平等無差別的空性,唯有般若妙慧有此可能。一旦般若空慧現前時,對于叁有諸法的認識,“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一樣,清清楚楚的明白洞見,不會像霧裏看花那樣的馍糊。

  菩薩至此,不但具有般若慧,而且入于滅盡定。滅盡定,依于向來所說,是小乘叁果以上的聖者所入的,而在大乘方面,第六地菩薩,則能入于此定。不過有所不同的:小乘叁果聖者的入此定,是爲求放下一切,而享受其法樂的;大乘菩薩的入此定,是遠離一切戲論所得的法性定,亦即所謂與般若相應的定。然而菩薩如何證得此定?是“由名言谛”而“入”于“減”盡“定”的。名言谛,就是世俗谛,世俗谛都是有名言的,所以名爲名言谛。以此名言的世俗谛法方便觀察引導,而後入于此定。這與中國禅宗所說一法不立,從無分別下手用功,是有絕對不同的。當知在凡夫位上修行,一是要從有分別入手,然後慢慢的達于無分別。有分別是無分別的方便,無分別是有分別的目的。如一開始就不分別,是很難達到無分別的。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這樣的分爲叁個階段:一、從初地至六地,名爲有相有功用行;二、六地後至八地,名爲無相有功用行;叁、進入八地以後,是即無相無功用行。凡夫修行不能無相,所以以有相爲方便引導,始能獲得真實智慧,以此真實智慧,正當于證悟時,固然是無相的,但證前的方便引導,不能不說是有相的。如要了達我法皆空,證得我法空性,必須先對緣生諸法的現象,以智慧加一番抉擇,再經久久修習,就可現起空相。六地以前是有相,六地以後,因觀空而通達無相,所以六地菩薩以有相有功用行,了達諸法實相,于是就證入滅盡定。衆生無始以來,爲無明所蒙蔽,不但有相,而且有自性相,現在要想從凡人聖,如一下手即用無相,不特接近外道,而且是很危險,龍樹中觀論說:“不以世俗谛,不得第一義”,亦即是此不棄世俗方便的說明。還有經中說:“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也是此一意趣的開顯。普通不了解這個意思,于修行時,將世俗與勝義分成兩截,因而使得中間聯系不起來。要修空觀,非由名言谛入手不可,否則是有問題的。

  六地菩薩依名言谛入滅盡定,是常常的安住在定中h還是稍入即出

  一般說來,是常常安住在定中的,“雖常具足滅定心”,並有般若慧的現前,但菩薩的般若慧,是與大悲心相應的,不像小乘聖者的有定無慧,亦無悲心的激起,菩薩在其定中,以般若慧觀諸衆生,見諸衆生,本來不應受苦的,而冤枉的受種種痛苦的襲擊,于是常時起悲憨心,欲解救衆生的痛苦,所以說“然恒悲念苦衆生”。這是說明菩薩悲心的深度,而爲小乘人之所不及。因爲菩薩從初發心,就具有廣大悲願,到此,經過一大阿僧只劫的行菩薩行,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積集無邊福德,所以福德超過聲聞獨覺。至于智慧,在六地以前,以證悟諸法空性說,大小乘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到七地以上,是無相有功用行,不再假藉有相做方便,而有無相的現前,即證悟諸法空寂性,所以在“此”六地以“上”,不特幅德勝過二乘,“複能以”般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這在第一菩提心極喜地,廣說功德文中,所說“彼至遠行慧亦勝”,亦即是顯示這個意思。

  菩薩通達了“世俗、真實”的二谛,具有了福德、智慧的二足,猶如鵝王一樣的具有“廣白翼”。翼是翅膀,鵝王是白色的,所以叫做白翼。這廣白翼,在此是譬喻菩薩所積集的廣大功德善法,如說白業黑業,白業就是善法,黑業就是惡法。鵝有兩翼,喻菩薩有兩大功德:一是以真實智證悟空性的般若智慧,一是在世俗方面所有施、戒等的福德。修學佛法,一定要這福慧二德具足,如果單有世俗的福德,那只是人天功德而已,如果單有真實的慧德,那唯有趣于小乘而已。如是菩薩“鵝王”,“引導”一群“衆生鵝”,向著無上佛道前進。在向佛道前進的過程中,“複承善力風雲勢”,然後才能“飛度諸佛德海岸”。所仗承的善力,是諸佛的加持力與誓願力,唯有獲得佛力加持,始能遠離生死的此岸,到達佛果的彼岸。

  丁七 遠行地

  此遠行地于滅定 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熾然方便度

  前現前地,主要是講我法二空及十六空等;我法二空,是依論廣明,所依之論,是中觀論等;十六空等,是依經別說,所依之經,是大般若經。這是全論的精華,亦是全論的中心,除此而外,其余諸地所講的,大致是依華嚴經十地菩薩說的。

  行者從初發心,直向菩提大道前進,到了第七地時,距離凡夫生死的道路,已經很遠,幾乎快到彼岸的邊界,所以名爲遠行地。到了八地以上,即名大乘不共。如分別說:從初地到六地,所修諸行,有的近于凡夫,有的近于二乘,如四五六地菩薩所修,就很有點同于二乘,但到七地以上,是就絕對不共于二乘了。可以說,七地是大小乘的分水嶺,以上是不共菩薩法,以下是共二乘法。

  六地菩薩雖能常常具足滅定心,但當他正要入此定時,還需要經過一番加行的引發,否則就不能人定。可是一進入七地,其所得的滅定,較前殊勝得多,因“此遠行地”菩薩,“于”入“滅”盡“定”時,上一刹那入定,下一刹那即可出定,“刹那刹那能起入”,真正做到了出入自在,不需要什麼加行引發的了。這法性定,含有智慧,是所謂定慧圓融,一切戲論及有漏心心所皆不現起了。因而與小乘唯滅有漏心心所而入滅盡定,其深淺的程度自亦不同。

  前面說過,六地所修的,是有相有功用行,即以有相觀而引發無相定,如前念是衆生心,後念現起空觀,方能引入法性空定。到第七地可就不同,因爲至此所修的,是無相有功用行,不需借有相觀的方便引導,如前念是衆生心,後念即能入滅盡定。雖能無相,但還是有功用行,即多少還要加以注意,如吾人做事,要注意才能做好。

  此第七地菩薩所修的是方便波羅密多,所以說“亦善熾然方便度”。所謂方便,實即智慧。如六地所得的,固然是般若慧,而七地所得的,同樣是般若慧,假定要說他們的不同,六地的般若,重在證悟空性方面,有的說爲根本智,七地以上的,重在智慧的方便起用,用在方便教化衆生方面,有的說爲後得智,實則方便是從般若而來。龍樹對此曾舉一個很好的譬喻說:般若猶如黃金,方便如金所製的莊嚴具,莊嚴具雖似乎更美觀一點,但其體沒有絲毫差別。是以亦可這樣說:般若是智慧的本體,方便是智慧的妙用,以此適應種種不同的衆生根性,而饒益無邊有情。

  丁八 不動地

  戊一 略示地位

  數求勝前善根故 大士當得不退轉 入于第八不動地

  不動地的動,是動亂或散動的意思,不動當然就是沒有這些現象。如何能夠如此

  依唯識說:八地前,雖常居住在定中,但還未能斷盡微細煩惱,不免仍爲做細煩惱所動,踏上這不動地,遠離微細煩惱,再也不會爲煩惱之所傾動,所以名爲不動。同樣說不動,而淺深不同。如孟子說的四十不動心,與菩薩的不動,那真是相差得太遠,所以不能因名字相同,就以爲是差不多,差不多這是最要不得的。

  從初發菩提心,直至證菩提果,依于向來所說,在時間上要經過叁大阿佾只幼:地前爲一大阿僧只劫,初地至七地爲第二阿僧只劫,八地以上爲第叁阿僧只劫。菩薩到達遠行地後,爲了“數”數要“求”獲得“勝”于二叫”面“善根”力的原“故”,繼續不斷的修行,因而獲得不退轉,如頌說:“大士當得不退轉,入于第八不動地”。不退轉是中國話,印度叫做阿牌跋致。約修證的不同,不退亦有淺深:如地前的十信位中有信不退,即成就信不退轉,謂菩薩發起菩提心後,深信自己決定是可實踐大乘的,再也不會退轉小乘,或者重行做個凡夫。其次在十住位中有住不退,即成就解不退轉,謂菩薩于實踐過程中,深解諸法的真理的確是如此的,再也不會有馍糊不清的觀念。到了初地,證悟諸法的空寂性,獲得勝義菩提心,…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