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69

  ..續本文上一頁著菩薩而“爲眷屬”。這是初地的十種百功德,在論初極喜地中,曾經一一的說到。

  丁二 二地

  如極喜地諸功德 如是住于無垢地 當得功德各千種

  “如”上“極喜地”菩薩所有的“諸功德”,“如是”安“住于”第二“無垢地”的菩薩,其所得的功德更加增多,即增加十倍,所以頌說“當得功德各千種”。如初地見百佛,二地即見千佛,初地住壽百劫,二地即住壽千劫,乃至初地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到第二地就有千菩薩圍繞而爲莊嚴。

  丁叁 叁至七地

  余五菩薩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 次得百千俱胝量 後得俱胝那由他

  百轉千轉諸功德

  頌中說的“余五菩薩”,是指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菩薩說的。于此五地菩薩所得功德,每地漸增十倍。如第叁地菩薩,“得百千”功德,即是十萬功德;第四地菩薩“得百俱胝”功德。俱胝是印度的數目名,譯爲千千,即一百萬。第五地菩薩,得“千俱胝”功德,即一千萬。第六地菩薩,“次得百千俱胝量”,即得萬萬(一億)功德。第七地菩薩,“後得俱胝那由他”。那由他,亦是印度數目名,有十萬、百萬、千萬說法不同,在此是約得十個萬萬功德說的。“百轉千轉諸功德”者,即是百倍或千倍的功德,是說諸地的菩薩一地比一地的展轉倍增,乃至不可計數。

  丁四 八地

  住不動地無分別 證得量等百千轉 叁千大千佛世界 極微塵數諸功德

  安“住”于第八“不動地”的菩薩,因得“無分別”智,以其無相無功用行的智慧之力,“證得”其“量”相“等”于“百千轉”的叁一千大幹”那麼多的“佛世界”中,所有“極徽塵”的“數”量有好多,八地菩薩所得的“諸功德”,也就有那麼多,這有什麼辦法用數目字表達出來

  只好以形容的方法,形容其所得功德的衆多。

  丁五 九地

  菩薩住于善慧地 證得前說諸功德 量等百萬阿倌只 大千世界微皇數

  “菩薩”再進一步的“住于”第九“善慧地”的時候,因爲力波羅密多圓滿的原故,所以其所“證得前”面所“說”的“諸功德”,其“量等”于“百萬阿僧只”叁千“大幹世界”的“微塵數”那麼多,這當然超過前八地所有諸功德了。阿僧只是印度話,中國譯爲無央數。央是盡的意思,無央就是無盡之義。智度論說:僧只此雲爲數,阿此雲爲無,合起來叫做無盡數。這麼多的世界微塵數的功德,自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測度得到的。

  丁六 十地

  且說于此第十地 所得一切諸功德 量等超過莒說境 非莒說境微皇數

  一一毛孔皆能現 無量諸佛與菩薩 如是刹那刹那頃 亦現天人間修羅

  到了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功德的數量,比前第九地又要多得多了。現在我們“且說于此第十地”菩薩,“所得一切諸功德”,如果要想說出它的數量,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因爲其“量等”,已“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所能說得出的“微塵數”量了。凡是可以用言說說得出的,叫做言說境,凡是不可用言說說得出的,叫做非言說境。這就是經中說的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因爲這已到達了數日的極處。本來是不可說的,我們現在所以還要這樣說,不過姑且如是說而已。

  法雲地菩薩,不但有這麼多功德,且因得大神通力的功德因緣,不惟自現無量無邊的身相,于一念頃遍遊無量無邊的佛刹,且于“一一毛孔”中,“皆能”示“現無量”無邊的“諸佛,與”無量無邊的“菩薩”。不但如此,“如是”于“刹那刹那頃”的極短時間中,“亦”能示“現天人阿修羅”等六趣身相,並隨所現各類身相,方便教化各類有情,悉皆令人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華嚴經說:。菩薩進入八地至十地,一一毛孔皆能示現諸佛,所以菩薩證得法界身後,並不與廣大衆生脫離,仍然是在度化各類衆生的,因爲這時已經得到了一多無礙,大小無礙的境界。如通常說的:“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正是此諸菩薩所有境界的寫照。關于十地菩薩所有功德,這裏只是簡略的一說,要想詳細的知道,可閱華嚴經十地菩薩品。

  乙二 佛地

  丙一 總明佛地

  丁一 正明

  如淨虛空月光照 生十力地複勤行 于色界頂證靜位 衆德究竟無輿等

  如器有異空無別 諸法雖別性無差 是故正智同一味 妙智刹那達所知

  在前正明諸地一大科文中,計分爲二:一、菩薩,這就是上面分別所說的十地菩薩;二、佛地,這就是此下所要說的佛果上事。

  菩薩從初地以來,發勝義菩提心,直向無上菩提大道前進,到了功行成就,就證圓滿菩提,亦即所謂成佛了。“如”清“淨”無染的“虛空”當中,有皎潔的“月光”,朋“照”著大地,使黑暗的大地,完全呈現著一片光明,這實是個難得的明月之夜。于此,虛空是顯示無礙;月光是顯示光明;清淨是顯示遠離垢穢;月夜是顯示清涼。而這一切,都是贊仰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清淨無染、廣大無邊、交互無礙的。

  佛地是從十地而來的,到了佛位一定具有十力,而前十地則爲成佛的親因,所以說“生十力地”。到此不是就止境了,必須還要再進一步的修行,所以說“複勤行”。經過這一階段的精勤勇猛的修行,就斷最極微細的煩惱習氣而成佛了。佛的成佛,究竟是在什麼地方,般若經中對這未有確切的說明,而一般大乘經,說佛由兜率內院下生到人間來成佛,是化身成佛,爲教化凡夫二乘而示現的。真正報身佛的成佛,不是在這現實人間,而是于色界天最高頂的摩醯首羅天中。謂于彼天入金剛叁昧,斷盡所知障而成佛,所以說“于色界頂證靜位”。成佛的佛果位,爲什麼叫證靜位

  靜是不起作意,不加思惟分別,而能任運度生的意思。摩醯首羅天,就是大自在天,亦即色究竟天。因爲是在此天成佛,所以佛的身相,也就如彼天的天人相。

  “衆德究竟”,是說佛的一切功德圓滿,無一而不達于最極究竟的。“無與等”,是說佛所有的究竟功德,唯佛與佛可以與比,因爲諸佛所證都是相同的,除佛而外,天上天下,乃至出世叁乘聖者,無一可以與之相比的。這正是贊佛的功德。

  在佛究竟成就的一切功德中,以其智慧功德,通達一切法的法性,證得最清淨的法界性。諸法的法界性,是遍一切一味相的。“如”世間的“器皿”,雖“有”大小方圓的種種差“異”,然器中所容的虛“空”,是“無”有差“別”的。方器中的空即圓器中的空,大器中的空即小器中的空,無論如何分辨不出它們的不同。世間萬有諸法,從它們的現象上看,好像是千差萬別的,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但其所有的空性,卻是無二無別的,所以說“諸法雖別性無差”。

  因爲諸法法性是無差別的,“是故”佛以“正智”覺了諸法無差別性時,深知這無差別法性,如海水之“同一味”是一樣的,即海雖有東海西海等的不同,而其海水的鹹味,則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叁乘所得的解脫與佛所得的解脫,容有淺深程度的不同,而同一解脫味是沒有不同的。乃至十方諸佛所得的,亦是同一解脫味。

  佛陀以其“妙智”,通達諸法實相,不是要很久時間的觀察,才能做得到的,而是于每一 刹那”,都能了“達”一切法“所知”真實性的。凡夫所知的,是個別獨立的,即一個個的研究,而一個個的明了,不能普遍的通達。小乘通達無我我所,于一切法性雖通達了,但于諸法的差別相,不能如實了知。菩薩不但了知諸法法性,亦能通達諸法法相。因爲精神物質,過去未來,所有一切,無非是從平等法性中來,對此無差別的平等法性,能夠無礙的通達,是佛的妙智作用。

  丁二 釋疑

  戊一 問

  若靜是實慧不轉 不轉而知亦非理 不知甯知成相違 無知者誰爲他說

  這裏的疑問,是從上佛證靜來。靜是諸法的寂滅相,亦即諸法的真理,因寂滅相的真理,是不生不滅的,沒有一點動亂相,所以說名爲靜。諸法實相真理,“若”真寂“靜”離言,“是實”無生無相,則佛的微妙智“慧”,就“不”應在這寂靜相上“轉”起,換句話說,在寂靜相上,應該沒有智慧生起的可能。這裏說轉不說起,有兩個意思:一是生起,二是通達。能夠生起智慧,就能通達諸法。

  佛的妙智,如真不從寂靜相生起,怎麼會知萬有諸法的現象

  又怎麼能夠通達諸法的空寂性

  所謂佛是大覺大悟者,當然更加談不到了。如說沒有智慧生起,而能了知諸法事理,這在道理上又怎麼講得過去

  所以說“不轉而知亦非理”。

  “不知”,就是無所知的,所以說“甯知”

  如一方面什麼都不了知,而另方面又說佛是無所不知的智者,這豈不是“成”了“相違”?還有,既然“無”有“知者”,試問“誰爲他”衆生“說”法子應機說法,這是要有相當智慧的,沒有智慧,不能了知衆生的根性,不能分別諸法的行門,怎麼可爲衆生說法

  智慧不生起,是有很多問題不得解決的,所以外人特別提出上面一連串的問題來問。

  戊二 答

  不生是實慧離生 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說爲知

  百福所感受用身 化身虛空及余物 彼力發音說法性 世間由彼亦了真

  如具強力諸陶師 經久極力轉機輪 現前雖無功用力 旋轉仍爲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 現前雖然無功用 由衆生善與願力 事業恒轉不思議

  外人既然提出問題來問,現在當然要爲略加解答。諸法寂滅性,是“不生”不滅,這“是”真“實”如此的,不論佛出世或不出世,總是這樣不生不滅的,決不會有絲毫的改變。當知佛的真實智“慧”,也是“離”于“生”滅相的…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