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能”夠“普現”這些一諸本生事。
于一身中現諸本生事,不但能現過去布施的經過,亦能普現其余的五波羅密多的經過。“如是”,過去生中是怎樣“持戒”的?是否有所毀犯
犯了又是怎樣忏悔
其次,在“修忍”辱的時候,如何行生忍
如何行法忍?怎樣的忍受各種打擊
對于所修的各種行門,都是精“進”勇猛的去做,從來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修“禅定”的時候,又是怎樣的防止昏沈、掉舉,怎樣的入定出定等。還有從聞思修方面,不斷的增進“智慧烏,又如何的從有漏慧得無漏慧。總而言之:往“昔諸生”當中,“彼等無余一切行”,不但在一身中能現,而且“于一毛孔亦”皆“能”夠普“現”如是一切。
庚二 示現諸佛
諸佛過去及未來 現在盡于虛空際 安住世間說正法 救濟苦惱衆生者
彼初發心至菩提 一切諸行如己行 由知諸法同幻性 于一毛孔能頓現
佛不但可以隨意示現自己過去本生事,即對他方十方佛的一切本生事,亦可在此一佛身中顯現。因“諸佛”的悲願弘深,不爲時空之所限製,所以在叁世的時間上說,不論是“過去及未來、現在”,在橫遍的空間上說,乃至“盡于虛空際”的無邊國土,都沒有離開衆生過,總是“安住”在“世間”,宣“說正法”,以“救濟”無量無邊的“苦惱衆生”。所以“彼”叁世諸佛,從“初發心”以來,一直“至”于無上“菩提”,于其中間所修二切諸行”,如布施、持戒、忍辱等,皆如自“己”所修的六度萬“行”一樣。這完全“由”于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皆“同幻性”是一樣的,所以“于一毛孔”中“能頓”顯“現”。因爲佛的法身,就是由于了達諸法緣起無性而證得的,當然能夠證知諸法本性與幻事性全無差別。在此或有人疑道:過去佛的一切,于一毛孔中現,固然沒有問題,未來佛還未成,何能亦于一身中現
當知佛有叁世一切智,一切智皆能無礙無著,所以未來境界,雖說還沒有來,而佛可以無礙無著的顯現。
庚叁 示現一切
如是叁世諸菩薩 獨覺聲聞一切行 及余一切異生位 一毛孔中皆頓現
此清淨行隨欲轉 盡空世界現一塵 一塵遍于無邊界 世界不紐皇不粗
佛無分別盡來際 一一刹那現衆行 盡贍部洲一切塵 猶不能及彼行數
“如是”,無礙自在的佛陀,不但能現叁世十方諸佛的一切,就是“叁世諸菩薩”的一切行,叁世“獨覺聲聞”的二切行”,以“及”諸“余一切異生位”上的一切行,于二毛孔中”,無不“皆”可“頓現”。如菩薩如何做利生弘化的事業,獨覺如何修其緣起的觀行,聲聞如何修其四聖谛的法行,異生如何修五戒十善、四禅八定等行,于佛的一毛孔中,顯現得清清楚楚。
佛不但普現十法界的正報,亦能普現各種依報國土。謂諸佛世尊,本其所修“此清淨行”,“隨”其所“欲”的,要怎樣“轉”就怎樣轉。如于廣大的“盡”虛“空”的“世界”示“現一”粒微“塵”,同時複于二”粒微“塵”中示現“遍于”虛空際的“無邊”世“界”。雖則說是這樣示現,然而巨細無礙,即于一微塵現無邊世界,而“世界”並“不”變得微“細”,于盡虛空界示現一塵,而一“塵”並“不”變得“粗”大,各住本性,無障無礙。華嚴經說:“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法界緣起華藏世界重重無礙的境界,不是有漏幾夫所能了知的,我們唯有仰信如來,認爲確實如是而已。
最後再總結的說:“佛”本其所得“無分別”的不可思議功德威力,“盡”未
“來際乙的,于“一一刹那”,能“現衆行”,猶不能盡。其所示現衆行的數量,舉例來說,如“盡”南“贍部洲”所有“一切”徽“窿”數量,“猶不能及彼”佛所示現的衆“行數”量。但法身所現的這一切,唯有登地菩薩始能見到,凡夫是無法測知的,可是不能因爲不知,也就不信。氣且如通常幻師,唯以咒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現種種物相,何況諸佛世尊與諸菩薩,已知諸法本性輿幻事性全無差別,豈不能現
誰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
是故智者當由此喻增上信解”。
戊二 佛身所依功德
己一 總舉十力名
處非處智力 如是業報智 知種種勝解 種租界智力 知根勝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靜慮解脫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隨念智 如是死生智
諸漏盡智力 是謂十種力
佛果位上是有無量無邊功德的,而諸功德皆依十力而來,亦即十力爲佛身所依的主要功德,所以這裏特別舉出十力來說。于中,先總舉十力名,次別釋十力義。所謂十力: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種種勝解”智力;四、知“種種界智力”;五、“知”諸“根勝劣智”力;六、“知遍趣行”智力;七、知“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八、知“宿住隨念智”力;九、知“死生智”力;十、知“諸漏盡智力”:如是,“是謂十種力”。下當依次一一解釋
己二 別釋十力義
庚一 知處非處智力
彼法定從此因生 知者說此爲彼處 遼上非處無邊境 智無礙著說名力
此釋第一力:所謂處非處,驟看不易解,事實,在一切生起法上,應該有此法則,但不一定側重在業果上講。如有“彼法”,決“定”是“從此因生”,或者是從此而得的,“知者”就“說此爲彼處”。當知這裏說的處,就是因的意思。舉具體的例說:如布施爲得大富多財之因,持戒爲得長壽體健之因,修諸聖道爲得涅槃解脫之因,造諸不善業爲得不可愛樂的異熟因,佛陀對這親切而如實的了知,所以就說這個爲處。反過來說,“違”于“上”面所說,佛陀就又將之說爲“非處”。舉具體的例說:如犯根本戒者,說他可以成佛,這當然是不合道理的,以女人身而得成佛,亦決無是處,在一世界有二佛出世,同樣是不可能的,其他如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都沒有這個道理的。佛陀對于這些,如實了知,所以說爲非處。¨面不過是從是處非處,舉出實例如此宣說而已。實則“無邊境”界,都可作如此分別的。佛之所以這樣肯定的,說明是處非處,因佛的妙“智”,于無邊境,“無礙”無“著”,皆悉能知,所以“說名”爲“力”。
庚二 知叁世業報智力
受與非愛違上相 盡業及彼種種果 智力無礙別別轉 逼叁世境是爲力
此釋第二力:所謂“愛與非愛”,是指善業與惡業。善業亦名可愛業,惡業亦名不可愛業,所以簡名愛與非愛。如就感果,亦可這樣說:愛業,是感可愛的快樂果報之業,非愛業,是感不可愛樂的苦果之業。“違上相”,是指雜業,即不純粹是善業,亦不純粹是惡業,于善中帶有惡,于惡中帶有善。“盡業”,是斷盡煩惱的無漏業,不再感有漏的果報,而是得離系果的。如上所說的有漏叁業,有著種種不同的性質,因而“及彼”諸業所感的異熟,亦如其業有“種種果”報的不同。業果之理,是極甚深微細的,不特我們凡夫認識不清楚,如果是久遠之業,即大阿羅漢亦難徹見。可是佛的“智力”,因爲展轉增長“無礙”,而于個“別”個“別”的境上“轉”,所謂“遍叁世境”無所不知,無所不了的,“是爲”知叁世業報智“力”。
庚叁 知種種勝解智力
貪等生力之所發 有劣中勝種種欲 余法所覆諸勝解 智迩叁世名爲力
此釋第叁力:勝解,是一種肯定的而不動搖的認識,有了這種勝解,即發出一種希望,自己覺得好的,要求將之爲我所有,自己覺得不好的,設法使之離我而去。衆生有各種不同的好樂,這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貪等生力之所發,有劣中勝種種欲”。貪等是由煩惱所發的惡法欲,等複等于信等所發的善法欲,如是善不善心所力所發的欲求,各有劣中勝的叁類不同,所以說爲種種欲。而這種種不同的勝解,如果表現于外的時候,自然爲人人所見,如說某人現在欲行善了,或說某人現在要作惡了,是瞞不過人們銳利的眼光的。可是有時爲其“余”的“法”之“所覆”蔽隱藏,使人看不出他們所有“諸勝解”的。一般人雖看不出衆生的所欲,但佛以其般若妙“智”,能夠“遍”知衆生“叁世”勝解的差別,所以說“名爲力”。這因佛化衆生,一定要適應衆生的要求,而這先決的條件,就是要知衆生不同的所欲。如感情重的人,貪心比較重,佛合修不淨觀,瞋心比較重的人,佛合修慈悲觀等。這都是知勝解智力的功用。
庚四 知種種界智力
諸佛善巧界差別 眼等本性說名界 正等覺智無邊際 逼諸界別說名力
此釋第四力:“諸佛乙如來,以其智慧,都能“善巧界”的“差別”。然什麼叫做界;界從事相上說,是各各類別義,即此界彼界等。如根境識的各各差別,即名爲十八界。但這裏說的界,不是就事相上說,而足就理性上說,所以是將“眼等本性說名界”。此中本性,即是空性的異名。所謂眼等本性,即是眼等空無我性從此空無我性說名爲界,當然是就法法平等無差別性說的。因爲一法之性,即是一法界性,所以眼等十八界,界界都是全法界性。中觀謂之諸法空寂性,唯識說名諸法下等性。還有一說,界是種姓的意思:真常大乘說衆生同一種姓,一切衆生皆得成佛;唯識大乘說有五種種姓,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不得成佛。不論那種說法,“正等覺”者,以其善巧“智”慧,于“無邊際”的衆生界姓,或遍一切一味相的空無我性,悉能了知。因爲佛智“遍諸界別”無不了知,所以“說名”爲“力”。諸佛遍知諸法空寂性,是在眼等界上,知爲內空等相,我們現在要想了達諸法空相,同樣是要在眼等諸界的本性上通達其空。
庚五…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