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68

  ..續本文上一頁不會再退轉,成就澄不退。如是到了第八不動地,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在修行的過程中說,既不會退後,又不會停息,是爲念不退。因在七地,尚是有功用行,雖能刹那出入于定,但還須要少加一點功用,到第八地證法空性,得無生忍,不特念念不失自己的所證,亦複念念繼續前進不退,所以名爲不動地。

  戊二 顯勝功德

  此地大願極清淨 諸佛勸導起減定 淨慧諸過不共故 八地滅垢及根本

  已盡煩惱叁界師 不能得佛無邊德 滅生而得十自在 能于叁有管現身

  在十波羅密中,第八地所修的,是願波羅密多,而且行願圓滿。“此地大願極清淨”者,因普賢行願,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別,如吾人早晚念誦的十大願王,是普賢行頤的易行道,而八地菩薩所修的大願,是普賢行願的難行道,雖是難行道,但難行能行,八地菩薩已經做得極爲圓滿,所以說極清淨。

  八地菩薩所證悟的空性與所斷的煩惱,望于小乘聖者,與阿羅漢果是一樣的。華嚴經說:菩薩一證八地,本來就想入涅槃的,可是正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都來“勸導”菩薩說:在滅定中疾入無余涅槃,固然是很好的:但還有很多衆生未度,不應忘掉你自己的本願,更不可貪著這如幻叁昧,應迅速的“起滅”盡“定”,深入世間度化衆生。同時你要知道:你所證得的甚深空性,二乘人亦能證得,可說與小乘涅槃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何況諸佛的本願功德,你還沒有證得,無量的苦難衆生,你還沒有救度,最高無上的佛道,你還沒有完成,怎麼可以貪著現有的如幻叁昧

  你應貫徹你的初衷,億念你的本有初願,立刻從滅盡定起來,再接再勵的向菩薩大道前進。菩薩經過諸佛的勸導,于是起如幻叁昧度如幻衆生,亦可說爲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而行教化。

  華嚴經說:“八地與二乘齊”,所謂齊是平等的意思,但這是約斷煩惱說的,如約證智說,有以爲六地與阿羅漢齊,因二乘與六地,所修行門,同樣是有相有功用行,可是到了七地,前面說過,智慧已經勝過二乘,何況無相無功用行的第八地,當然是更勝于二乘了!

  八地前,有時還有煩惱的傾動和垢染,所以所得智慧,不能說爲清淨,但是到了八地,因諸煩惱斷盡,所有一切煩惱,不與菩薩共住,極淨無漏智慧現前,所以說:“淨慧諸過(煩惱)不共故”。由于“八地”菩薩,“滅”除一切罪“垢”以“及” “根本”煩惱,已經斷盡,堪爲叁界人天之師,所以說:“已盡煩惱叁界師”。到第八地,爲什麼就已斷盡煩惱

  依中觀家的見解說,到此一定要將煩惱斷盡無余,不然的話,那就“不能”獲“得佛”果位上的“無邊”功“德”。

  關于斷煩惱,大小乘的說法,是有不同的。小乘說: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是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是在修道位上各別斷。大乘唯識說:煩惱有煩惱所知二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雖可斷除二障,但作這樣分別:分別的煩惱,在初地頓斷;俱生所知障,到了登地後,地地分斷,要到佛地,才能斷盡。是諸菩薩,並不是沒有力量斷微細煩惱,爲了度生,不得不留惑潤生。中觀家所說與唯識又有不同:認爲我法二執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是了生死的,就必然斷除二執,所以小乘也是我法二執俱斷的。至于分別、俱生的差別,在中觀家看來,都包含在煩惱中,從初地至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一些煩惱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斷的。唯識說的所知障,實際是從這個習氣演化而來。所謂習氣,爲衆生無始來的生活慣習的潛力,亦即所謂煩惱的殘余氣息。如香的東西放在箱中,後來將香的東西拿走,箱中仍有一股香的氣味,這就是習氣。這種煩惱習氣所殘存的力量,好像是貪瞋等,實際又不是貪瞋等,所以沒有力量感受生死。但要除習氣,須先斷煩惱,煩惱不斷,習氣是沒有辦法除的。如香不掌開,香氣怎能去掉子約證悟斷煩惱說,中觀認爲八地與小乘是一樣的,與唯識說的小乘唯斷煩惱障不同。

  或有以爲:八地既然斷盡一切煩惱,爲什麼不如小乘一樣的人無余涅槃

  要知生死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兩種,分段生死是以煩惱爲基礎的,即一定要有煩惱,才會感受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是以習氣爲主體的,並不需要煩惱的滋潤。八地菩薩“減”除分段“生”死,“而得十”種“自在”,因爲具此十種自在,所以決定“能于叁有”生死之中,“普現”色“身”,或現人天身,或現叁乘身,以不思議的叁業妙用,度諸衆生,完成佛果。

  所謂十自在,就是:一、壽自在;二、心自在;叁、財自在:這叁自在,是以布施爲因而成就的。四、業自在;五、生自在:這二自在,是以持戒爲因而成就的。六、勝解自在,這是以忍辱爲因而成就的。七、願自在,這是以精進爲因而成就的。八、神通自在,這足以禅定爲因而成就的。九、智自在;十、法自在:這二自在,足以智慧爲因而成就的。總說一句:從無礙巾,得十自在。菩薩到了八地,如觀音人士等,可以隨意現身。初地以上是般若道,比較容易了解,八地以上是方便道,是不易了解的,因八地的境界不可思議:有時菩薩示現佛身,有時佛現菩薩身,究竟是菩薩現佛,還是佛現菩薩,不特我們凡夫無法測度,就是二乘聖者亦難察知。

  丁九 善慧地

  第九圓滿一切力 亦得淨德無礙解

  幾地菩薩所修的,是力波羅密多,而且已經修到圓滿無缺,所以說“第九圓滿一切力”。力有二種:一、思擇力,謂對諸法世俗或勝義,思惟抉擇,了解共意義。二、修習力,謂于長期的修習六度萬行,並且獲得圓滿成就。前思擇力,屬于理解方面的,此修習力,屬于實踐方面的。九地菩薩對此,真正可以說是做到解行相應,而且學問能力都臻于圓滿。

  “亦得淨德無礙解”者,謂九地菩薩已經獲得清淨功德,于諸清淨功德之中,爲九地主要的功德,是所得的四無礙解:一、法無礙解,謂于諸法一一自性的了解,得到無礙。二、義無礙解,謂于諸法差別義的了解,得到無礙。叁、辭無礙解,謂于一切語言的運用,得到無礙。四、辯無礙解,謂于隨機說法,要怎樣說就怎樣說,得到無礙。因爲得到四無礙解的功德,所以于諸菩薩中,說法最爲第一,而此亦爲得名善慧的所以。

  丁十 法雲地

  十地從于十方佛 得妙灌項智增上 佛子任運澍法雨 生長衆普如大雲

  菩薩十地,分爲十階段,到第十地,爲菩薩的最後一個階段,再進一步,共最梭心,就成佛了。在此第十地的菩薩,有一種特殊的狀態,即坐大寶蓮華中,現見十方諸佛來爲灌頂,以示對于菩薩的加持,所以說“十地從于十方佛,得妙灌項智增上”。灌頂是印度木有的古風,即王太子要登位的時候,由老王以四海水,爲太子舉行灌頂大典,然後始得正式成爲帝王。佛教出現在印度,亦仿世俗的駿式,爲菩薩灌頂,以象徽菩薩,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十地又名灌頂位。世法以四大海水爲太子灌頂,佛法以慧光爲菩薩灌頂,表示慶賀他的幅智圓滿成就。由于得佛慧光的灌項,因而菩薩的智慧,也就更爲增上殊勝。

  菩薩具有增上殊勝的智慧,即可任運的爲衆生說法,而所說法如澍大雨一樣,所以說“佛幹任運澍法雨”。這裏說的佛子,就是指的第十地菩薩。菩薩名爲法雲地者,世間之雨是由雲而來的,菩薩爲衆生說法,以法雨滋潤衆生的善根,如大雨的潤澤萬物,菩薩以慈悲蔭蔽衆生,如大雲的覆蔭萬物。菩薩宣說法雨,是從慈悲雲中,任運自然而下,“生長衆”生的“善”根,所以猶“如大雲”。如使衆生從世間的善根,增進至出世間的善根,從二乘的善根,增長至菩薩的善根,終于增至最高佛果的善根。菩薩以如此威德力,圓滿成就一切衆生,猶如大雲遍覆萬物一樣,所以名爲法雲地。

  丙二 總論

  丁一 初地

  菩薩時能見百佛 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時住壽經百劫 亦能證人前後際

  智能起人百叁昧 能動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 複能往遊百佛土

  能正思擇百法門 佛子自身現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薩 莊嚴圍繞爲眷屬

  上面十地一大段文,是菩薩這一科文的別說,就是一地一地時分別來說明十地,現在總論是菩薩這一科的第二科,總論菩薩的功德,以說明十地殊勝功德,一地比一地的增進。

  華嚴經說:初地菩薩所得的功德,都是以百來計別的,這裏分爲十種加以說明:一、此“菩薩”于這“時”候,“能見”十方世界的“百佛”現前。能見百佛,這是僅就菩薩本身功德能力說的,假定得到諸佛的加持力,是就可以見到千萬億佛,所以說“得佛加持亦能知”得更多。如小孩不能走遠路,得到大人的幫助,就可走得更遠一樣。二、“此時”菩薩“住”在世間的“壽”命,不是叁十年五十年,或是叁百年五百年,而是“經”過“百劫”這麼長遠的。叁、“亦能證人前後際”者,是說菩薩對于前世後世各一百劫的經過諸事,都能了知得清清楚楚的。四、“智能起入百叁昧”者,是說菩薩有種智慧,能夠于百叁昧,即起即入,即入即起,起入無礙自在。五、“能動能照百世界”者,謂此菩薩放出智慧的光明,不但能照躍百世界,且使百世界發生震動,猶如地震一樣。六、謂此菩薩,運用他的“神通”之力,于一刹那中,能“教化百有情”,使百有情得到佛法的利益。七、謂比菩薩,“複能”運用他的神通之力,自由自在的,于一念頃,“往遊百佛”國“土”,供養于佛。八、謂此菩薩,運用他的智慧,“能正思”惟抉“擇” 一“百法門”。相傳世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就是本于初地境界而作的。九、謂此初地“佛子,自身”能夠“現百”化“身”。十、謂此菩薩所現百身,于二一身”中,又各“有” 一“百菩薩”,清淨“莊嚴”的“圍繞”…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